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涛妻子 【红色家书】潘涛写给妻子贾春英的信
2012年12月,在纪念贾春英、潘涛诞辰100周年的座谈会上,党史专家石仲泉教授从历史角度评价了贾春英所作出的贡献:“土地革命的十年,是我们党领导的红军和革命事业不断扩大、走向繁荣的十年,是我们党牺牲最为惨烈的十年。贾春英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十年的残酷斗争,凝聚了湘鄂赣苏区从最初创建到最后游击战争的全过程,她是苏区精神的代表。”
贾春英完整地参加了土地革命,后来又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按照革命资历和斗争经历,她本可享受很高的待遇。但自新中国成立后,她自己认为祖国不需要她再去战斗了,便解甲归田,一直到72岁去世,都自力更生,没有向党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1984年3月,贾春英在湖北阳新县潘彦村乡下的民居里平静走完传奇一生。弥留之际,潘平时刻陪伴在奶奶身边,看着她佝偻瘦弱的身躯和满身伤痕,不由地辛酸:13岁就开始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奔波征战,但祖国强大了,她却悄然离去。她一生,从不炫耀功绩、从不计较待遇,唯有这满身伤痕为她英雄的一生留下注释。
“这是奶奶的选择,她一生无怨无悔!生前常有战友和各级组织来家里看望她,要给她待遇,但都被奶奶拒绝。她常讲当年我们枪林弹雨、九死一生都过来了,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将红旗插遍全国的誓言,我现在能够自食其力活下来,并且有了子孙,这就是一种待遇了。
我们的国家目前还不富裕,让组织去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众吧。有人不理解奶奶的坚持,奶奶就说,我们当年闹革命,只是为了穷人有饭吃,大家能获得自由,不是为了当官、为了挣钱,如果为了金钱和权力,当年敌人早就把我收买了。老百姓不会支持我们,革命也不会成功。”
创业维艰 砥砺精神
“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这是潘平喜欢的一句诗,“人活着就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到无怨无悔。”奶奶去世后,潘平离开湖北阳新县老家,一人在外求学、创业。1994年,24岁的潘平大学毕业,某国家部委已同意接收他去工作,但他最后选择自己创业。潘平说,“创业最能够考验人的意志品质。就我们党的历史来说,十年土地革命时期是我们党的创业阶段,从这个历史时期走出来的党员意志也最为坚定。”
创业中,潘平历经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艰难的时候想想前辈‘不怕流血牺牲’的苏区精神。爷爷奶奶可以为了自己的信仰舍弃生命,和平年代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凭着这股不怕吃苦、不怕失败的劲头,潘平的事业从小到大。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到如今,潘平已有了自己的企业和家庭。
十几年前潘平就在挖掘红色遗迹,倡导红色文化,收集革命战争时期物品,奔走于革命老区,看望幸存的老红军。事业进入稳定期,潘平决定要为奶奶做些事情,2012年12月,以奶奶诞辰100周年为契机,潘平提出做“六个一工程”:为奶奶组织一次座谈会、拍一部专题纪录片、编写一部书、拍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和建一个纪念馆。
他坦言,做这些事情的初衷是出于孝心,想法很简单,“我从小跟奶奶长大,最了解奶奶,奶奶走了,我想把奶奶生前做过的事记录下来,作为永久的记忆。”目前,“六个一工程”已完成了前三个。
为还原真实历史,潘平挤出大量时间到奶奶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进行寻访,他常奔波于湘鄂赣三地,看档案、访老乡。随着寻踪工作的深入,掌握的资料越来越多,潘平内心变得沉重。据他考证,他的故乡湖北阳新县有60万人口,在整个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就有20万,最严重的时候就是在土地革命时期,牺牲了10万人。
“江山来之不易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感激先辈,应把先辈留下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现在,潘平在“六个一工程”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想法:宣传和弘扬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精神,继承先烈遗志,传递正能量。
他常受到许多部门邀请去演讲,弘扬革命传统精神,传播红色文化。近几年,潘平将自己大部分收入捐献出去,用于湘鄂赣地区革命遗址及烈士陵园的修缮建设,目前已累计捐款200多万。记者采访的这几天,他正忙着在湘鄂赣三地选址建设三所红军小学。“家富万贯过不了三代,但精神的财富可以世代相传”,潘平说道。(记者 吕其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