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叶志超 朝鲜战败的替罪羊叶志超

2017-06-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提起甲午,笔者自然想到甲午战争援朝陆路诸军总统(前线总指挥)叶志超,因为他是那场历史悲剧的主角之一,而且是争议最大的主角之一,又是

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提起甲午,笔者自然想到甲午战争援朝陆路诸军总统(前线总指挥)叶志超,因为他是那场历史悲剧的主角之一,而且是争议最大的主角之一,又是肥西人。

百年功罪,谁与评说?

在我国过去的大、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和其它历史书中,写到叶志超,都异口同声地骂他"贪生怕死"、"打白旗投降"、"狂奔五百里逃跑回国内"等等。其实这样的话本身就是矛盾的,既然"投降",岂不成为俘虏?怎么还能"逃跑回到国内?"并且把近二万人的队伍都带了回来?并且回到国内与日军又战?

有句人们都熟悉的俗话,说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可是也有"兵遇到秀才,有理讲不清"的时候,叶志超就是这样。

叶志超背负的百年骂名,其实并不是那些写书人的"发明",而是"老佛爷"慈禧太后所"赐"。当年,因为甲午战败、大清国的属邦朝鲜丢了,还要割地赔款,总要有只替罪羊来顶罪,作为前线总指挥,最适合充当这角色。慈禧为了清廷的面子,便把罪责都推叶志超头上,避而不谈当时中日军力的对比,也避而不谈叶志超两次被强大日军包围中率军成功突围,避免了全军覆没、丧师辱国的后果(这本来是大功一件,并且当时已受到清廷肯定与嘉奖);更不谈清廷种种瞎指挥所造成的失误。

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以后,有不少学者对此深入研究,澄清了很多史实,对叶志超作出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如:《历史知识》1984年第5期《叶志超和平壤之役》、《安徽史学》1989年第3期廖宗麟《实事求是地评价平壤之役中的叶志超》等文,认为:"清军在平壤败绩,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备战不足,仓促应战。

叶志超在危险之际,力疾受命,努力组织平壤防务,在给敌人一定的打击后撤出平壤,是尽到了军人保卫国家的责任的。过去的研究强人所难,对他责备过多,这是不够公正的"。(廖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主编《肥西淮军人物》一书时,曾在县政协文史委组织下,对叶志超的生平和家世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接着,笔者在主编首部《肥西县志》时,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包括叶志超在内的很多肥西历史人物,也做了客观公正的记述,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好评。

《肥西县志》能获全省地方志一等奖,后来笔者又忝列全国地方志"十佳"先进工作者,这是一个重要因素。笔者在县志中亲自撰写的"叶志超传",被"百度搜索"等多家重要网站"叶志超"条目完整收录或大量引用。

以上这些较为客观公正的记述,对于人们认识一个真实的叶志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叶志超的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从孤儿到将军

叶志超,字冠群,号曙青,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生,合肥西乡孙家集人(今属肥西县花岗镇)人。自幼父母双亡,被千字山下的程姓舅舅收养,在舅舅家放牛、干杂活。整天光干活不说话,人们喊他"叶大呆子。"成年后,他长得五大三粗,被同乡王岗圩子解先亮招入团练,在圩中当伙夫。

一天,解先亮带人打王二堰圩子,他被调参战,激战中被对方一土铳火药击中腰部而倒地,别人以为叶大呆子死了。没料到他忽地站起来,继续战斗。原来弹药击中在他的腰刀上,没伤到身体。解先亮认为叶志超是"星宿下凡,刀枪不入",以后每战都让叶志超上阵。

清同治元年,叶志超投入淮军张树声部下,参加镇压太平军、捻军。他打仗勇敢,不怕死,在战场上总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屡建战功。从兵弁升至记名总兵,赐号额图浑巴图鲁。1875年(光绪元年),署理直隶正定镇总兵,率新式练军守天津新城,为大沽口后路,拱卫海防。后调防山海关,建设炮台,防御日军。

李鸿章在清同治十三年三修合肥《叶氏重修宗谱序》中说:"叶君亦余乡人,以布衣从军,转战吴、楚、齐、豫间,叙功得记名提督。今从偏师屏卫畿辅,勤朴劳苦,家无余资。"说的就是叶志超驻守山海关时期的事。 叶志超幼孤贫,未能读书,后在军旅中认真学习,识字读书,"晚年解书札,虽不甚工,而落笔能尽其意。

