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谈读书 胡适与张爱玲之间的隐秘情感
胡适谈读书给人什么启发
从古至今,讲读书的文章应该是浩如烟海和无穷无尽的。但是中国人谈读书都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往往都以修身养性作为谈论读书的中心,而且讲得十分隐晦和神秘,这对于一些并没有很广博的学识的人来说,看这些讨论读书的著作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学术大师和白话文的大力倡导者,胡适谈读书就要比那些晦涩难懂的学者谈读书容易明白地多了。
胡适照片
胡适首先讲了人为什么一定要读书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书是过去已经有了学问和知识的人的一种经验的记录,我们读他们的书是在接受这些人的精神财富和遗产;二是为了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以后可以看懂并明白更多的书。胡适的这两句话言简意赅,意思十分明确和清楚,凡是只要有基本的阅读能力的人应该都能理解胡适这两句话的含义。
然后胡适讲到了读书的方法。还是两个方面。首先是要精读。我们常说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胡适先生认为这还不够,还要再加上一个“手到”。就是在读书的时候要做读书札记,而札记又可以分为:抄录备忘、提要、心得体会和参考其他书目等四种。第二是读书要“博”,胡适说的“博”有两个意思:一是作为读书时候的参考资料,不能不“博”;第二是为了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能不“博”。胡适说的“精”和“博”结合起来,才算是真正地学会了读书的方法。
从以上胡适谈读书的内容中,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胡适先生渊博的学识和见解,对于我们读书应该会有所启发。
胡适与张爱玲之间的隐秘情感
在胡适张爱玲的身上,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他们同为安徽老乡,虽然都在上海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最终都流落异乡。胡适张爱玲有着同样的生活背景和类似的兴趣爱好,所以,他们能够成为惺惺相惜的忘年之交,也就不足为奇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胡适和张爱玲之间的故事吧。
张爱玲图片
其实,在张爱玲和胡适的祖上,就已经有了联系。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曾对胡适的父亲胡传有过提携之恩。在张佩纶的推荐下,胡传才开始步入仕途。张佩纶的推荐让当时正处于人生低谷的胡传而言,看到了希望,自然会将此恩牢记于心。后来,张佩纶被流放之时,胡传还为其寄去银两。这段故事,张家的人也许并不知情,但是胡适却在偶然间得知了这段往事。
1955年之时,张爱玲曾去拜访过胡适,他们之间相谈甚欢,彼此间的言谈都被记入了各自的日记之中。
张爱玲是中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受到无数人的热烈追捧,各种来信自然也是数不胜数的。而张爱玲将读者的来信抄录,并妥善保存,这是十分少见的事情。当胡适给张爱玲来信之时,张爱玲便是这么做的,从张爱玲的此举便可以看出,张爱玲对胡适的意见是多么的重视,她对胡适又有多么的尊敬。
之后,张爱玲又给胡适回了信,在信中表达了她对收到胡适来信的愉悦以及荣幸,并对胡适给出的建议,都细细地作出了回复。可见,胡适与张爱玲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已经彼此书信往来间的那份坦诚。
胡适的理想国作品简介
《胡适的理想国》是一本于2012年出版的图书,编选者是王玉。整本书主要就是选取了胡适关于梦想的语录,做成了一本梦想文集。胡适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方面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甚至是与梁启超、鲁迅等一起被称为中国近现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
胡适照片
胡适一生中都在实践与思考着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国。因此这本选集里,用各个不同的出发点,来讲述胡适的人生梦想。从青年到人生,思想到政治,再从文化到大学,学术到科学。总之读完了这本书,都会想要成为一个有梦想的人。
许多网友对这本《胡适的理想国》都有很高的评价。我们大家都知道胡适是一个思想家,但同时胡适更是一个高屋建瓴的“设计师”,因此在这本书中最可贵的就是将胡适的思想中的精华化零为整的呈现在大家的面前。而这本是做的最好的地方就是编辑将每一篇文章都标注了创作时间,这样也方便了大家了解各个时期的胡适理想的变化。特别是1949年之后的思想,值得让人细细品味。
