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毓嶂继承多少财富 富不过三代是魔咒?财富"储君"到底要继承什么

2017-08-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中国,流传着一个古老的魔咒,这就是家喻户晓的一句俚语--"富不过三代".这句话似乎成了一个梦魇,千百年来如幽灵鬼魅般地缠在富豪们的身边,成为一个很难被打破的魔

在中国,流传着一个古老的魔咒,这就是家喻户晓的一句俚语--“富不过三代”。这句话似乎成了一个梦魇,千百年来如幽灵鬼魅般地缠在富豪们的身边,成为一个很难被打破的魔咒。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个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富不过三代

家族财富传承一直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富豪们永远关心的话题。近日,在“家族企业财富保全与传承论坛”上,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竞强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目前只有不到30%的家族企业能进入第二代,不到10%能进入第三代,而进入第四代的只有大约4%。家族企业的短暂生命周期似乎在验证着“富不过三代”的“千年魔咒”。

一代“劳模”辛苦拼搏创下家业,二代人目睹父辈创业的艰辛,受到父辈的影响,或许还能够守住家业甚至把企业发展壮大,但三代、四代人则不然,他们从小享受父祖辈的福荫,周围马屁精环侍,不但进取心消失殆尽,还有不少成了纨绔子弟,甚至成了“衙内”、“恶少”,横行乡里,为害一方,吃喝玩乐,无所不为。长辈若不注意引导,溺爱娇纵,不成败家子都难。

创业难,守业更难,富不过三代的例子在史书上比比皆是。广东地区有个故事,大意是说一个富家子弟穷奢极欲,把父亲遗留的财产挥霍得一干二净,一天,他饿得头晕眼花,只好到相近的寺庙乞讨,和尚施舍他一把干饭团,他吃得津津有味。

和尚说,这就是平日从你家沟渠里流出的饭粒积聚而成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坐享其成甚或肆意挥霍上一辈遗留下来的财产是不少人的劣性。广州人说:“牛耕田,马食谷,老窦(老爹)揾钱仔享福。”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所以有些不成器的后辈们千金散尽,却无力复来了。

富豪家族传承难题

在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子女争产、兄弟阋墙、患难夫妻反目等各式豪门恩怨开始频繁上演。造成诸多继承财富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首先,传与承的承接问题。由两代人因经历差异、观念差异以及知识差异等带来的传承困扰。很多家族企业的后代不愿意接手父辈“土气”且回报率低的家业,他们更倾向于从事金融投资工作,有的即便同意接手家族企业,却要求父辈们绝对放权。私人银行部相关人士谈到家族传承问题时称,关于家族财富的传承对象,更是涉及财富永续安全、亲情绵延和睦的基础问题。

其次是合理分配问题。家族企业往往是以“血缘”和“亲缘”为纽带而结成的财富积累主体,普遍都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而且企业与家族成员之间积累、消费、分配的混乱更使家族企业财富的多少与归属模糊不清,这必然从根本上影响财富的顺利传承。

再者是风险控制问题。财产权的简单传承风险无法规避,将家族积累的财富分配转移到承继人的名下,这是财产的直接划分和归属,有的甚至将所有财富分文不剩地传给后代。但事实证明,这只能实现财富在物质上的暂时延续。因为,财富一旦转让传承,就失去控制。承继人能否安全掌控、合理使用、物尽其用都不得而知,这部分财富是否面临风险、如何规避风险、能否规避风险也无法判断和掌控,“富不过三代”魔咒于是屡屡应验。

最后是财富传承难题。如何有效的培养“富二代”使得后代更好的承接企业的权力,成为优秀的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如何使得手中的财富稳健的走向下一站,如何最终达到企业长青,绘制更美好的家族财富蓝图,成为中国“富一代”们迫切想得到的答案。

企业传承:选对方式选对人

调查表明,世界范围内80%以上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世界500强中有40%由家庭所有或经营,而在中国,民营企业中的家族化管理更是一个无法忽视的现象,很多民营企业家很早就开始刻意培养自己的孩子来“子承父业”,并且不乏成功的个案。

如鲁冠球独子鲁伟鼎入主万向集团以后,在资本运作上的成就被证券界人士认为已经超过其父;茅理翔的儿子茅忠群接班后,将原来的飞翔集团改名为方太集团,产品由点火枪专攻厨具,也取得了空前成功。

家族企业盛极而衰,往往起于财富交接衍生豪门恩怨,而家族式管理缺乏科学的企业制度,导致无法长久维系。据说,雷允上六神丸的创始人临终前,把六神丸的配方分拆给众多的后代,儿子每人两味,儿媳每人一味,女儿不给。其意是让下一代人同心协力使企业长盛不衰,用心可谓良苦。

事实上,商业王国里的权力交接最大的矛盾就是后辈子女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这一点是造成许多家族企业衰落的主因。李海仓之父,李兆会的爷爷李春元曾对媒体透露:“在一开始,并没有计划让李兆会这个当然的继承人担任董事长职位,大家意见是先让李天虎当董事长,我不同意;再调整为让李天虎当执行董事,老六李文杰做董事长,这个时候,老六同意了,但李天虎却要撂挑子,这怎么办?不好搞的,所以最后还是把李兆会提出来,让老五继续做总经理。

老六这个副总经理则辅佐兆会。这样才没有意见了!”

在这方面,一些国外的家族企业做得就非常合理。为了平息子女之间的争夺,瑞典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把公司资产拆成了三份,确保自己的子女无法动摇公司的根基。意大利经营高级男装的杰尼亚家族做得更绝,它把整个生意变成了两代人的合资公司,共同承担经营上的风险。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民营企业家都有这样的“幸运”,他们的孩子或因才识不够,或因兴趣不同,未必能肩负掌舵的重担。在不勉为其难的前提下,如何让企业薪尽火传,正成为困扰家族企业发展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