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与中国IT——我校计算机学科创建50年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6周年
——我校计算机学科创建50年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6周年纪实
马洪舒童志祥
哈工大与中国IT共同成长、共创奇迹、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60年前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50年前中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在哈工大等3所高校建立。50年来,哈工大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在我国IT领域创造出一项又一项奇迹,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如今,哈工大计算机学科已从一个专业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工大计算机专业有过20世纪50年代首台结构式模拟计算机和首台数字下棋机的辉煌;有过60年代小磁芯存储器的荣耀;有过70年代容错计算机的名望;更有过80年代以来声图文智能接口的地位;90年代以来,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跻身于我国一流的计算机学科行列。
中国IT品牌人才的摇篮
中国IT领域活跃着一大批哈工大毕业的高端人才: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专家组组长、副组长都是哈工大校友;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中有1/4是哈工大校友;中国高校计算机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学术骨干,IT企业的领军人物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哈工大校友;在北京中关村的IT圈,聚集了一批哈工大毕业的佼佼者,有学者称这是“中关村的哈工大现象”。
他们见证着中国IT的历史,使哈工大成为中国IT品牌人才的摇篮。
半个世纪以来,有6000多名计算机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从哈工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哈工大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全国最多。
他们当中有许多活跃在学术界、教育界的院长、主任,国防科技系统的领导和骨干,工业界的骄子和海外的学子们。
具有“哈工大品牌”的精英人才们,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第一位院士——王天然院士
王天然院士 博士生导师,1943年3月7日生。196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计算机专业。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工作。其中1982-1985年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进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
他主持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和学院重大项目,开展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了系列机器人产品,并大量应用,实现了产业化,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该项成果获中科院1999年度科技进步特等奖、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主持完成了“九五”攻关项目“新一代全分布式控制系统研究”。开发成功了基于FF协议的控制系统,并成功应用。该项目获中科院2001年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提出一种新的将时间与功能划分原则和事件响应机制相结合的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发展了分层递阶体系结构思想。他主编了《机器人》一书,参加编写《机器人学导论》。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有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曾荣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他是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方滨兴教授
方滨兴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生,他是哈工大77级本科生、86级博士生。他毕业留校后,曾任哈工大网络中心主任,计算机系计算机系统结构教研室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委、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总工,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组专家,国家863计划信息安全技术专题专家、亚洲PKI论坛副主席,中国PKI论坛主席,中国信息学会常务理事,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并行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他负责完成了30项国家及部级科研任务,总经费过亿元,其成果有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计算机学报》等学术刊物与会议与发表论文300余篇。
他在并行阵列机、并行编译与群机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他的学术梯队规模达40多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10多人。他的主要合作伙伴有:美国塞瑞克斯大学、日本京都工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等。
方滨兴院士从事的并行处理技术是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性技术。美国在此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我国也有许多大学研究所对此有突出的研究成就,如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总参56所等等。而方滨兴院士所领导的课题组在并行阵列机、并行FORTRAN编译技术研究方面有其特色。
他基于性能先进的支持存储器无冲突访问的互联网络提出并开发了并行阵列机ABC-90系统,从中产生出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成果;研究并开发了HPF核心编译器及其程序分析工作。这些成果均被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方滨兴院士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国内学术界也有较高的知名度。
近年来,方滨兴院士和胡铭曾教授等一起所承担的国家计委重大项目“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在计算机信息安全领域投资最大的、水平最高、政治影响最大的项目,这项成果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方滨兴院士先后十余次分别亲自向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李鹏、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讲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方滨兴院士获得中组部、中宣部、科技部、人事部联合授予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颁发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证书;信息产业部颁发的“在信息产业部重大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特等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是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2005年12月因在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方面成就被评为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院士目前是多个学(协)会网络与信息安全二级机构的负责人,包括: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兼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常务理事兼通信安全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兼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兼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同时也被多个部委聘为咨询专家,包括全国人大常委、解放军总后勤部、财政部、国税总局、国家认证认可委、中国网通、邮政总局等。
◆第一位博士——张大鹏教授
张大鹏教授是哈工大计算机学科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现任哈工大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兼职博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香港生物识别技术研究中心主任,IEEE高级会员,国际图像图形学杂志创建人、主编,国际模式识别及人工智能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VLSI系统设计、人工神经网络、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在国际刊物和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多篇。
张大鹏于1985年,在哈工大计算机系陈光熙、李仲荣教授指导下获博士学位;1994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气与计算机系获博士学位,成为双博士学位获得者。
张大鹏教授长期从事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的研究,尤其在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自动识别技术,神经网络系统与应用以及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并行算法等方面有很深的学术造诣。自80年代以来,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150篇,出版专著4本,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因此,数次被邀请在国际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并担任程序委员会组织委员会成员,担任《国际图像与图形学报》主编和国际刊物《模式识别》、《国际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学报》等刊编委,为美国IEEE高级会员。
近年来,他创建了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香港理工大学Biometrics研究中心,还创建了哈工大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心,他作为两地的中心主任,在生物测定学(Biometrics)这一国际前沿研究方向承担了多个项目,并与密执根州立大学,悉尼大学以及滑铁卢大学都建立了合作关系。他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很大的发展潜力,学风正、工作勤,善于合作。
张大鹏教授在科研中取得突出成果。“掌纹识别系统”荣获2000年汉城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2003年第14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在张大鹏教授的积极倡导下,哈工大成立了人体生物识别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已聚集了四个教授、五个副教授,以及七个博士和多个硕士生的较强实力的研究队伍。
哈工大生物识别技术研究中心与香港的生物识别技术中心(也由张大鹏任中心主任)构成两地模式,在同一大方向,不同的侧重面进行研究,起到了两地优势互补的功效。哈工大的研究成员可以经常到香港去做短期访问,充分利用香港在国际上的地位,了解世界前沿的最新科研信息,使哈工大科研水平与世界直接接轨。
◆第一位青年博导——李晓明教授
李晓明教授是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第一位青年博导。
博士生导师李晓明教授出生于1959年,是湖北沙市人。1977年,他成为粉碎“四人帮”以后第一批通过考试录取的哈工大计算机系学生。1982年,他从哈工大毕业后赴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6年,在美国斯蒂文斯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哈工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