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琼 云南最美农民工系列报道指尖上的记忆 云南“绣娘”张琼芬 “彝绣”走天下

2017-10-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云南网讯(记者 赵岗)从小怀揣着彝绣梦想,在传承和保留传统彝族刺绣工艺的同时创新彝绣产品,传承和发扬了少数民族文化,并带动全州妇女参与刺绣生产,她就是云南大姚纳

云南网讯(记者 赵岗)从小怀揣着彝绣梦想,在传承和保留传统彝族刺绣工艺的同时创新彝绣产品,传承和发扬了少数民族文化,并带动全州妇女参与刺绣生产,她就是云南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琼芬。

家境贫寒坚持刺绣

在彝族中有“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之说,张琼芬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她热爱家乡那精美的服饰,希望用烙在幼小心灵里的色彩,呼唤古色神韵,用闭上眼就可以触摸到的丝线,绣出梦的春天。

她出生于姚安县适中乡适中大村一个贫困的家庭,11岁失去了母亲,小学之后就没有上过学,从小向往刺绣的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休息时间就跟着姐姐学习刺绣,一针一线,蕴含着彝家女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一双灵巧的手,千针万线,在无数个白天黑夜,绽放出漂亮的花朵,对未来的憧憬也随之盛开。

那时候起,她身上的衣服、鞋子和每一件挂件、配饰都由自己亲自缝制。13岁的她,已经成为花样高手,可以用纸剪出漂亮的花样,然后缝在布料上,再依图案配线配色进行刺绣。

对彝族刺绣生产性保护传承

能否善于刺绣,往往是衡量彝族姑娘们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每个彝家姑娘都有一个绣制精巧的针线包。用以放花线、花边及各种绣制图案。张琼芬也不例外,田间小憩或其他闲余时间,她便飞针走线,绣出幅幅精美图案,刺绣花叶分明,别出心裁,美丽迷人,成了远近闻名的刺绣名家,所见之人无不赞叹其心灵手巧。

2008年,楚雄州妇女彝族绣协会理事、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樊志勇女士慕名而来,怀揣着同样一个梦想的她们不谋而合。两人合力通过“民族刺绣品开发项目”带动彝族妇女参与生产加工,对彝族刺绣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传承,对彝族刺绣进行统一研究、开发、营销和推广。

高品质彝绣走向世界

2015年01月10日,有张琼芬带领的纳苏团队在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进行了彝绣的高端新品发布会,对楚雄州彝绣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推广推介,刷新了彝绣在大众眼中的常态印象。通过32家省内外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把高品质彝绣推向全国,并发展了北京、上海、天津、贵阳、昆明、台湾6个经销商,部分产品出口南美、西班牙、澳大利亚和日本。

张琼芬本人先后获得了中国楚雄彝族火把节组委会、楚雄州妇联、楚雄州文产办举办的“指尖上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动态展二等奖”,大姚县妇联、大姚县民宗局举办的“第二界魅力大姚-锦绣彝乡”十大绣女鼓励奖,后于通过云南省民族刺绣创新培训班学习培训毕业。

当地妇女走好几公里路赶来听课

同时,张琼芬大胆创新彝绣产品,走以销定产、订单生产的市场化运作,把彝族刺绣设计运用于生活所需品。在生产中,借鉴国外优秀设计作品,拓宽彝族刺绣品的市场道路。

在管理环节上,以农村彝绣协会为载体,以刺绣能手为骨干,进行专业化生产和现代管理,发挥妇女在刺绣方面的独特优势,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发展壮大彝绣产业,帮助农村妇女增加收入。

为了能更好地传授农村妇女刺绣技术,她提前了解当地生活作息习惯,认真准备讲课提纲,同时把设计的作品当成现成的教材,从图案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等,尽量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来耐心细致地给她们教技术、教经验。看着那些走好几公里的路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听课的妇女那渴望知识的眼神,认真学习的态度,她的心里很感动。

目前,她的团队带动全州各县市126名刺绣妇女直接参与生产,辐射刺绣妇女300多名以上间接参与生产,带领农村刺绣妇女人均年收入增加6000到3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