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楠克林顿 向克林顿提问的马楠不该被乱贴标签
向克林顿提问的马楠不该被乱贴标签
最新言论
那一连串标签,早该被撕掉。从社会角色上说,马楠不是一个公共人物,她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都是她的个人自由,无关公共利益,无伤他人利益。
文/付克友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年那个万众瞩目的马楠,又一度成了网友们吐槽的焦点。如果马楠不是北大女生,如果马楠当年没有向克林顿提问,如果马楠没有嫁给一个美国男人,这本来只是一个受到婚姻伤害的女人和一个想要夺回女儿抚养权的母亲的悲情故事;但是就因为有了前面那一串串标签,悲情的故事似乎就有了自作自受、因果报应的逻辑,并得到了被冷嘲热讽甚至落井下石的理由。
一个人因为某种言行,就被贴上某种标签,在现实舆论中可谓司空见惯,几乎成了一种传统。当年,马楠向克林顿提了一个问题,于是就被贴上“反美愤青”的标签;然而,当她选择嫁给一个美国男人,又被顺理成章地贴上了“崇洋媚外”的标签。这样的“言行不一”与“前后矛盾”,成了马楠被口诛笔伐的证据,而且左右不讨好、两面不是人。标签加身,以至于如今落得个“夫离子散”的下场,还要被冷眼旁观乃至幸灾乐祸地骂上一声“活该”。
说实话,当年马楠向克林顿提的问题本身,被扣上“怒斥克林顿”乃至“反美愤青”的标签,就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那只不过是一个关于“集体选择”与“个人自由”关系的探讨,在当时北大学子7个问题里边其实算得上惟一有点思想价值的,现在那些乱贴标签的人又有几个真正去看过当年的直播视频或原文记录呢?何况,就算马楠当年“当面怒斥克林顿”,和她后来嫁给美国男人,又有什么关系?和现在她的离婚遭遇,又有什么关系呢?三件事情,就不能一分为三么?
马楠当年向克林顿提过问题,这是她的经历,但是绝不是她的标签。以前的那些经历,不能改变如今一个受到婚姻伤害的女人和一个想要夺回女儿抚养权的母亲的故事性质,也不应该扭曲人们看待这个故事正常的眼光和人性的情怀。
至于那一连串标签,早该被撕掉。从社会角色上说,马楠不是一个公共人物,她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都是她的个人自由,无关公共利益,无伤他人利益。如今,她只是一个受到伤害的女人,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