老红军王定国逝世时间 长征精神属于全世界——专访百岁老红军王定国
申遗是一件严肃而又复杂的事情,而长征申遗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非是古老文明遗留下来的,它诞生在那段特殊的革命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奋勇拼搏的精神产物。同时,它又代表了中国人永不磨灭的信念、无以伦比的坚强以及踏实坚定的行动。
近段时间,由四川省社科院倡议并发起的“长征申遗”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许多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革命先烈的后代以及各路专家学者纷纷对四川的这一行动表示了积极回应。
川籍百岁女红军、谢觉哉夫人王定国老人,作为参加过长征的老一辈革命家,对“长征申遗”这一话题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建议。 申遗需要各方努力 去年年底,有关“长征申遗”的话题一时间成为各路专家和民众热议的焦点,用该行动发起人之一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的话来说,“这个事情早就应该做了。
”为此,四川省社科院迅速行动,在社会范围内大力提倡,而许多相关人士也对“长征申遗”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刚过完百岁寿辰的王定国老人听说此事后,也禁不住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 事实上,从四川省社科院提出这一构想开始,王定国一直在关注事态的进展。老人从亲朋好友那里详细了解到四川的申报思路:先推动申报中国文化遗产,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对此,老人认为,这样的思路很好很清晰。
“长征并不只是一个遥远的记忆,现在,许多普通的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对于长征精神依旧充满了敬畏和赞叹,而我作为一个老红军,当然是极力支持的。
我也相信,现在中国新一代的人们,对四川的这一行动也一定是报以极大关注和热情的。” 作为长征亲历者和备受尊敬的女红军,这些年来,经常会有年轻人到王定国家里,向她了解长征。老人还能清楚地记得,几年前,曾经有几个年轻人到她家里来,说要重走长征路,著名画家罗开富带着他们来向老人取经。
后来,年事已高的罗开富也亲自走了长征路。 那次谈话令老人感触很深,她告诉记者:“几个年轻人热情很高,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充满阳光的热情。
我想,这就是长征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的确,越来越多重走长征路的民间行为,让更多成长在新时期的人们有机会去触摸一段活的历史,去重温革命年代的困苦与挫折,感受先烈们大无畏的勇气和精神,为他们自己的人生路提供一种难能可贵的启迪。
正因为长征对当下社会的启迪意义,王定国对长征申遗给予了坚定的支持与赞赏,“并不是因为我曾经参加过长征,所以对它怀有很深的个人情感。时过境迁,现在我已经一百岁了,距离当年长征已经过了七十几年,对于长征在当下这个时代与社会所能产生的意义,早就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从这一个意义上说,长征申遗是势在必行的。” 可以说,“长征申遗”行动从提出的那一天开始,几乎得到了媒体的一致认可,然而,也有人对四川的这一倡议提出了质疑,在采访四川省社会科院相关专家时提出一个疑问,那就是:红军长征经历了十多个省份,现在由四川来牵头长征申遗是否合适?长征不仅仅是四川的财富,也是全中国的财富。
王定国听到这一质疑后,坦诚地认为,“客观来讲,长征途经的每一个省份都有资格来做这件事,江西可以,贵州可以,陕西可以,大家都可以来做。虽然我是四川人,但我并不会因此而偏袒,说这件事只能四川来做。
”但是,老人却指出了许多人所忽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四川首先提出了长征申遗这个构想,并且已经开始实施。“这说明在长征的十多个省份中,四川对申遗这件事是非常重视的,既然四川已经有了如此充分的准备,我当然希望四川的相关单位可以顺利完成这件事。
” 另外,老人也指出,虽然四川牵头进行申遗工作,但长征不仅是四川的事情,也是全国的事情。”如果四川把这件事做成了,引起全世界对于长征更广泛的关注,对于另外十多个省份来说,同样是一件好事。
”因为,到时候大家都能够共享长征申遗的成果。对于长征的遗产保护和开发,也会形成一种更加良性的合力。 李后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提到过四川本身在长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从另一角度为四川的工作提供了事实依据:当年朱德总司令在四川冕宁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其中首次提出“长征”这个词。
毛主席的许多关于长征的诗词里也经常出现四川的地名。可以说,红军长征期间,四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省份。
红一、四方面军和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在此会师,四川人民为长征的进行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此外,许多人都清楚的一段历史,也是在冕宁发生,刘伯承司令、聂荣臻政委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的“彝海结盟”,是长征历史上一段广泛流传的经典事件。
也许,依然有人会问,这是否只是四川人自己的想法?事实上,不久前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宜女士在听说“长征申遗”后,也给予了高度认可,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四川对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的抢救和传承很有热情,值得肯定。
同时,她也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疑问和建议,比如国际社会为什么要认同这种文化?申请应遵循什么样的路线去运作?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和原则?等等。
