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羯罗著作 印度著名宗教改革家:商羯罗Adi Shankara

2017-07-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商羯罗(Adi Shankara,或Sankara Bhagavatpadacarya或:Adi Sankaracarya),(公元788年?-820年?),是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不二论理论家.        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吠檀多不二论的著名理论家.生于西南印度喀拉拉邦马拉巴尔海岸的伽拉迪,属婆罗门种姓.少年时随印度著名的吠檀多不二论者乔奈波陀(640~690)的弟子乔频陀学习婆罗门的经典,以后遍游印度各地,在贝纳勒斯曾与其他哲学派别进行辩论.

        商羯罗(Adi Shankara,或Sankara Bhagavatpadacarya或:Adi Sankaracarya),(公元788年?-820年?),是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不二论理论家。

        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吠檀多不二论的著名理论家。生于西南印度喀拉拉邦马拉巴尔海岸的伽拉迪,属婆罗门种姓。少年时随印度著名的吠檀多不二论者乔奈波陀(640~690)的弟子乔频陀学习婆罗门的经典,以后遍游印度各地,在贝纳勒斯曾与其他哲学派别进行辩论。

在印度次大陆的四个方位建立了四大修道院,组织了"十名"教团,追随他的弟子很多。死于喜玛拉雅山麓的基达那特,时年32岁。

        人物介绍

关于他的传记保存下来的至少有11个,但都为传说、神话一类。其中最有名的是14世纪的吠德耶罗耶(VidyAraNya)所作的《商羯罗世界的征服》,但也由于它是商羯罗以后数世纪的作品,故难以让人相信。关于他的生卒年代就很难确定。

1882年印度的波答迦(K.B.Pathak)提出,商羯罗的生卒年代约为788~820年,此说法为学术界沿用。现代日本学者中村元对此说法进行了再考证,他认为700~750年更为妥当些,他的意见获得了雷诺(L.Renou)和英戈尔(D.H.H.Ingalls)的赞同。

在仅仅三十二年的生命中,商羯罗把佛教逐出了印度,重新建立了《韦达经》的权威性。商羯罗驳倒了佛教徒没有灵魂或自我的信条,重新确立了关于个体灵魂的韦达真理。但是,商羯罗宣称阿特玛和梵的实体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精神实体,"空"和"梵"之间也没有认知的不同。

因此,商羯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韦达经》。 他认为最高的梵是世界之源,万物依靠梵产生而梵并不依赖世界。梵是统一、永恒、纯净、先验的意识。它无内无外、无形无状,既不具有任何差别也不具有任何属性,既超主观也超客观,既超时空也超因果。

但一般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便赋予梵种种属性。这样,梵就有了两个:一个是上梵,即无属性、无差别、无限制之梵;另一个是下梵,即有属性、有差别、有限制之梵。下梵具体表现为神抵、个体灵魂(个我)和世男万象。

商羯罗也认为世界是梵通过"摩耶"制造的。"摩耶"是现象世界的种子,现象世界是由下智的人们对于上梵的无明或虚妄所引起。按照他的理论,梵通过"摩耶"创造世界的过程,很像一位魔术师在变戏法。它先取来五种细微物质:空、风、火、水、地,作为创造世界的基本素材,再将这五种细微物质相结合,产生出五种神奇的物质:空大、风大、火大、水大、地大。

空大是有1/2空 1/8水 1/8火 1/8风 1/8地所构成,地大、水大、风大、火大也是按同样比例构成的。

现象世界就是由这几种神奇物质变幻而来。最后,商羯罗的理论与其他印度哲学思想一样,最终归结到超越现象世界上。他认为,解脱就是亲证梵与我的同一,即"我就是梵"。解脱不是产生一种至善至乐的状态,而是除去无知的遮蔽。

后来商羯罗边有遍游印度各地,同其它的哲学派别进行论战。据说他曾与当时强有力的弥漫差派的学生曼陀纳·弥室罗(约675--725年)进行过激励的辩论。这一事件反映当时拥有鸠摩利罗等卓越的哲学家弥曼差派与新的反弥曼差的吠檀多派之间的尖锐对立。

商羯罗四处说教,但他的对象并非城市居民。因为在当时城市里佛教的势力还很强大,一般的工商业者又都信仰耆那教,下层庶民百姓则倾向于通俗的印度教。同时在都市里人们的伦理观念又流行着快乐主义。

