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的时代意义 新中国诞生的划时代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划时代”三个字,意味着它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它的前途命运,在这以后同以前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满一年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在庆祝大会上说:“经过了这一年,中国
那些饱含深情的话,没有丝毫夸张。这个日子是值得中华民族子子孙孙永远铭记的。如果不了解祖国经历过那么多而久的屈辱和苦难,如果不了解先人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曾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人们也许很难真正领会这种感情。最近逝世的前辈学者任继愈教授两三年前在《人民日报》上曾很有感慨地写过一段话:“只有历尽灾难、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才有刻骨铭心的‘翻身感’。
经历百年的奋斗,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人终于站起来了。这种感受是后来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年们无法体会得到的。他们认为中国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九十老人的肺腑之言,很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凡是在旧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大概都无法忘记:中国近代的民族苦难实在太深重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便开始丧失独立地位,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曾经创造出辉煌古代文明的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蔑视为行将被淘汰的劣等民族。国家的命运不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而是听凭外人摆布和宰割。一个又一个反动统治者俯首贴耳地听命于外人,帮助他们欺压中国老百姓。每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怎么能不对祖国如此悲惨的处境感到极度的愤怒和痛苦?
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的局势更加恶化了。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怕的阴影那样,沉重地笼罩在中国爱国者的心头。孙中山发出“振兴中华”的呼喊,成为这以后半个多世纪中华民族行进中的主旋律。
中国真的要灭亡了吗?出路到底在哪里?无数爱国者不仅痛苦地思索着,而且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但在很长时间内,等待着他们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只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顽强奋斗,才终于结束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严重压迫,建立起新中国。
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充满自豪地宣告:“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他又说:“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他说出了无数中国人多少年来压在心底的话。
“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这是何等的气概!它是新中国此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有了这一条,才谈得上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自主地建立一个新国家和新社会,才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人民当家做主人
在旧中国,在野蛮落后的封建制度下,少数剥削者专横地骑在广大人民头上。亿万劳动人民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遭人冷眼蔑视。他们大多连字也不识,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可言,遭受冤屈也无处申诉。只要想一想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那些形象,就使人内心深深感到痛楚。他们占着中国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这种状况已经延续了千百年,是旧中国贫穷落后的最深刻的根源。
新中国永远结束了那种状况,人民当了家,做了自己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是依靠人民办事的。获得解放的亿万劳动人民中迸发出从来不曾有过的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庄重的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上海工人代表范小凤在发言中说:“今天我――一个年青的女工,能够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讲台上来说话,这是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没有的事,我感到无上光荣!
”少数民族代表张冲在发言中说:“我们彝族一向受压迫,受歧视,人们叫我们做蛮子、猓猡,不当做人看待。
但是,今天我们做了人,并且做了国家的主人,来参加这个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大会,实在是无比光荣与兴奋。”这些是整个社会大变革中富有象征性的缩影。它把民主从过去少数人的权利,变成多数人都能享受的权利。这才是真正的人民民主。这场社会大变革的广度和深度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新社会的突出标志。世界真的变了。“为人民服务”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和价值的标准。人们相互以“同志”称呼,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再有“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区别。
这在旧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亲身经历过这场社会大变革的人,对这些大概都会留下永生难忘的记忆。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过去不被当作人看待的广大工农大众中,形成一种新的劳动态度。
1949年2月,沈阳皇姑屯铁路工厂2500位职工给北平员工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翻身了!站起来了!我们改变了旧的劳动态度,我们把工厂变成了自己的家,我们成了工厂的主人。”这样沸腾的热情,在旧中国是看不到的。
离开人民的解放,离开人民的当家做主人,离开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积极参与,新中国和新社会的建设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是无法想象的。
祖国的空前统一和团结
还有一点极为重要,那就是国家的统一。
旧中国常被称为“一盘散沙”,而且长期处在四分五裂之中,中央号令不行,地方上形形色色的“土皇帝”各行其是。民国以来,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更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这种“一盘散沙”乃至四分五裂的状况,在旧中国是难以改变的。
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大陆形成空前统一的局面。人民政府能够根据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全国范围内通盘筹划,制定明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采取重大措施。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雷厉风行地推行到全国各地,包括边疆地区,一致行动。
全国各社会阶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组织起来,建立起各级工会、农民协会、青年团、学联、妇联、街道居民委员会等,深入到社会的基层,形成一个巨大的几乎无所不包的网络,随时可以将民众动员起来完成人民政府的各项工作,根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散漫无组织的状态。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成为人民政府最广泛的社会支柱。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新中国力量的源泉,也是中国人多少年来梦寐以求而从来没有实现过的新局面。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都是新中国的主人。中国的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特点:境内各民族在千百年漫长岁月的密切交往中,已形成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许多民族还长期在同一地区杂居。
这些特点是历史地形成的。第一届政协代表王再天(蒙古族)回忆道:当人民政协讨论《共同纲领》时,“会上会下大家都在热烈地探讨。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等情况与苏联不大相同,一是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小,有些民族的人口也很少。
二是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有些地方有几个民族相邻而居。不适合照搬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那样的国家体制。我们应该根据我们各民族聚居的人口、地域情况,灵活地建立相应大小的民族自治地方。这样,能更好地实行我们的民族政策,也便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交往和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挑拨民族矛盾、分裂我们祖国的阴谋。”
以往,中国共产党由于搬用苏联经验,曾提出过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的口号。那时这个问题其实还没有条件提到现实的议事日程上来。随着对中国实际国情了解的加深,这个看法逐渐改变。到新中国诞生前夜,周恩来向前来参加人民政协会议的代表作报告,特别谈到:“关于国家制度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国家是不是多民族联邦制。
”他详细分析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后指出:“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我们虽然不是联邦,但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行使民族自治的权力。
”人民政协通过的作为新中国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这就把统一国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新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如果当年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稍有忽略或偏差,它的后果可能会十分严重。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成功创造。它的深远意义,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人们已经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结语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时间隔得长一些,回头来看,事情也许看得更清晰。
想一想旧中国国势危殆、任人摆布、社会贫穷落后的痛苦岁月,看一看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内争不断、社会动荡、甚至种族仇杀那种悲惨情景,我们就不能不更加感觉到我们能够生活在统一稳定、正大踏步前进的新中国是多么幸福,才能更加明白为什么新中国在不长的60年内能够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原因所在,才能更加体会到新中国成立的划时代意义。
毛泽东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曾回顾旧中国多少年来的痛苦教训:“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
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他作了这样的概括:“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也就是说: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就不可能在中国实现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现代化。
新中国诞生的划时代意义,还有许许多多话可说,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是它的三个要点。路总是一步一步走的,凡事都有个先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只有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才能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根本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无从谈起。
新中国诞生是一个全新的出发点,是和旧时代根本不同的新国家和新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从这里起步。当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当我们今天看到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风暴震荡中依然能满怀信心地大步迈进时,不能不从内心深处对先人奋斗留给我们的一切,充满感激之情。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