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芳打包 “弦歌扬州梦”包伟专场演出明晚上演!评话大师刘兰芳登台说书

2017-08-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弦歌扬州梦"包伟专场演出明晚上演!评话大师刘兰芳登台说书"弦歌扬州梦"包伟专场将上演 大师刘兰芳登台本地新闻提起扬州曲艺,你的脑海中能浮现怎样的词汇?是温婉多

“弦歌扬州梦”包伟专场演出明晚上演!评话大师刘兰芳登台说书

“弦歌扬州梦”包伟专场将上演 大师刘兰芳登台

本地新闻

提起扬州曲艺,你的脑海中能浮现怎样的词汇?是温婉多情?还是清雅悠扬?16日晚上,扬州大剧院将上演“弦歌扬州梦”包伟专场演出,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副所长包伟将现场演绎扬州弹词《扬州味道》、《梅兰芳·蓄须明志》、《双珠凤·狗郎报恩》、《月亮城》,苏扬评弹《小巷情深深》等。

此外,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名誉主席、评话大师刘兰芳也将登台,表演北方评书《收复河山》,此外演出现场还有相声、快板书等多种精彩曲艺节目。

扬州曲艺的渊源,可追溯至两千年前,曲种主要有评话、弹词和清曲等。负责承办此次演出的扬州曲艺团,成立于1960年,建团五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扬州曲艺的发展。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副所长包伟,多年来潜心于扬州曲艺,并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表演奖等,在全国曲艺界有一定影响。她和张一丞表演的扬州弹词《梅兰芳·蓄须明志》,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此次演出也是这一项目的验收表演。

包伟,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副所长,多年来潜心于扬州曲艺,并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表演奖等,在全国曲艺界有一定影响。她和张一丞表演的扬州弹词《梅兰芳·蓄须明志》,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此次演出也是这一项目的验收表演。

刘兰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名誉主席,中国网络音乐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

本次演出有8个节目,节目如下:

《扬州味道》介绍

通过描写扬州历史之味“长”、生态之味“爽”、人文之味“香”,集中概括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特质,点击了最能体现扬州风情风物风味的重要个性元素。它的音乐直接来源于扬州传统曲牌,又经现代处理旋律优美,声部丰富,伴奏细腻,表演精致,画面感很强。

作为国家级“非遗”既忠实传承历史韵味,又作现代手段的创新探索,使之完整而传神地表达了扬州城市的古风新韵,讴歌了扬州人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美丽家园的不懈追求。

扬州弹词《 梅兰芳·蓄须明志》介绍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他一辈子以戏为生,以戏为命。但当日寇入侵时,他宁可不唱戏,也不愿意屈身事仇,反映了中国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爱国情怀,蓄须明志成为艺术家德艺双馨的真实写照。

相声

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

苏扬弹评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汉族曲艺说书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

扬州清曲是中国江苏扬州地区古老有影响力的汉族曲艺之一。清代康、乾年间是其鼎盛期,曾流传于全国许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源自本地小调,再次为“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及地域特性。曲词题材极其广泛,曲目十分丰富。

《狗郎报恩》说明

《狗郎报恩》是扬州弹词长篇经典书目《双珠凤》中的一段精华。故事讲述牢头李生,曾受文大人救命之恩,一直心存感激,思有报答。若干年后,恩人之子文必正被他人陷害入狱,贪官拟当夜将其监毙狱中。恰巧李生有子狗郎,患病将死,自愿以身相替。

狗郎在狱中与文必正推心置腹,意欲李代桃僵,演绎了一番生死离别的感人故事。这段书反映了有恩必报的中华传统美德,同时揭露了贪赃枉法残害无辜的封建官场黑幕,着重塑造了一个行将病死、深明大义、可怜可爱的狗郎形象。

快板书

快板书由数来宝演变而成,是一种新兴的汉族戏曲剧种。因沿用数来宝的击节乐器两块大竹板儿(大板儿)和五块小竹板儿(节子板儿)而得名。大小竹板儿合称为“七块板儿”。 大家对快板书这种曲艺形式应该都不陌生。快板书引人入胜的故事,击节铿锵的演唱,火爆抓人的艺术效果,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可能不知道,快板书如此好听好看,从“开山”到现在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它绝对是天津“本地制造”。

评书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

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

曲艺扬州弹词

曲艺扬州弹词,原名弦词,是一种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系统曲种。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南京和苏中的里下河一带,约始于明末清初,早期一人说唱,自弹三弦伴奏,故名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