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贾羽 三国杀大讲堂SP武将来袭之SP贾诩篇

2018-04-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曹操自郭嘉早终之后,虽处处问计于二荀,但自得贾诩,凡临大事而不能先决者,常询于文和.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曹操自郭嘉早终之后,虽处处问计于二荀,但自得贾诩,凡临大事而不能先决者,常询于文和。所以陈寿也在三国志之中评价其道:“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但谈及机变和审时度势,则不能尽显他的能力了。

荀攸、贾诩,则几乎可谓算无遗策,而且在权力变化之中能安然处之,即使张良、陈平也要自愧不如。”贾诩安然经历了曹丕执政时的权场变换,官至太尉,于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六月善终,享年77岁,谥肃侯。姑臧

三国时代,一如先秦时期,谋士和武夫并非截然不同、各司其职的两种行当,职号谋士而又武夫气十足,或号为武将却足智多谋,至少在三国时并不少见。曹操手下著名谋士程昱,曾被曹操评为胆识过于“孟贲”和“夏育"。那是在袁绍欲南下与曹操争天下之时,程昱镇守的鄄城正当袁绍进军之要冲,守军却只有700人,在袁绍十万大军面前,真不啻为螳臂当车。

曹操本想再增拨2000人,谁知程昱竭力阻止,理由是:袁绍见我只有700人,胜之不武,便不会来攻城,一旦增兵,反而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

程昱所料丝毫不差,遂使得三国"空城计"又多了一个版本,也许还是最早的一个版本。可见,在那样一个危难的时势下,谋略若没有胆量的加入,是断断无所作为的,"科学家会武术”才是真正的王道。

而说到善于以武行谋的标志型谋士,三国时期除了贾诩则不作第二人想。当年在董卓手下做事时,只是从于牛辅辅军,不得直接献计。之后王司徒巧作连环,董太师长安伏诛,适逢王允要除恶务尽,拒绝对董卓旧部进行招安!李傕、郭汜等领军将领惧于吕布倒戈及朝廷威名,纷纷欲作鸟兽散……贾诩作为一介书生,身居累卵之危,但手无缚鸡之力。

本来面对着灭门之祸,但他却准确地看到了王允义举长安但军心未稳,董卓旧部也人人自危的特点,于是向李、郭二人进言道——

“听说长安之中要将凉州旧部诛杀殆尽,如今如果连你们也放弃旧众单独逃跑,即使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擒获。不如率领自家军马一路西征,沿途所到招兵买马,并去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事情有幸成

功,就是为国除佞并可以夺得天下了。如果不能成功,再寻出路也为时不晚。”

郭、李等凉州莽夫自然认为此计大妙,而贾诩又散布出“王允将尽诛凉州各地遗民”的话来,“长安攻略军”也自然一呼百应,从者云集。及至交战,久不能下,但长安城中的董卓旧部果然适时谋反,里应外合,连吕布也被迫仓惶败退,王允及很多朝廷重臣更是命丧当场。

贾诩妙算一至于斯,但东汉也再一次陷入了大乱,皇室大统衰微以极。“一计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乱国。”这便是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十分不满陈寿的评价,而直言说:“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如此看来贾诩的计谋向来是不避刀兵的,但他自己的为人又是如何呢?恰恰相反,文和之意,也正是他为人的真实写照。

长安既得,李傕、郭汜自然重谢贾诩,欲为文和行功封侯,贾先生则真诚地说:“这就是个救命的计策,怎么敢当呢?”李郭顺理成章地以为官儿给大了,又准备拜贾诩为尚书仆射(尚书省的长官),贾诩还是说:“这是众官之长,好多人心目中的大厉害人物,我不够格,不能服众,即使我昧着良心当了,国家怎么能认可我呢?”于是只拜了一个虚名的尚书。

也正是因为没有受封并协助任何一方,之后李、郭交兵,贾诩方能以“汉室忠良”的名义全身而退,投靠段煨权作栖身。

这个段煨也是个难以容人的家伙,他一方面爱惜贾诩的能力,但是因为文和素有显名,深得人心,又怕贾诩喧宾夺主。所以虽然礼遇甚厚,却也处处提防。贾诩只得伺机投奔汉中张绣,其时有好事者劝说道:“老段带你不薄,你咋跑了呢?”贾诩则说:“我在他手下他要防着我,如今我去张绣那边,他省了一桩心事,且为了通过我联结张绣,一定会善待我的家人。

张绣虽然无甚才能,但能言听计从,且有汉中为依据,他人不可急图,足以。”之后果然如文和所料,双方其乐融融了。贾诩又劝说张绣联合荆州刘表,坐拥中原要地,也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

曹操自然难忍腹地居危,于是多次攻打张绣,也几乎在贾诩的计谋下吃到了个人出道以来最惨重的败仗——宛城一役长子曹昂没于阵中,猛将典韦舍身护驾,就连爱马绝影也中箭而亡。依着曹操的个性,杀了自己亲爹的陶谦还要你死我活呢,但是当害死自己的爱马、猛将 长子的贾诩说服张绣依“三从”之法降曹时,曹操满心欢喜地执贾诩之手说:“使曹某信义著于天下,正是阁下!”乱武的文和遇到了卑鄙的圣人,贾诩真可谓自得其主其心。

加盟曹操的贾诩知道自己的过去并不光彩,且曹公帐下谋士众多,所以一直韬光养晦,轻易不发一言。但其用计仍然颇具成效——战本初相持于官渡,间马超、韩遂于渭水。就连孟德南征赤壁之时,贾诩都能及时出言劝阻。晚年的贾诩更加乖觉无比,他闭门不出,谢绝交游;处理儿女婚嫁之事,也极力避免攀附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