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斯琴的老公 韦斯琴:以书写的速度阅读

2017-1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些日子,南京城里热浪已退,凉意渐浓,傍晚的时候,我会去楼顶的平台上给花木浇水,然后坐在紫藤荫下看夕阳.看西天的云彩于玫红.桔黄和浅紫里演绎奇异的绚烂.之后,携一缕花香下楼去看央视四套的<国宝档案>和十套的<绿色空间>.时光在视线里以色彩和音像的形式轻轻翻过,又以图片和讲述的方式沉入怀想.这样的日子淡定而从容,这样的光景寻常而有韵.也许如此的闲适里,读点书,会更有益.但是影像业的发达,时人已疏于埋头读书,面对如期而至的各类报刊杂志,总以闪读的方式匆匆浏览.或许那此文字和图片本是让人

这些日子,南京城里热浪已退,凉意渐浓,傍晚的时候,我会去楼顶的平台上给花木浇水,然后坐在紫藤荫下看夕阳。看西天的云彩于玫红、桔黄和浅紫里演绎奇异的绚烂。之后,携一缕花香下楼去看央视四套的《国宝档案》和十套的《绿色空间》。时光在视线里以色彩和音像的形式轻轻翻过,又以图片和讲述的方式沉入怀想。

这样的日子淡定而从容,这样的光景寻常而有韵。也许如此的闲适里,读点书,会更有益。但是影像业的发达,时人已疏于埋头读书,面对如期而至的各类报刊杂志,总以闪读的方式匆匆浏览。或许那此文字和图片本是让人一瞥而过的,或许身处信息量爆发的时代,捧着书阅读,本已很落伍。

可是以书法为业的我,却常常在清晨、在午后、在静夜里,以书写的速度进行阅读。那些在视线里挪移的文字慢得像流声机时代的老唱片,静得似不曾被开发过的一片山林。于是,那字里行间的潇潇竹影、袅袅炊烟、树杪飞泉、月照花林都在视线里缓缓氤氲开来。

而以前从未真正通读过的《道德经》,近日也因为要临写赵孟頫的小楷,而被我逐字逐句地透读了几遍,终于明白了老子的大智慧,他在2500年前就很清楚地告诉世人:"大器晚成,大巧若拙,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以朴素的唯物观,精练而睿智地告诫炎黄子孙。他的思考除了人生,还有军事、政治、国家、自然、宇宙。而如此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经典之作,时人大都如我一样,从未通读过,悲哀也!

以书写的速度阅读,只是书家的做派。在写的过程里,细品诗境,在写的节奏里,会意畅达,在写的状态里,引领豪迈。有些文字,必得以书写的方式靠近,才能真正懂得,像颜真卿的《祭侄稿》,像苏轼的《黄州寒食诗》。也有些文字,必得以书写的方式进入才可领会,像王羲之的《兰亭序》,像孙过庭的《书谱》。

更有些文字,必得借助书写,才可显出绚烂,如"登黄鹤楼读赤壁赋,磨青铁砚歌白云诗。"那样的豪情与雅兴,必得以一挥而就的墨痕来彰显。

对于书法,汉字是母,笔墨是父。而对于汉字,书法是升华,是文字与笔墨最精华的凝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但千年之后的人类,已进入泛阅读时代,读书的概念也被泛化,而深读精读只是少数学者的事情。于是以书写的速度来阅读,已成了书家独有的大快乐。

其实,有些内容是需要细嚼慢咽的,有些文字润含春雨,有些文字冷寂如霜,而风霜雪雨间,我们才能读出真谛,领悟人生之曼妙。

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代,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已成记忆,更成为奢望。可能许多人都在想,等将来衣食无忧了,可以到处观光的时候,再闲坐紫藤荫下读读书。而时下,读书只是学生们的事,知识若不能变成财富,就会被鄙视。其实财富若不能以文化的形式被弘扬,终究也只是过眼云烟。

如此看来,热爱书法的人越来越多,最本质的因素恰恰是以书写的速度在阅读。书写与阅读快乐相并,技法与文化同步提高,如此循环上升,不经意间,已造就了一大批新文人。而无论时光如何转变,世事如何变迁,永恒的正是文化的递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