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和李兆廷东旭 东旭集团董事长李兆廷:实业报国的坚守者
提要:怀着“敬业做事,感恩做人”的信念,李兆廷带领东旭走过二十载岁月,这一路有辉煌灿烂也有风雨相伴,但他对实业报国的坚守从未改变。在玻璃基板自主创新得到巨大的成功后,李兆廷将目光投向更远、更广的方向,寻找新的突破口,这一次他瞄准了石墨烯。
曲翔
东旭集团董事长李兆廷:实业报国的坚守者
东旭 李兆廷 长效扶贫 烯基 光伏发电
中国经济网
财经
提要:怀着“敬业做事,感恩做人”的信念,李兆廷带领东旭走过二十载岁月,这一路有辉煌灿烂也有风雨相伴,但他对实业报国的坚守从未改变。
勤奋、严谨、质朴,是对东旭集团董事长李兆廷最好的速写。
他或许并非聪明过人,但当年在大学毕业后仅用了短短不到七年时间,就从一名国企的普通技术员升任至副总经理,又抛下所有成就创办东旭,翻开人生新篇章;他或许不善言辞,但却是一位足履实地的实干者,一次次抓住科技时代迅速更迭的机遇,带领东旭不断开辟更广阔的天地,将东旭从一家生产电视机显像管玻壳的小型民营制造厂打造成为光电、新能源等多产业布局的高科技集团;他又或许不苟言笑,但在东旭人的心里,他却是一位宽厚待人的长者,更是带领大家同心追梦的领军人。
奋楫者先
“他是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第一人,敢于抗衡国际巨头,带领东旭从一个小制造厂发展为如今的高科技集团。他推进光电显示国产化进程,旗下公司东旭光电是国内最大、世界第四大的液晶玻璃基板生产商。2016年,东旭又进军新能源,加强产业战略布局。”这是“2016十大经济年度人物”对李兆廷获奖当选的评价,也是他二十年来创业生涯的真实写照。
作为60年代生人,李兆廷身上有着难以抹去的时代烙印,勤奋、务实、敬业的品质深入灵魂和骨髓。
80年代大学毕业后,李兆廷被分配到石家庄一家国有企业,他从普通的技术员开始做起,凭着沉稳好学的天性和对技术钻研的满腔热情,在工作中脱颖而出,一路被拔擢重用。李兆廷先是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再升任至总经理助理,然后在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就被任命为这家大型国企的副总经理。回忆这段往事,李兆廷认为这靠的不是运气或者聪明,而是勤奋。
到了90年代末,李兆廷内心不安于任职国企副总的现状,创业的种子在他心中开始萌芽,他决定从国企辞职,打拼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闯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工科出身的李兆廷始终怀有实业报国的担当感,他常说,实体经济才是整个国家经济的核心,是核心竞争力的所在。因此,李兆廷决心仍从实业入手,开启创业之路。
90时代初,彩电业处于CRT电视一统天下的时代。显像管是CRT电视的核心,而玻壳是显像管的关键部件,成本约占整个CRT电视的四分之一。但是,受制于我国自主研发水平的落后和国外技术性壁垒的阻隔,当时我国CRT电视大部分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只能依赖于日本、德国、美国成套的装备和生产线,且进口价格十分昂贵,因此对这些设备进行本土化研发的需求非常迫切。
目光敏锐的李兆廷觉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好时机。借助多年的专业积累,李兆廷带领东旭的技术团队首先从小零件开始研发,逐步向整条生产线的设计、制造与技术服务等方面拓展,最终打破了玻壳制造的技术瓶颈。随后,东旭为安彩集团、彩虹集团、宝石集团、北京松下等多家大型CRT公司提供成套生产线、备件配件及技术服务,迅速成长为国内最大的CRT装备制造商之一。
2003年,李兆廷再次洞察出产业发展方向正悄然发生变化,平板显示将将超越CRT成为未来的主流。但是,彼时玻璃基板技术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和电气硝子以及安瀚视特等几所世界大厂商所把持,若要实现国产化生产需要突破比此前更高的技术壁垒、投入更加巨额的研发资金,而且能否成功更是未知数。然而,李兆廷力排众议,顶住巨大的压力,做出东旭向平板显示产业进军的决策。因为他坚信,外国人能干的事情,中国人一样能干成!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苦苦求索和和无数次推倒又重来的艰苦研发,李兆廷率领研发团队将技术难关逐个击破,2008年,东旭建成国内首条自主研发的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终结了进口平板显示的暴利,自此,液晶电视的价格一落千丈,对国人来说,液晶电视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而是老百姓家家必不可少的消费品。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李兆廷怀着产业报国的理想,心系做大做强民族产业的情结,肩负起实业兴邦的责任和使命,开启了人生新征途,跨越平凡之路。
创新者强
李兆廷曾经感慨道,东旭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归于“在对的时机,做对的事。”可是,如何把握正确的时机,又如何在这个时机中做正确的抉择,在于能知更在能行。这不仅需要高瞻远瞩的眼光、审时度势的判断力,还需要有不断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理想和热情。
李兆廷直言,创新驱动是推动东旭集团转型发展的不二法宝。在他的掌舵下,东旭集团秉承“自主创新,科学发展”的理念,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驱动力,坚定不移地在自主创新道路上不断迈进,在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板显示玻璃基板整套工艺及制造技术上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为了保证创新的自主性,李兆廷先后建立了多所东旭集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汇聚了大批国内外行业顶尖专家从事产品研发。2003年东旭集团液晶玻璃基板研究所(院)成立、2008年东旭等离子玻璃基板研究所(院)成立、2014年东旭集团“平板显示玻璃技术和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目前,东旭不仅拥有我国第一家玻璃基板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并构建起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技术工艺研发团队等多层次创新平台。
在玻璃基板自主创新得到巨大的成功后,李兆廷将目光投向更远、更广的方向,寻找新的突破口,这一次他瞄准了石墨烯。
