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科学与人文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文化史、文明史。文化可分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这两种文化在不同程度上的交叉与融合,形成了介于它们之间的各种文化。所谓的教育,主要是指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文化教育,科学教育则主要是科学文化教育。
科学文化追求的目标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实际及其本质与规律,即求真,探求“是什么”。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一切违背客观实际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与活动,必然失败与覆灭。然而,科学文化本身并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一定是正确的,一定能造福于人类和社会,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追求的目标是满足精神世界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即求善,探求“应该是什么”。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止与消除。
然而,人文文化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一定是正确的,一定能造福于人类和社会,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人文文化是科学文化的导向,科学文化是人文文化的基础。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同源于人脑和实践,同源于人脑对实践的反映及对此反映的加工。科学文化中含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学文化。对科学文化而言,科学思维固然大量的是系统的逻辑思维,然而导致原创性突破的是直觉、灵感、顿悟;科学方法固然大量的是严密的实证方法,但在获取重大成果时,往往靠的是体验;科学精神更是科学家们在求真、求善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崇高品德和修养。
对人文文化而言,人文思维在高度重视直觉、灵感、顿悟时,也十分关注严密、精炼、系统、层次、呼应,即关注逻辑,具有说服力的作品莫不具有强有力的逻辑性;人文方法也重视实证,坚持知识源于实践,反对“闭门造车”;人文精神更是不排斥科学精神,伟大的文艺家莫不竭力反映生活中深刻的现实和哲理。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本来就是、而且应该是交融的,但是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两者被人为地分离,其危害越来越严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不仅是两种文化本身的交融,还是两种教育的交融,更是两种文化所蕴涵的知识、思维、方法与精神的交融。
四者之中,知识是基础、载体,没有知识就没有文化;思维是关键,是“人为万物之灵”的“灵”,能活化知识、超越知识、创新知识;方法是根本,是穿山的“路”、过河的“桥”,只有经由方法,才能将活化、超越、创新了的知识付诸实践;精神最为重要,是灵魂,熔铸在、充满着文化所蕴涵的方方面面。
如果讲,科学主要是讲客观世界,讲“天道”,人文主要是讲主观世界,讲“人道”,那么,两者的交融就应该是“主客一体”、“天人合一”。历史事实和现代科学都已证明:主客不可分开,天人不能割裂,这是我国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华文化哲理中整体思想在世界观方面的精彩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