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周晓琳 重庆大学生村官周晓琳:扎根农村艰苦创业

2017-1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9月28日,距中秋国庆长假还有两天,彭水汉葭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周晓琳早早来到单位.她走进位于五楼的办公室,立刻开始打电话,落实辖区内党组织"基层组织建

     9月28日,距中秋国庆长假还有两天,彭水汉葭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周晓琳早早来到单位。她走进位于五楼的办公室,立刻开始打电话,落实辖区内党组织“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晋位升级工作。

    留着刘海,戴着黑框眼镜的周晓琳长了一张娃娃脸,说话办事却干练利索:“都是在村里几年‘操练’出来的,基层工作特别锻炼人。”

    周晓琳所说的“村里”,指的是她曾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原汉葭镇镇南村。2008年,大学毕业的她成为重庆市首批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回到了众人眼里穷乡僻壤的故乡。

    家里人最初并不赞成她回去,而周晓琳固执选择这条“土路”:“我从小就知道彭水很穷。现在念完大学,希望能出一份力改变家乡的面貌。”

    走进镇南村,真正面对“三农问题”,她切身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最开始我连瓜苗都会认错,闹了不少笑话。”周晓琳说,一次她在办公室值班,来办事的村民绕了一圈,还以为她是村干部的子女在这里学习。

    个子小小的周晓琳个性却很倔强。为融入农村基层,她揣上民情日志本挨家挨户走访,短短一个月走访了710多户人家、2000多名村民。其间她被狗吓过、被蜂蜇过,皮肤被晒得黝黑,也记下了厚厚一本民情日记:“杨仕顺:50年党龄的老党员,大儿子逝世,家境贫困,尽快落实低保;徐守碧:丈夫去世了,一人带俩孩子,生活艰难;向登江:身体有残疾,想建大棚种蘑菇,需要政府补贴……”

    镇南村有不少村民都种植食用菌,但往往采取分散种植、自然生长的“土把式”,产品质量不稳定,也没有固定销售渠道。周晓琳动员村里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合作社,聘请技术人员来讲技术、搞培训,食用菌质量趋于稳定,卖相也更加漂亮。周晓琳又跑了好几趟镇、县供销社和一些餐饮连锁企业,大力推销产品,吸引了不少客户。

    三个月后,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食用菌收益由一棚1500元增加到2700元,简直在村子里放了颗“卫星”。其他农户纷纷要求加入,连一些年龄大的村民也开始学习基础种植技术。

    在镇南村工作期间,周晓琳还配合村“两委”积极争取建设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先后新修村组级公路29公里,并对环村公路实施硬化;修建完工人畜饮水水池28口、修建入户人行便道5500米。

    周晓琳的雄心,不仅仅停留在一两个项目上。为实现农户增收致富,周晓琳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及群众代表进行广泛调研。2010年下半年,由她主笔起草的《对汉葭镇镇南村发展城郊型农业的思考》专题报告正式出炉,对镇南村发展进行全新定位:发展城郊型农业,优先发展蔬菜和城郊劳务产业;建设阿依河沿线经果林,发展休闲农家乐,用三年时间打造“镇南生态花果长廊”。

    此后,周晓琳全身心投入产业调整规划,协调说服村民,集中流转土地,经常跑信用社,争取发展资金……“每天都觉得觉不够睡。”

    到2011年底她调任新岗位时,全村已建成优质蔬菜基地1000亩、优质藤梨基地500亩,正在招商引资建设600亩优质葡萄基地,“生态花果长廊”呼之欲出。

    “那几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周晓琳说,扎根基层让她深深懂得,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施展才干、撒播汗水,青春才会绽放得更加绚烂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