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洋转基因 李家洋院士:转基因食品 不要谈“转”色变

2018-03-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新华报业网讯  在日前由江苏省科协等联合推出的系列高端科技报告会上,着名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言及粮食安全问题时指出,要客观理性看待转基因

    新华报业网讯  在日前由江苏省科协等联合推出的系列高端科技报告会上,着名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言及粮食安全问题时指出,要客观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不必谈"转基因"而色变。

    李家洋院士说,十几年前,美国一位学者出了一本书,叫作《谁来养活中国人》,对中国13亿人吃饭问题表示忧虑。而事实上,虽然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在稳固地增加,但依然没有解决粮食的长期安全问题。正因为这样,我们国家才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增产粮食的策略。

    "现代生物技术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可利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生物农药和新生物制剂研发等,为人类生活带来一场新绿色革命".李家洋院士介绍说,转基因作物可增加作物的抗寒性,有效防止病虫害,大大减少化学杀虫剂使用,减少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和伤害其他昆虫和人畜。同时,也可以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改善土地生产能力。

    西红柿是最早在国际上推出来的转基因食品,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上市,因为其不容易腐烂,且味道特别好,当时还贴了一个标签注明是转基因的食品,价格也比普通西红柿贵得多。

目前,转基因作物在全球的分布非常广泛,美国处在第一位,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印度、中国大概是前六位的国家。尤其是大豆、玉米在美国、巴西占的比例已经非常高了,中国转基因棉占的比例也很高。总体上来说,各个国家的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都在大大增加。

    眼下,一些转基因食品已经上了百姓餐桌。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和食品现在通常有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认为转基因生物很可怕,比较担忧;另一种认为转基因生物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可以放任自流。

对此,李家洋院士认为,新技术的发展难免存在风险,人们心存疑虑可以理解。消费者也有权作出是否接受或何时接受新技术成果的选择。但是,应当对"转基因安全性"进行科学的、理性的、全面的分析,避免进入认识的误区。

    李家洋院士说,转基因作物有两项重要功能:生物强化与功能食品。二者的本质都是通过转基因的方法,改变食物的营养组成,使之更加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前者强调对于营养缺乏人群的关注,以"强化"作物中的营养成分为目的;后者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以"调整"营养组成为主要特征。

    据了解,我国较早建立了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法规和管理体系,并全面开展了生物安全性评价研究,转基因成分快速检测技术已经实用化,转基因棉花和水稻的环境安全性评价研究也走在国际前列。2001年,我国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凡是列入标识管理目录并用于销售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进行标识。"

    "国内外数亿人口食用多年,尚未发现转基因产品对身体健康产生损害;数千万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未证实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是不争的事实。"李家洋院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