所与亲厚往来必自裁夺。幕中诸先生但治公事,公事外不为公用也。"(唐贤绰《叶志超家传》,马骐主编《肥西淮军人物》169页,黄山书社1992年出版)"

这些记述,可见叶志超自学成才,及为将、为人之一斑。他还创设山海关武备学堂,培养不少新式军事人才。后来曾任民国总理王士珍,督军田中玉、鲍廷九、卢永祥等,皆出其门。几年后,李鸿章荐其智略,被实授总兵。光绪十四年,正在天津小站练兵、屯田的淮军盛军首领肥西人周盛波去世。

盛军是当时淮军主力,有两万人马,担负守卫津京地区主力,主帅去世,非同小可,急需有人代替。李鸿章命叶志超去盛军视师,考察继任人选。心里打算是以叶志超统领盛军。

叶志超回来后对李鸿章说:"周海舲所治军,甚整饬,其将勤朴,士卒乐为用。今以贾制坛(合肥人贾起盛,字制坛)、卫达三(合肥人卫汝贵,字达三)各领其半,尚可仿佛其为人也。"李鸿章认为叶志超考察认真,符合实情,同意了他的意见。

盛军人心得以稳定。李鸿章也更加看重叶志超。光绪十五年(1889 年),在李鸿章的荐举下,叶志超升任直隶提督。成为各省级武职中第一人。在刘铭传之后第二个担任直隶提督要职的没有任何学历的淮军将领,十分难得。

渡海援朝,牙山受困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侵略者已经制定了先征服朝鲜,然后再侵略中国的战略决策。可以说,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而甲午年朝鲜东学党起事,只是个导火线。

光绪二十年(旧历甲午年,1894 年)6 月,朝鲜东学党起事。当时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朝鲜政府电请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命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等共2500 人先行航海赴朝鲜牙山。

这时,日本政府也借口保护侨民,派大军在仁川登陆,侵入朝鲜,蓄谋已久的日军增兵很快,总数陆续增至1•9 万多人,与清军对峙。同时日本海军也秘密开进黄海,伺机袭击中国后续增援的运兵舰船。

朝鲜"东学党"起事被叶志超和驻朝鲜的商务委员袁世凯平息之后,清廷以乱事已平,照会日本同时撤兵。日本不予理会,要求长期赖在朝鲜,且不断进行挑衅,滋生争端,处心积虑地点燃战火。

对日本日益增长的海陆军事实力和企图吞并朝鲜的阴谋,以及中国当时的军事实力和对日军事准备,整个清廷上下懵懵董董,只有李鸿章明了于心。清廷凡有对外事务,只是谕令李鸿章应对。而李鸿章知道:此时对日开战,没有胜算。

在形势危急之时,他首先采取的是"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企图利用英俄两国在远东地区与日本的直接利害冲突,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兵。6月20日,李鸿章请求英俄从中调停,其主张立即得到热衷于筹备60大寿的西太后的支持,生怕此时开启战端搅了她的美梦。李鸿章连电在朝的道员衔通商委员袁世凯和叶志超,说正在请英、俄调停,要他们保持"忍耐"、"镇静"不可"妄动"。

叶军受困牙山,进退两难。在此情况下,叶志超密电李鸿章,提出上中下三策。《李鸿章全集•电稿二》"光绪二十年六月初十日午刻"的"寄译署"(总理衙门)电报称:

叶提督佳电:倭日益猖獗,韩急望救援。各国调处,卒无成效。此时速派水陆大军由北来,超率所部由此前进,择要扼扎。托名护商,若至决裂,免致进兵无路。此上策也。否则,请派商轮三四只来牙,将我军撤回。盖我军为剿匪而来,匪既受抚,随即撤回,亦系正办。撤后行文各国公使并日廷,申前次同撤之约。如彼不依,秋后再图大举。是为中策。若守此不动,徒见韩人受困于日,绝望于我。且军士既无战事,久役露处,殊为可虑。

叶志超的电文,显示他深思熟虑的战略思考,他提出上策:"速派水陆大军"," 若至决裂",南北夹击日军;中策:"我军撤回。秋后再图大举"。都是很有见地的。李鸿章立即将来电转给负责外交决策的总理衙门。并加上自己的意见说:

