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摩尔根学派建立的基础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地从科学背景、社会背景二个层面分析论述了摩尔根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之后重点考察分析了摩尔根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较系统全面地揭示摩尔根学派建立的基础。
关键词:摩尔根/摩尔根学派
一 摩尔根学派产生的背景
摩尔根学派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为了深入了解摩尔根学派,我们从其产生的科学背景和社会背景二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1.摩尔根学派产生的科学背景
现代遗传学主要来源于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和细胞学的发展,以及象魏斯曼等遗传学家提出的具有启发性的种种思想和理论。
(1)生命科学的发展必然推进遗传学的研究。从20 世纪起遗传学研究便伴随着由英国人W.贝特森在1906年提出的“遗传学”(1) 术语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而结束了自古以来“传宗接代”或“世袭性质”等本质的各种混乱的猜测。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生物学发展从收集材料、描述性状到分析、比较和整理材料,终于走上了实验的、理性思维的、历史的科学。但是从科学史角度上考察,尽管细胞学说、进化论、分类学学科和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生物科学基石,可对于遗传机理的研究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例如: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关注的是物种形成的机制,而不是遗传变异。“当达尔文在说到自然选择时,并没有考虑到引起个别个体变异的原因,他首先说明这种个别偏离怎样逐渐成为一个品种、变种或种的特征。
”(2)对达尔文来说, 找出生物种因变异而形成新种的合理形式比研究生物个体变异的原因更重要。但是生命科学的发展要求对生命的历史过程作出更加深刻、科学的说明,而细胞学说和进化论都未能对生物个体的遗传和变异作出数量化的分析和解释,因此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问题成了研究的焦点和研究的主题。
(2)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及其影响。 孟德尔并不是完成杂交实验的第一个科学家,然而他却首先以单个性状为依据来研究杂交实验的结果。他的前人习惯于把植物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观察,也曾认识到显性现象和性状分离现象,但并未能洞察到遗传规律。
孟德尔把精细的统计和实验方法引进植物杂交研究,发现了后来由柯伦斯(Carl.Correns)概括为“性状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遗传学规律。他的这些理论一直未被人们认识,直到20世纪初,由荷兰的德.
弗里斯、德国的柯伦斯、奥地利的丘歇马克三位植物学家在总结他们的实验材料和查阅资料时,才分别独立发现了孟德尔的实验报告,至此孟德尔的报告和理论才得到了正确的评价。从此生物学研究深入到了细胞的层次,并由细胞学的研究领域向遗传学的研究领域扩展,其重要的标志有两个方面,一是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准确地、均等地分裂和分配的发现;二是在受精作用中精核和卵核提供了等量互补的染色体,使染色体个体行为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
(3)魏斯曼的理论及其影响。德.弗里斯提出遗传物质“泛生子”(Pangen)的概念,并把它看成是决定个体发育和各种性状形成的基本物质。接着魏斯曼提出了二点全新思想,一是种质连续性理论,二是关于染色体减数分裂及其合理性的预言。
魏斯曼种质连续性理论为细胞行为的许多方面提供了理论框架,从而为解释孟德尔定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魏斯曼的理论也成为人们研究细胞学中受精现象、细胞分裂以及生殖问题的动力。
魏斯曼的理论与孟德尔的实验相结合,加快了细胞染色体结构和功能方面与遗传关系的研究。20世纪以后,孟德尔的遗传理论、魏斯曼的种质理论以及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标志着遗传学开始步入科学研究阶段,从而促使和吸引众多的科学家着手解“遗传”之谜。
显然,由于细胞的显微研究、化学研究同研究遗传的变异性、稳定性的统计方法和实验方法的有机结合,为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上述科学背景对摩尔根及其学派从事果蝇实验,阐明连锁现象和制定基因图的遗传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