石墨烯是由一层碳原子组成,具有蜂巢结构的单层薄片,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结构,石墨烯在导电、导热、强度、稳定性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其优秀的特性,不过世界上对石墨烯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企业来说,开发石墨烯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但是,李兆廷立足长远,看中了石墨烯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即拍板决定向石墨烯应用市场开疆拓土。
2014年,东旭集团旗下的东旭光电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同打造“东旭光电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并同国内石墨烯研究领域顶级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郭守武教授展开合作,共同开发石墨烯的应用领域。2016年7月8日,东旭光电正式推出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移动电池产品——烯王,作为石墨烯在能源领域的首款应用级产品,烯王的成功研发有力推动了中国石墨烯产业的发展,更奠定了东旭在中国乃至世界石墨烯应用领域的领军地位。
东旭集团通过不断深化与科研院所、机构、企业合作对接的新领域、新途径、新方式,与国内著名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了创新层次和质效的提升。截至2016年底,东旭已累计开发和拥有专利总数达到1500余项,并以每年40%的专利申请数量递增。中国专利金奖、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015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国最佳自主创新企业……这些荣誉称号正是对东旭多年来专注创新的肯定。
东旭的发展靠创新,而创新则依靠人才的支撑。李兆廷对具有创业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求贤若渴,目前,东旭集团拥有技术人员4500余人,专家团队300余人,技术人员的数量占整个集团26%。
而且,李兆廷非常重视对引进人才的持续培养,2012年成立的东旭大学就是集团重要的对接和培育平台。随着2014年东旭大学网络学院和移动学习平台的上线,东旭所有员工得到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储备,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感恩者远
“敬业做事,感恩做人”是李兆廷坚守的人生信条,也是他行事做人的准则。对员工、对国家、对社会,他始终怀有感恩之心。
东旭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东旭光电,构建了面向全体员工的长效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持股计划,且明显偏重公司中层及以下员工,让每一个在东旭奋斗的人都能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公主坟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人潮涌动,而东旭集团的总部大楼却依旧灯火通明。加班是李兆廷的常态,也是东旭人的常态,却从来没有人抱怨,因为大家知道,这不仅是为东旭、也是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拼搏。
无论加班到多晚,只需一通电话,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加班餐。在东旭,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尊重,体会到如家一般的归属感,李兆廷与员工之间“彼此成就、相互感恩”。
同时,作为一名民族企业家,李兆廷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回馈社会的职责,为落后地区捐款捐物、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刚刚过去的几个月,东旭集团向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500万元、向西藏自治区捐赠2000万元,用于支持当地扶贫工作。但从长远来看,李兆廷认为以振兴实业为基础的产业扶贫才是精准扶贫的核心。
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兆廷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关于推动企业投资贫困地区农业、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议。他认为,传统的“灌水式”“输血式”扶贫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应从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入手,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的“造血式”长效扶贫模式。
因此,企业界不仅要“实业兴邦”,更要“产业兴农”“产业扶贫”,创新产业扶贫路径,将现代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引入农村贫困地区,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近年来,东旭集团旗下的东旭蓝天大力布局农光互补产业,安徽金寨、河北曲阳等多个地区投建了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生态效益、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融合,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让企业的社会责任落到实处。
怀着“敬业做事,感恩做人”的执念,李兆廷率领东旭走过了二十载春秋,这一路有辉煌灿烂,也有风雨相伴。有人对李兆廷说,你为什么不去玩金融、做娱乐,这个多赚钱,可他从不为之所动,因为在他心中,实业是国之根基,金融为实业服务才能发挥最大价值,东旭布局金融投资也都是为了产业集群发展而全力服务。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岁月怎样轮转,李兆廷对实业报国的坚守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