商羯罗主要是对与他同样的出世的云游僧们说教。商羯罗热切地希望复兴传统的婆罗门教,恢复奥义书精神。传说商羯罗的家里祈祭的是湿婆神,他也属于性力派(Sakta)。然而实际上商羯罗的说教却不同于湿婆派的观点,倒是对毗湿奴派(外士那瓦宗)颇有好感,也持信仰毗湿奴神的立场。

商羯罗还精通瑜伽,他对《瑜伽论》作的复注《瑜伽论复注》(YogaZAstrabhASyavivaraNa)便可证明这一点。

中村元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商羯罗原本就是瑜伽教徒,只不过他后来转到了吠檀多不二论派来。商羯罗的观点同佛教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被人称做"假面的佛教徒"。这种称呼虽然有些道理,但他的理论的实质却仍然属于正统的婆罗门观点,弘扬着奥义书的精神。

商羯罗也被认为是湿婆的化身,据说他的使命就是要把无神论的佛教逐出印度,重新解立韦陀经的权威性。而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也的确做到了这点。作为弃绝阶层的一员,一个云游僧,商羯罗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奉献出无与伦比的能力,致力于说服佛教徒接受《韦陀经》。

为了行之有效,商羯罗不得不选择了较为容易的过渡,因此他创立了一种称作阿兑塔--韦檀陀的哲学,或叫绝对不二论。他天才地运用韦陀语言详加说明,并用《韦陀经》的主要经文作为证据以支持他的论点。

商羯罗否定了终极真理是空的佛教信条。商羯罗辨说,真理,如《韦陀经》所宣示,是梵,是精神。同样的,商羯罗驳倒了佛教徒没有灵魂或自我的信条,重新确立了关于阿特玛(ATMA)--个体灵魂的韦陀真理。但是,商羯罗宣称阿特玛和梵的实体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精神实体,"空"和"梵"之间也没有认知的不同。因此,商羯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韦陀经》。

商羯罗为了说教和复兴婆罗门教的需要,在印度次大陆的四方建立起了四大僧院,保存至今。北方在喜马拉雅山中,西方在印度西海岸的德瓦拉卡,东方在奥里萨邦的海岸,南方在迈索尔邦。其中南方的角山(ZRGgeri)僧院最为重要,可以说是商羯罗的大本营,至今仍聚集着商羯罗派的教徒们。

商羯罗建立这些僧院(pITha)大概是想模仿佛教的寺院精舍(vihAra)吧。商羯罗收了不少弟子,其中最知名的有4人,波陀摩帕陀(PadmapAda)、苏雷什瓦拉(SureZvara 又译修罗自在)、陀达迦(ToTaka)、呵什达摩罗(HastAmaiaka)。

波陀摩帕陀对商羯罗的《梵经注》作了复注(《PaJcapAdikA》),苏雷什瓦拉对商羯罗的《森林奥义注》和《鹧鸪氏奥义注》作了释补(VArttika)陀达迦和呵什达摩罗迦也有自己的著作,但他们对后代的不二论哲学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商羯罗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卓越的解释学家,他还是宗教上的一个重要的指导者。

他的教派在印度知识界中有很稳定的地位,他的思想是印度现代思想潮流的源泉。在印度,甚至在世界思想史上他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商羯罗死时很年轻,约32岁(另说32岁--38岁之间)时死在喜马拉雅山的基达那特。

商羯罗着有大量的宗教哲学著作,至少有300部以上,但其中大部分真伪难考。他着有《梵经注》,又对主要的10部奥义书作了注,有《广森林奥义》、《歌者奥义》、《他氏奥义》、《鹧鸪氏奥义》、《由谁奥义》、《伊莎奥义》、《石氏奥义》、《 顶奥义》、《疑问奥义》、《蛙氏奥义》。

还有一部《白骡奥义注》,但被学者考证伪作的可能性很大。商羯罗还注有《薄伽梵歌》,着有《我之觉知》、《问答宝鬘》、《五分法》、《示教千则》。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梵经注》、《广森林奥义注》、《薄伽梵歌注》、《我之觉知》、《问答宝鬘》、《五分法》等。

