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尧毛泽东 民国湖南端午节:毛泽东戳穿张敬尧“廉洁秀”

2017-07-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翻开我国最早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荆楚岁时记>,五月部分第一句便是"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又曰"五日为毒日".原来,今人眼中五月初五的"端午佳节",在先

翻开我国最早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荆楚岁时记》,五月部分第一句便是“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又曰“五日为毒日”。原来,今人眼中五月初五的“端午佳节”,在先人那里却是个恶得很的“坏日子”。所以,为及时预防或消除恶月期间可能给人造成的疾病和危害,民间有吃粽子、戴香包、悬艾草、挂菖蒲、饮雄黄酒等习俗。这是先人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与动植物活动规律采取的应对措施,且沿袭至今。

壹 青年毛泽东戳穿湖南督军

张敬尧的端午节“廉洁秀”

“街头雨过不成行,提盒纷纷送礼忙。闻道儿童相对语,今朝佳节是端阳。

劝君多饮雄黄酒,此酒能令百毒消。竹叶新裁手细搓,抟成角黍费张罗。”——录自长沙《大公报》上的节令小词。

这首小词表现的是湖南人端午节的生活,提盒送礼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

然而,1919年端午节的前几天,长沙《大公报》上却发表了一份当时湖南督军兼省长张敬尧署名的布告,布告说:“删除本届夏节一切繁文,勿庸来署庆贺。凡有馈余以礼物者,务宜婉言璧谢,不得有丝毫收受。”这是告知天下,端午节要到了,大家要革新,不要在节日期间提着礼盒、揣着红包到衙门里去,同时,衙门里的人也不准收受任何人的礼物。

布告看上去很美,但湖南人都知道张以“贪婪治湘”闻名。果然,几个月后就爆出了一则新闻:青年毛泽东和他领导的“驱张运动”学生队伍北上时,在武汉的车站货棚里,发现了45袋可提炼鸦片的罂粟种子,每袋100斤重,正在等待运往长沙。大家还发现,这些袋子上写的地址、姓名居然都是张敬尧!他最终被驱赶出湖南,端午节的“廉洁秀”自然成了笑柄。

贰 民国初小《常识》课本里,澄

清端午节挂艾、蒲可以杀菌

的误解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戴香包、悬艾草?早在民国初小第四册《常识》课本里,就用故事澄清了端午节的风俗:端午那天,妈妈在碗柜和水缸旁洒了雄黄酒,又在屋里熏艾叶和苍术。小华问:“这是什么意思?”妈妈说:“今天是端午节,天气渐渐热了,各种小虫都出来活动,有的虫有毒会害人,有的虫爬到食物上,人吃了会中毒。艾、苍

术、雄黄都可以杀虫消毒。这是好多年流传下来的风俗。”

后来爸爸回来了,说:“其实端午节的风俗还不止这些。”于是就讲了吃棕子、赛龙舟、佩丝线等风俗,也讲了它们的来历,还讲了屈原的故事。接着,他又说:“其实,用艾叶这些东西解毒,意思虽好,办法却需改良,它们并不能解什么毒。

”小华问:“那怎么办呢?”爸爸就逐一详细地讲了勤洗澡、晾晒衣服被褥、开水煮沸消毒碗筷、厕所洒石灰保持干燥的各种消毒方法。妈妈听了说:“我们以后过端午节,就是提醒要特别注意清洁卫生了。不过,赛龙舟作为水上运动还是很好的,大家要记住。”一家人连连点头。

看来, 端午节的习俗是为了避邪,作为教育则要讲科学。

叁 赛龙舟曾被官方明令

禁止,但上司却要在

端午节给下级“犒赏”

赛龙舟是很好的水上运动,但人们有所不知,从1919年起,以后的十年里,湖南官方却明令禁止赛龙舟。从前怀春男女邂逅的机会不多,端午节赛龙舟算一个。沈从文《边城》里的翠翠就是在那天遇到了船总的二儿子。可见,赛龙舟是民间比较普及的节日活动。但1919年湖南官方令文措辞严厉:

“去年端午,湘潭龙舟竞渡,大起冲突,溺毙多人,致成诉讼。于是官绅议将各埠龙舟焚毁。今岁五月五日之前,官厅亦曾出示禁止。”

“叶戒严司令,昨布告禁赛龙舟。文云:照得龙舟竞渡,原为追悼屈原,人民好胜争斗,往往酿成事端。现值戒严时候,理应镇静勿喧。合行布告禁止,违者带究不宽。”

实际情形是,规定是这么规定,但民间好像也没当回事。1923年6月长沙的《大公报》称,“禁止龙舟,戒严司令与警厅具有布告,然其效力实等于零。下午四时后,……江中竞赛龙舟不下三四十条。锣鼓喧天,鞭炮震耳,大有歌舞升平气象……江中则有无数小划,各载男女十余人,往来游观,显极一时之盛。”这是否说明湖南人民不管不顾的娱乐精神古已有之?

也是那几年,端午节时上司要给下级犒赏也成了习俗。当年湖南有这样的记载,“昨日为旧历端节,谭督军以各士兵辗转鏖战,辛苦备尝,昨特每名犒赏小洋二角,以资度节。”赵恒惕时期犒赏较高:1923 年时,尽管“省城各机关积欠甚巨”,但仍“约计每机关可得一月薪水,总计十一万数千元”。

1924 年“官长每员着给酒席洋二角,士兵夫着赏洋一角”。1925 年的端午节拨款更是高达“一十二万零七百五十元”。哪怕唐生智主持的战乱时期,端午节仍可“以六万八千元支配”。明眼人很清楚,上述种种,不过是“大佬”们在乱世中借节日笼络下属以求自保的小伎俩。

肆 安化小学校园里发生

安全事故,后事办得

极其郑重

1937年端午节那天,在安化县城最好的小学——萸江高等小学(现在的安化二中)发生了一件令人惋惜的事。那天傍晚,老师带着寄宿的毕业班男生在校门前的柳溪里游泳,有个叫谌祖莹的同学不幸溺水身亡。

据萸江高小毕业的学生、谌祖莹的同班同学后来回忆,几个水性特别好的师生合力把谌祖莹托出水面送到岸上,老师们为他擦干了身体,穿上了整齐的衣服。后来,他们抬着谌祖莹的遗体,在大家的簇拥下,慢慢走回学校。

那晚,他们把谌祖莹安置在学校的礼堂里。年级主任、班主任等几个老师彻夜守在谌祖莹的身边,不停地掉眼泪。这个端午节的夜晚,校园里充满忧伤。第二天天一亮,学校请了当地有名望的绅士出面,去谌家作安抚工作,还赔了谌家好些钱。后来家长来学校,将孩子的遗体运回去安葬了。

出殡的那天,萸江高小全校师生都佩带白花,步行三十里到谌家送葬。葬礼后,学校在进校的半坡上立了一座碑,正面写着“高小第三班谌祖莹同学纪念碑”,左侧是级任老师集前人诗句“沂水风高垂古训,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对联,右侧是校长撰的挽联:“余尚何言,只有率全校师生,同声一哭;君真失策,竟甘抛高堂父母,涉险重泉。

”背面是全校同学的挽联:“何处最伤神,柳畔黄昏归校路;凭流挥热泪,榴花赤焰染江城。”碑下另还有100字的铭文。

显然,这座纪念碑依次表达了老师、校长、同学们的痛惜和悲伤之情。从此以后,学校严厉禁止学生下河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