鸿按:钧署正与日商,未便遽添大兵,致生疑阻。上策似须缓办。其中策与袁道同见。前钧电有或撤或移之说,鸿初虑示弱。惟所称军士露处受病,亦系实情。可否照办?请速核示。

李鸿章的意思是采纳叶志超的"中策",派船撤回叶军。以后"再图大举"。对于淮军将士困守牙山,"露处受病",他也深感忧虑。可是清廷仍是以 "天朝""大国"自居,看不起日本"蕞尔岛国",感到撤军是"示弱"。而对于叶志超上策"速派水陆大军由北来,超率所部由此前进",南北夹击日军,虽然很感兴趣,高调嘉许,又因正在"和谈","调停"," 未便遽添大兵,致生疑阻"。

清廷就这样优柔寡断,坐失战机。显示清廷上下,对于即将到来的日中战争,没有统一的战略思考和举国一致的相应准备,只是就事论事,被动应付。而且打起仗来只是依靠李鸿章和区区二三万人淮军,没有全国总动员与日本进行决战的战略思考和相应布置。有人说:中日甲午战争其实是李鸿章一人之力敌日本举国之力。这就早早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和叶志超等人的悲剧结局。诚哉斯言!

清廷和李鸿章对列强"主持公理"期望和幻想很快破灭。李鸿章的英国顾问赫德道出了实情:"所有国家均向中国表示同情,并说日本这样破坏和平是不对的。但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帮助中国。"

7月2日和9日,英国驻天津领事欧格纳和俄国驻华使节喀西尼分别知会李鸿章,称不便参与朝鲜事务,清廷和李鸿章的外交举措归于失败。

冒险突围,平壤激战

旧历六 月二十六 日,日军偷袭牙山清军。叶志超命聂士成在成欢驿反击,杀伤大批日军。日军随即三面合围杀来,叶志超和聂士成商量后,决定向北突围。率军从山野小道跋山涉水20 多天,期间与国内失去联系,清廷估计叶、聂全军覆没了。

不料叶志超、聂士成带领2千多人马于七月下旬突然出现在平壤,与国内取得联系。清廷喜出望外,下旨嘉奖。这时,由陆路来援清军4 支共达万余人会集平壤。清廷任命叶志超为诸军总统。此时敌强我弱,弹药军械粮草均缺,叶志超复电力辞,清廷不许。叶志超只得临危受命,担起重任。

过去不少历史书竟说"叶志超谎报战功,骗取前线总指挥之职。"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孤军异域被强敌围困情况下,不知写书人有没有勇气去"骗取总指挥"?现从《李鸿章全集》电稿二中收录的当时来往电文中摘录几段,供写书人和读者了解实情:

聂镇士成电:职自六月二十四日移扎成欢侦探,汉城一带日军兵力二万余人,四面麇集。职见敌众我寡,先将各营官弁传齐,誓死决战。所带芦防千人,除受伤数十名外,阵亡百有余名。露骨抛尸,甚为可惨。六月二十八日由公州北撤,七月二十五日抵平壤。计程一千五百余里,其间山道崎岖,川流湍急,天暑险径,人马俱乏。士卒受病甚多。( "七月二十六日  寄译署")

超查成欢血战,阵亡二百余人,受伤者七十余人。幸倭伤亡二三千之多,差快人心。但超由南移北,沿途所过,又多在倭屯之中,不但崎岖难行,而且日有遇战。筹划之苦,不堪言状。("七月二十六日  叶军门来电") 吾弟冒此大险,幸得全师而出,朝野欢忭,新奉特派总统之命,责任愈重。

因劳致疾,深堪惦系。望暂留平调养,荷此巨肩,分我劳勚,切勿稍存退志,圣明亦必不允也。( "七月二十六日  复叶军门")

伦敦来电:中国派驻朝鲜之兵,顷阅电报,于西历八月十七日在平壤与日兵接战,大获胜仗。驱逐日兵于城外。十八日又战,又驱出日兵于中和。日兵死者不少。现在日廷拟派驻守汉城之兵,前往助战。又调守釜山之兵赴驻汉城。("七月二十六日  寄译署")

仅从六月二十六日几段电文,可见叶志超、聂士成突围到平壤沿途之艰险。到平壤后,叶志超派聂士成回国添募兵勇,自守危城,数次击退日兵,还是据外电探报清廷的。清廷授叶"总统"后援诸军之艰巨任务。何来"骗取"之必要?

