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斌去向 重磅回放!杨振斌书记五四专题报告实录:重视青年发展 指引前进方向
接着,我们来聊聊老吉林大学。老吉林大学的前身东北行政学院于1946年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成立。最初这是一个为东北解放区培养干部的学校,在哈尔滨的时候合并了哈尔滨大学。沈阳解放的时候,学校迁到了沈阳,后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
学校真正正规地办学,是取名东北人民大学以后。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时,国家调动了相当多的优秀资源来支持这所位于东北的人民的大学。在我曾任职过的三所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中,应该说,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在这次院系调整中是元气大伤的,甚至可以用伤筋动骨来形容,而吉林大学是得益于这次院系调整的,得到了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
所以,吉大在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很快就崛起为全国非常著名的大学。
这些支援过来的教师里面包括数学家王湘浩(北大)、物理学家余瑞璜(清华)、化学家唐敖庆(北大)等。吉林大学第一任校长林枫,是我们党一位非常优秀的领导干部,曾任中央党校校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去年,我们刚刚纪念了林枫同志诞辰110周年。
还有两位先贤,我们要特别提出。一位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当时从各个大学调了一批人才来建设东北人民大学,怎么样把全校团结起来,把东北人民大学建好。这时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匡亚明老校长,他绝对是对老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至今为止,无论是老吉大人还是新吉大人都很怀念我们这位老校长。
现在咱们学校有匡亚明学者、匡亚明楼、匡亚明雕像,还有几块刻着匡老语录的石碑,直到现在我们依旧深深怀念着匡亚明校长。
第二位就是唐敖庆老校长,学校去年编排了大型话剧《唐敖庆》,今年还会再演出,建议大家看看,我想说的一点是,唐老的近视达到了两千度,所以我们在校史馆里看到的唐老手稿上写的都是一厘米见方的大字,一页A4纸上顶多写100多个字。
他留在咱们校史馆里的眼镜片就像玻璃瓶底一样,因为视力不好,所以他在研究时主要靠记忆力。唐老研究的是理论化学,需要大量的数学推导,他基本都是靠超强的记忆力来完成的。 1947年,长春邮电学院的前身东北邮电学校成立,校长为陈先舟。
后来学院从齐齐哈尔迁到了沈阳,改成了东北交通专门学校,校长是古大存。可以说老长邮为东北解放区,特别是为东北的通讯和密码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先舟和古大存都是可以写成电视剧主角的传奇式人物。陈先舟是在日本学的电机专业,就是我们说的Double E,电气工程。他当时在日本时就感觉到了日本人“亡我中华”的野心,于是他带着几十个留日学生回国向民国政府请愿,要求民国政府不能软弱。
现在想想,这是这么有血气的行为啊!从日本毕业之后,他到了沈阳,当时沈阳在张作霖辖下,他就去游说张作霖:“我可以帮你建有轨电车。”张作霖一高兴就给他十万大洋,他用这十万块建了沈阳第一条有轨电车,后来哈尔滨的第一条有轨电车也是他建的。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民主党派成员,他的上级、东北人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古大存后来成为了第二任校长。
两任校长,一位是专家型的,一个是老革命。古老曾是东江根据地的创始人,红11军的军长。当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七大南方代表团的团长,带领几十个南方的党代表徒步穿越敌占区到达延安,之后在延安的中央党校工作。
党的七大时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45年后到东北解放区工作,解放后应叶剑英同志请求,中央调古老回广东担任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主持了解放初期的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工作。 我们的地学部在并校的时候叫做长春科技大学,1997年之前叫长春地质学院。
解放后统计全国的地质专家,总共只有299人,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地质人才的需要,于是中央决定在当时最放心的东北老解放区、在长春,创办一所专门培养地质人才的学校。
长春地质学院是由当时的地质矿产部副部长何长工(跟着毛主席上井冈山的老革命家)亲自到长春来选址确定建立的,由李四光担任首任校长。关于地质学院选址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当时有三个方案:第一,单独另建一个地方;第二,在原有的一所中专的基础上建立;第三,在伪皇宫地基基础上建立。
伪皇宫,就是现在的地质宫所在地,当时日本人已建好了坚实的地基,地上部分没有盖,何不正好利用起来?于是长春市人民政府提议中央政府拨钱就在那里建长春地质学院教学主楼,何长工同志表示赞成,最后在此地基上盖了一栋非常宏伟的建筑。
据说是由梁思成审定的设计方案,由郭沫若同志亲自题名“地质宫”。
这就是我们地学部的主楼,坐北朝南在长春市正中心,前面就是新民大街,两侧就是当时伪满政权的机关部门,左前方是伪总理府,现在是我们基础医学院楼,右前方是伪军事部,就是我们现在的第一附属医院的位置,再往前还有好几个部,伪司法部、伪经济部、伪交通部等,伪八大部中有四个在我们校园。
说到长春地院,我建议地学部的同学们要记住两个艺术符号,一是《勘探队员之歌》,老校友都会唱这首歌,不会唱这首歌的话,将来见到老校友你都没有“接头暗号”。
二是常常被人忽略的一个标识。在朝阳校区有两栋五十年代盖的老楼,一楼正中间是楼门,门上有个类似全国政协徽标那样的色彩非常鲜艳的徽标,它现在已经挂了近七十年了。老地院的校友每天都在那个徽标下出楼进楼,你拍下来给校友看一定会勾起他们温馨的回忆,这个徽标也是你们与校友的“接头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