        主要观点

        世界观 商羯罗是吠檀多不二论的系统阐述者。他进一步发挥了乔萘波陀的不二论思想,认为最高真实的梵是宇宙万有的始基,也是万物的依靠,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从梵中产生出来的。

梵是统一的、永恒的和纯净的。它不具有任何差别、内外、部分,也不具有任何属性、运动、变化。梵既超越于主观与客观,也超越于时间、空间、实体性、因果等等的经验范畴,它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一种绝对实在。

商羯罗认为梵本身是没有任何属性的精神实体,但是一般俗人从下智去看它,给它附上了种种属性,如全知、全能等等。这样就变成一个是上梵,即无属性、无差别、无制限;另一个是下梵,即有限止的、有差别的并为属性所限的。上梵是非经验的或非现象的,下梵则是经验的或现象的,是主观化了的上梵。

商羯罗认为,下梵或受无明所限制的梵即神(自在天)、个体灵魂(个我)和世界。世界是梵用魔力──摩耶(m╣y╣)创造出来的,摩耶是转变为现象界名色(精神和物质)的根源,是现象界的种子。摩耶是一种无明(无知)或虚妄认识。梵转变为世界是一种幻现的转变。从因果关系上看,在这种转变中,因假象地和非真实地转化成了果,其本性是不变的。例如有人把绳看成了蛇,这是一种假象,绳的本性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变成蛇。

商羯罗又认为,从本体论或最高的存在的意义上看,世界和一切现象都是摩耶,它们好似梦、魔术中的幻象,和海市蜃楼一样不真实,他常说,"梵是真实的,世界是非真实的";但从经验的或相对的意义上看,世界及其现象则是实在的。

他说,这个世界的表象虽然是不真的,但并不象兔子长角和不孕妇女生儿子那样的绝对不真实。他还描绘了梵创造世界的过程:梵生出空、风、水、火、地五细微原素,再由五细微原素结合生出空大、风大、火大、水大、地大五基本原素,例如,空大是由1/2 空 1/8水 1/8火 1/8风 1/8地所构成,其他四个基本原素也用类似的方法构成。

人可分为细身和粗身,细身是由细微原素所构成,粗身则由细微原素混合起来的基本原素所构成。

商羯罗对于梵和世界的解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他运用推理方法从梵推演出个体灵魂和世界,他的梵不过是人类认识的一种变种,一种被夸大和绝对化了的人的理性。这个梵融合了印度中世纪各个地区印度教中各个派别所崇拜的实体、神和神灵。他想在封建分裂的状态下给印度人民制订一个统一的信仰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借以摆脱由于内讧、政治分裂、种姓、种族和宗教对立而引起的危机。

认识论

商羯罗在实体存在和经验存在之间作了非本质的区别,在认识之间也作了不同的划分。他认为实体存在是"真实认识"或"高级认识"的认知对象,而经验存在则是"虚妄的认识"或"低级认识"的认识对象。"高级认识"是一种超越主客观的意识,在这种认识中认识主体(认识者)、认识的对象和认识都是没有区别的。

"高级认识"是一种"直接经验"("随受"),它是由修行者在出神状态下直接领悟到的或亲证的一种认识;"低级认识"是从现象界中通过感官而得的。

它的认识方法或来源有 6种:①感觉;②推理;③圣典的证明;④比较;⑤推定;⑥非了悟。非了悟是对于非存在或不存在的一种认识。例如人之所以能够知道"一个瓶在地上不存在",据说就是由于通过这种认识方法而获得的。商羯罗这种认识论力图排斥认识的客观内容,贬低感性和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和意义,使认识成为一种先验的存在。它是为宗教修行的解脱服务的。

        与唯物主义的斗争

商羯罗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是和印度唯物主义传统的路线相对立的。他在《梵经注》等著作中对顺世论、胜论、数论和佛教说一切有部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

他首先攻击数论原初物质的学说。数论除承认世界物质本原的原初物质(自性)外,还承认有被动的、消极的精神实体神我。商羯罗反驳说,没有意识的物质,如果没有精神的帮助,是从来不起作用的。例如用土制成的瓦罐,需要具有意识的瓦匠。

数论虽然承认神我对于原初物质(自性)的"指导"和"束缚"作用,但按照数论的解释,神我是一个"观者"、"非活动者",它不具有性质,也是不活动的,因此神我仍然不能起到指导和推动的作用。原初物质必然还有着其他的精神原因(梵)。