而这些建议也是四川省社科院相关专家在未来的申报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此,王定国老人也认为:“四川对长征申遗的热情和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关于申报的细节和步骤,的确需要四川的相关单位和专家们仔细研究,认真部署。
” 其实,周秉宜提出的疑问恰好反映了最近几年我国各地在申遗方面出现的相关问题:申遗举措较多,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一方面说明各地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扬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用王定国老人的话来说:“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关系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兴旺。
”另一方面,各地对申遗项目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不够全面。王定国认为,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哪些有资格成为申遗的对象?我们一定要对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做更仔细深入的研讨,同时,申遗的流程、步骤、标准、理念、原则必须有全方位的准确认识。
”申遗是一件严肃而又复杂的事情,而长征申遗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非是古老文明遗留下来的,它诞生在那段特殊的革命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奋勇拼搏的精神产物。
同时,它又代表了中国人永不磨灭的信念、无以伦比的坚强以及踏实坚定的行动。因此,它虽诞生在革命年代,但其精神实质却是超越时代的,对当下的中国人具有宝贵的启迪意义。
从这个层面来说,它的思想内涵也是世界性的。 它的伟大,首先是造就了一种精神,中国工农红军用鲜血和生命造就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人类最珍贵的共同精神财富。王定国老人在采访中表示,希望四川的相关单位和专家能够在申遗的准备工作中,对长征的认识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去看待它。
长征是对信仰的坚守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先农在谈到此次长征申遗时曾表示,“当年参加长征的红军现在基本都是90岁以上的老人,亲历者已经越来越少。
而国家应该对长征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了,所以申遗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许多人相信,即便再过去一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长征依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永远不会在国人的心中消失。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长征本身的确需要保护。如今,许多省份都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包括长征沿途的十几个省份,都是红色旅游重地,每一个省,每一个地方都有一套自己的办法,许多长征沿途的重点地区,都建立了旅游基地,这体现了各个省份对属于自己辖区范围内的长征遗产的保护和重视。
但长征作为一个整体,绵延二万五千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保护措施和政策。从这个层面来说,申遗更多的意义在于,将长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
如果申遗成功,各地的长征文化保护思路和政策,无疑将形成一种更具有延续性的趋势,更有利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对长征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正如王定国老人所言:“长征的亲历者越来越少,并不代表长征的精神将随之消失。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地对长证进行解读、弘扬和发展,这也应该成为申遗的核心要义之一。 长征现在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财富。2002年至2003年,两个英国小伙子徒步383天,穿越8个省与两个自治区,成功走完了当年红军的长征路。
后来专门写下了《两个人的长征》一书。来自外国的年轻人,他们并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那段革命岁月,但却依旧对长征充满了敬意。
长征,在今日为什么能引起外国人的关注? 作为长征亲历者,王定国虽然年事已高,但也注意到了最近出现的这一现象。“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在重走长征路,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年轻人,都是自发进行的。
这一点让我很感动。”老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缺乏吃苦精神,缺乏对革命岁月的认识,他们的内心也有某种信念和理想,而这种信念和理想,无疑与长征的某些精神相符。虽然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的创举,但外国人同样能够理解,它所体现出的对信仰的坚守,克服艰难险阻只为追求崇高事业的内涵,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
长征是近现代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奇迹,其中还有太多的精神和内涵需要挖掘,这也是长征申遗的目的之一。
除了有形的保护,还有对无形价值的思考和延续。“我想,正是这份无形价值,才让长征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我也希望,这样的关注能够让长征在申遗的道路上更加顺利。”(王诗元 严格 ) 作者:王诗元 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