西历7月23日,日军袭占汉城(今韩国首尔)朝鲜王宫,扶植亲日政府,迫使朝鲜亲日派声明"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7月25日,日本军舰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后续运兵船,击沉高升号,我淮军健儿数百名葬身海底,是为丰岛海战。至此,由日本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8 月初,日军三四万人分路进攻平壤。叶志超采取稳守反击战略,派精锐7000 人出击黄州日军。8 月10 日,叶志超撤回黄州之军,指挥各军分守平壤城内外至大同江岸。13 日,日军进攻,叶志超指挥分守平壤南门的淮军盛、毅两部将日军击退。

14 日,日军四面围攻平壤,叶志超重悬赏格,激励杀敌。淮军盛军提督卫汝贵(合肥卫岗人)、毅军提督马玉昆(安徽涡阳人)两军浴血奋战,将江东之敌击退七八里,毙敌不计其数。马玉昆还夺炮7 尊。

但这时由北路渡海来的大股日本援军及成川之敌万余人,同时来攻城外营垒。叶志超与左宝贵、丰升阿亲督数千人,设伏袭击,至晚敌势始弱,各军奋力反攻,追至4 里外,擒斩日兵200 余名,射击毙敌更多。

清军共伤亡300 余名。日军又由龙岗西北分道来攻盛军各营盘,叶志超即调卫汝贵整队回击,日军败退。15 日,日军在进攻平壤同时,分出7000 余人从两路绕袭平壤后路安州,安州清军仅3000 余人,不敢出击,日军迅速截断平壤清军回国后路,给平壤清军带来极大压力。

叶志超设法分军去安州解围,以确保后路。16 日,日军分路猛攻平壤,清军分路出战。激战之中,左宝贵阵亡,奉军阵地崩溃,日军乘机突入玄武门。

突围北撤 当替罪羊

叶志超正在城外指挥作战,闻讯回城视察情况。发现北门守将江自康已擅自撤退,大军撤退最重要的北路已失守,如日军合围,清军将会全军覆没,导致丧师辱国严重后果。叶志超与众将商议后,下令各军乘夜突围,向北撤退。17 日,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战中失利,清军海陆后路均告断绝。

叶志超率军与拦截的日军一路激战,且战且退,再次率领全军绝大部分兵力成建制突出重围,急行军回到国内。在鸭绿江、辽河一线布防,准备拒敌。 这时,清廷闻朝鲜前线败退,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叶志超撤职查办。

李鸿章奏请留营效力,不许。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叶志超被械送京师,下刑部审讯。有御史遵慈禧旨意,为让叶志超担任甲午战败替罪羊,凭一个没有去朝鲜的人道听途说,硬说叶志超"贪生怕死"、"打白旗投降",叶志超百般辩解也没有用,被定为"斩监候",秋后处斩。

后来可能觉得理由太不充分,才把叶志超"赦归"家乡。叶志超于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1899 年1 月8 日)在郁闷痛苦中去世。与原配孙氏合葬黄老郢。

故居与后裔

在花岗镇孙集街旁有一座不大的古圩堡,叫叶大圩。一条小溪从紫蓬山南麓流下来,绕圩而过,向南流入天济堰,再向南流到舒城桃溪镇,汇入丰乐河。圩子占地仅60余亩,在紫蓬山周边淮军圩堡群中,算是较小的一个。原有古建筑百余间,解放后曾作粮仓,现皆不存。这就是叶志超家的圩堡。是叶志超的长子叶御璜所建。

叶志超有三子。长子叶御璜,官至二品衔广东候补道。光绪十五年以知府衔会办北洋制造局。设局于天津海光寺,制造军械。叶御璜注意学习西洋机械技术,每得一新式军械,必认真研究,颇有心得。德国克鹿卜、哈治开斯等枪炮新型号初出时,他就设法仿造,并加以改进。

洋人看了竟自叹"不如"。北洋军械局名天下。后来被任为广东水师学堂总办,积极兴办南洋舰队。甲午战争中,叶御璜闻知朝鲜前线兵败,十分忧虑父亲境况,急忙渡海北上。到天津因忧急病倒,吐血数升而死。

叶志超三孙叶斗楠,民国初年创办了合肥最早的电灯公司。日军侵占合肥,誓不与日人合作,关闭电厂,回乡隐居。后去香港、台湾。死葬台湾。

在叶大圩东二三里处,有个王岗圩子,是收留叶志超的团练首领解先亮的圩子。也是叶志超第二故居所在。此圩北四五里的吴大圩,是淮军将领、官至记名布政使衔吴秉权家族的圩堡。叶大圩往南二三十里,又有淮军将领、徐州镇总兵。董凤高家族的董大圩董小圩。这些圩子形成紫蓬山南麓的淮军将领圩堡群。是肥西以紫蓬山区为核心的淮军将领圩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价值。可惜多已破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