商羯罗对于数论的批驳,虽然暴露出数论的二元论和不能科学地解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弱点,但是他进一步深化了数论神我的唯心主义观点,从外面引入了原初物质不能解释的精神──梵,并且给原初物质安排了一定的目的性。按照他的说法就是:"猫被创造出来为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为给猫吃"。

商羯罗对胜论原子学说也进行了批驳。①商羯罗反对胜论关于原子是由没有意识的"不可见力的规律"所推动的观点,他认为,没有意识的东西不可能成为原子的推动者。他还认为,胜论虽然主张个体灵魂(我)是实体范畴(实句义)的一个所属方面,但胜论的灵魂是以身体和认识器官(根)等等作证明的,因此灵魂、器官等之上还有一个创造者,灵魂决不能是创造的原因。

②商羯罗反对胜论关于运动是原子的属性的观点,他认为如果运动是原子本身的属性,那么原子将会永远不停地运动,决不能导致客观对象的毁灭;反之,如果静止是原子的属性,那么原子将永远地静止,也不能促使客体的创造,因此原子及其属性不能被证明是世界构成及其运动的原因。

③胜论认为原子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地有嗅、味、触,火有色、触等等,并且认为原子是最小和不可分割的。

商羯罗说,如果按照这种意见,不同的性质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性质较多的原子需要较大的容积,性质较小的原子只要较小的容积,因此土的原子大于火的原子。

原子既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大小,那就不能说成是最小的或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原子不能是世界的原因。商羯罗对胜论原子论的批判虽然暴露出胜论的机械性,但他的观点从根本上是违背现代科学的,是唯心主义的。

商羯罗攻击顺世论关于灵魂是身体属性的朴素唯物主义原理。他认为:①个体灵魂在性质上和形状上是不同的,身体的形状是人们可以见到的,而个体灵魂的性质和形状如意识、记忆等则是看不到的;②如果灵魂是身体的属性,并且是由地、水、风、火四大所组成的,那么灵魂(意识)必将作用于自己。

任何东西作用于自己是予盾的,例如火性是热的,但并不能自烧;③在有身体的处所能发生知觉,在没有身体的处所就不能发生知觉,这一事实并不能证明知觉是身体的属性。例如在睡梦中我们就有知觉的活动。这些攻击是违反科学的。

商羯罗与唯物主义的斗争表明,印度中世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极为尖锐的。

        与佛教的关系

商羯罗虽然对佛教某些派别进行了批判,但他的哲学理论明显地受到大乘佛教思想的影响。商羯罗对于梵和幻的论述和龙树的空和幻的学说大致相似。他所主张的上梵与下梵和龙树所主张的真谛和俗谛也有类似之处。根据龙树的看法,空既不是有,不是无,也不是有无,所谓"非有非无"。

龙树和商羯罗都是从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出发,抹杀主客观的区别,借以否认现象世界的多样性,只是龙树的空在商羯罗那里变成了梵而已。因之,商羯罗被同时代人称为"假面的佛教徒"。

        社会伦理观

商羯罗的哲学思想是为了论证他的宗教解脱理论的。他认为解脱就是亲证梵我的同一,所谓"我就是梵",解脱不是达到一种新的至善福乐的状态,而是除去无知的覆盖,亲证自己至善福乐的本性,正象一个人寻求被遗忘了的自己颈上的项圈一样。

商羯罗公开维护以种姓划分为基础的印度教社会生活制度。他认为人们严格执行宗教的规定和种姓的义务,就可证悟梵或进入天堂。他还告诫信徒要实行布施、自我牺牲、不害、正行、温顺、羞愧、不怀恶义、不妄毁、息怒、不伪善等等。

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中奥义书 唯心主义路线的重要继承者,他的吠檀多不二论对印度中世纪和现代哲学中唯心主义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龙树之"空"与商羯罗

