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善谁救的 张良善 永不褪色的“红柳精神”

2018-03-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他的故事在整个高原甚至全军流传已久.他是坚毅的"昆仑卫士",在阿里驻守近三十年.在高原恶劣的环境气候下,忍受着孤独与艰辛,冒着严寒和酷

他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他的故事在整个高原甚至全军流传已久。他是坚毅的“昆仑卫士”,在阿里驻守近三十年。在高原恶劣的环境气候下,忍受着孤独与艰辛,冒着严寒和酷暑,上百次穿梭于被称为“死亡之路”的新藏线。

他就是曾经的“红旗车驾驶员”、“西北军营十大杰出青年”、“高原模范汽车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张良善。

现在,张良善担任阿里军分区装备部部长,虽然离开了方向盘,但仍然为高原运输做着默默无闻的服务与保障工作。在荣誉与光环渐渐远去的时候,他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他信仰并坚守的“红柳精神”却始终不曾褪色。

征服“死亡之路”

1986年,张良善成为西藏阿里军分区汽车营的一名汽车兵,从此就和新藏线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藏线是西藏西部重要的运输大动脉,海拔5000米以上的路段有1000多米,可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也是入藏线路最为艰难的一条。这条路,山陡弯急,氧气稀薄,气候多变,还经常有暴风雪、泥石流和雪崩,是名副其实的“死亡之路”。

从当上汽车兵开始,张良善每年要在这条路上穿梭十几趟。“雪崩、塌方、冰陷、泥石流是家常便饭,往往是雪崩连着滑坡,塌方连着泥石流,并且就在几公里的路段上发生。这时既不能坐以待毙,也不能瞎冲乱撞。要学会抢道,该停则停,该冲则冲。葬身雪底也是死,能冲出去就捡条命。有时冲出雪崩区,再回头看看那轰隆隆而下的雪崩,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多少次和死神擦肩而过,他已经记不清了。“我亲眼所见在这条路上死去的人就不下一个排,仅在麻札达坂第一个拐弯处牺牲的就有好几个。但我每次上路就兴奋,我喜欢跑车。”

1987年10月,在一次执行运输任务途中,有一辆车配件坏了,张良善就把自己车上的备用配件借给该车的司机应急。但返回途中,张良善的车配件也坏了。他就派副驾驶下山取配件,自己留下看车。谁知随后就发生了塌方,上山的道路被完全阻断。

张良善毫不知情,在雪山上等了一天又一天。战友留下的干粮两天就吃完了。为了生存下去,张良善四处寻觅,终于在几公里外的地方发现一片湖。于是,他白天一边用铁锹打鱼,一边搜集枯木和牛粪,晚上用枯木和牛粪点火做饭取暖。

高原上的鱼皮有筷子那么厚,放进嘴里难以下咽。吃到后来,他看见鱼就恶心。十多天下来,他饿得全身浮肿、浑身无力。奄奄一息中,他用最后的力气在烟盒上写下遗书,嘱咐哥哥要照顾好父母,请求两位老人不要为他难过。

一直到第15天,救援的战友终于赶了过来。此时的张良善已经成了一个“野人”,胡子又长又乱又脏,脸上的皮起了一层又一层,嘴唇乌紫,双眼深陷,人瘦成了皮包骨头。战友见到他和地上的遗书,忍不住抱住他放声痛哭。

这样的险情并不是唯一的一次。他曾经驾车行驶在西藏和新疆交界的界山达坂时,突遇大风雪。在零下30多摄氏度,海拔6700米的雪山达坂,人站着不动呼吸都很困难,但为了争分夺秒突围,他和战友们还要边用铁锹铲雪开路,边搬来石头卡在车轮上防止滑车。

他们勉强挖开几米的路,转眼间又被风雪掩埋,一天下来只能走两公里。忍受着寒冷和饥饿,他们却一刻也不敢休息,因为怕一旦睡去就永远醒不过来。饿了就用雪水煮一点干粮,困了就吃一颗野山椒提神。

在粮食吃光后,战友们又冷又饿,有的战士体力不支晕了过去。一筹莫展之际,张良善发现不远处有一头捕猎的狼正扑倒了一只黄羊,他跳上驾驶室,驾车冲了过去,把狼吓跑,将黄羊捡了回来。饱饱地吃了一顿后,他们继续一步步地前进,整整三天三夜后,终于走出了雪山达坂。

从1986年到汽车营跟车开始,他在20多年间一百多次往返于新藏线,共行车60多万公里,上送物资750多吨,共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被官兵们称为“新藏线上的红细胞”。

“你的恩情,来生再报”

张良善永远不会忘记1992年,他生命中遭受的巨大苦痛。

那一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张良善和妻子何桂丽喜结良缘。结婚仅10天,部队一封“有任务速归”的电报便把他召回了部队。后来,妻子来信告诉他自己怀孕了,他高兴地给妻子回信说,你到部队来,分娩时我休假好好照顾你。

妻子快临产时因感冒住院,这时部队却要执行上送任务。战友们劝他跟连队请个假,但他知道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如果不能赶在大雪到来之前把物资送上去,整个冬季山上守防的官兵就要挨饿受冻,甚至要死人的。我是运输排长,要带着上山,在这个节骨眼怎么开口向组织请假呢?”最后,他还是说服了爱人,踏上了上山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