作为印度教哲学中较晚兴起,却影响后世极大的商羯罗之吠檀多派"梵我不二"论,大量吸收了龙树缘起如幻与无自性空不二的思想,那毕竟是晚于龙树五百年的外教的事,不能倒过来反证龙树之"空"也是外教哲学。但印度教哲学的复兴,却是对中晚期的印度大乘佛教造成强势压力,缘起中道之"空",渐渐演化为无所不包、无所不现之"空性",其严重梵化之势已不可收拾,这是我们今人学"空"论"论",不能不警醒反思的。

        seasky 一切佛法的解说中,只要是提到"空性"、"性空"、"毕竟空",都归属于"相似佛法",法友们宜谨慎辨别。

例如:"缘起性空",便是一个最常见的实例,它像极了佛法,精细解析却不是,很容易让习法者陷入空见难以摆脱。

那么怎样才是佛法的正说?也举个实例 .. 以下是缘起的正说 ..         因缘观 缘起法的理则单纯,人人可懂。

但是,我们凡夫在贪、瞋、痴的扭曲下,日常生活里,就难以实践了。尤其在"欲令如是、不如是"的我见主宰欲下,使得我们离缘起法更远了。这也是为什么第293经中说:"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盘。"

常常,我们因为不甘愿受困于因缘条件的不具足,而不愿意面对现实。其实事实就是事实,它只会随因缘条件而改变,不会受主观的意愿影响。主观的意愿,是可以影响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因缘条件的。但是,因缘条件往往是错综复杂,难以如愿。

即使现在如愿了,也总有失落、无常到来的一天。所以第1072经说:"来者不欢喜,去亦不忧戚,于世间和合,解脱不染着。"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承担挫折,也算是如实地体会因缘法吧!(印珍)

        梵摩那

有关空的这些东西,不能说是相似佛法,他们都是龙树中观所发展出来的玄谈,早在第八世纪就被大哲商羯罗证明与婆罗门教义逻辑相同,根本与佛陀的教法完全沾不上关系。

除了空之外,还包括了唯识、因明、如来藏,具是一门忠烈,均殉于商羯罗之手。

空.....原意是指 , 缘起无独立自主性之我 , 只有因缘果报之我,后来变成因缘果报之我不见了.....单单强调无自性的部份,再从无自性变成什么因缘果报都没有的断灭空,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 因缘所生法, 佛说即是空。

空是说明依赖因缘而生的一切 ,都没有独立的自主性可言 , 不是说连因缘果报都不存在,不过 末学并不喜欢这个字,也不认为佛陀会用空这个字, 来代表缘起法义, 毕竟缘起甚深,长篇大论的演说都不一定能让人明了了,更何况用一个字来表述 ,可能是以后的人才用的,用的人的智慧毕竟不如佛陀,没考虑到人的根器并没有像舍力弗尊者这般高, 语言文字又不能完全表达清楚............

文章主题: 假面的佛教徒

        商羯罗和龙树都采用"摩耶说"(幻论)来解释世界现象,于是商羯罗遭到本派的攻击,被称之为"假面的佛教徒"。

商羯罗受到了后代的吠檀多哲学家耶牟那、罗摩奴阇、摩陀婆等的攻击,认为他的不二论与佛教本质上相同。

16世纪后半叶的数论派哲学家识比丘认为商羯罗的幻论同唯识宗的观点一致,正式称商羯罗为假面的佛教徒。现代印度著名的《印度哲学史》作者达斯古普塔认为,商羯罗的哲学是唯识宗、中观、奥义书和阿特曼常住性观点的复合体,表示很支持识比丘的评价。

另一位印度现代哲学家拉达克里希南因为本身属于吠檀多派,他认为商羯罗的哲学与佛教没有关系,完全是由奥义书和《梵经》开展而来。但是,拉氏仍然承认商羯罗受到了中观派的影响,认为商羯罗无属性的梵(上梵)与龙树的空非常相似。

         梵摩那

目前的印度教确实分为正教与幻派,正教强调每个碎灵与大梵之间最后是连结的关系,幻派宣扬碎灵与大梵最后是融合的关系,两者的教徒各取所需,成为印度教两大派别。

虽然商羯罗取用龙树的中观,可是我们不能冤枉他是"假面的佛教徒",因为龙树创中观时已经还俗,并且为了区别披上了正黄袍,以同戒共住的戒律观来看,很明显龙树的本意是用实际破僧行动来与僧团划清界线,不管龙树用什么名称,我们不可以硬把他戴上与原始佛教相关的帽子,毕竟他是创新教派的一教之主,这点龙树的心声历来的人都忽略掉了。

       商羯罗吃掉大乘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印度教号称正教的教徒批评他,可他还是幻派的始祖,无论如何现在都成了印度教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