《胡适的理想国》中关于青年的这部分,一直得到读者的大力推荐。全世界上有许多的书都是对青年不负责任的,但是这本书,是少有的对年轻人负责的书,读完这本书之后,能让许多年轻人为之振奋。甚至还有读者表示,读完《胡适的理想国》中的青年部分,都感动的快要哭了。
民国著名学者鲁迅与胡适关系
鲁迅与胡适两人本是没有比较性的,但是胡适与鲁迅在中国的位置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中国道路,对此还影响到我们今天。那么他们两人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胡适照片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毕业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因为看到日本人残杀国人,觉得必须从文化上来医治民族的病,于是弃医从文,坚决的走上了从文道路。参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其主将的一员。享年56岁。
胡适,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家。胡适兴趣广泛,他还涉及很多知识领域,如教育学、考据学等多种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因为积极倡导文学改革,后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核心人物之一。
鲁迅与胡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思想差异以及文化追求。从学术理论上看,鲁迅能从实际出发,不断的改善自己,让自己能够清楚认识到文化改革比社会改革更重要。但胡适还是坚信自己,他认为事物的变化都是一点点积累的,只要思想改变了,社会面貌就自然会改变。而鲁迅注重启蒙思想,但同时也不轻视社会改革,他认为适者生存、劣者淘汰,事情的发展在不断的改进,人也要随事情的变化不断进步。而胡适只注重启蒙思想,丢了社会改革,胡适往往从理论上出发,坚持启蒙主义。虽然两个人的思想不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五四运动时期,鲁迅和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内容是什么
《文学改良诌议》是由胡适所创作的一篇文章,也是倡导文学革命的首篇文章,对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胡适的《文学改良诌议》吧。
胡适图片
胡适一直是白话诗的领导者,他倡导白话文,希望以简洁的白话文来取代繁复的文言文,使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成为一种趋势。1917年1月,他的《文学改良诌议》被发表于《新青年》之上。之后,陈独秀和鲁迅相继发表文章对其进行声援,使中国现代文学得以起步。
胡适认为,进行文学改良必须从以下八方面入手:其一:言之有物。此“物”一指情感,二指思想。情感是文学的灵魂,没有情感的文学只是一句木偶而已。思想不依靠文学而存在,但文学只有拥有了思想才会显得珍贵。
其二:不摹仿古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当今的中国,因该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不必模仿先人之学。胡适总是觉得,当代的文学能够与世界之最的文学比较,而毫无愧色地只有白话小说。因为它不会模仿古人。
其三:讲求文法。也就是说,当今的文学要讲求文法结构,使其条理通顺。
其四:不作无病之呻吟。当今的少年心态比较悲观,常常对着落日就想到了老年之时,对着落叶就想到凋零之萧瑟,这是不可以的。
其五:剔除滥调套语。如今,有些所谓的诗人,只是套用一些常用的语句,用一些陈词滥调来进行所谓的创作。这些人的诗文并不能称之为诗文。
其六:不用典。用典的缺点在于使其失去了本来了原意,有反客为主的嫌疑。
其七:不讲对仗。不能对诗文进行限制,否则可能会使诗文显得刻意和不自然。
其八:不避俗语俗字。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进行创作,使之能在百姓之中流传。
以上就是胡适的《文学改良诌议》的主要内容,对中国的现代文学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胡适故居在什么地方
胡适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首先他是一个学者,学识渊博,涉猎广泛,无论是文学、哲学、史学和教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此外,他还是一个提倡自由和民主的进步青年,他不仅是当时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反对八股文的学者,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而说起胡适故居,保存到现在的一共有两处,分别是位于他的故乡安徽绩溪上庄村的一栋徽派建筑以及位于上海静安区万航渡路的一栋西式建筑。
安徽绩溪胡适故居
首先来看安徽绩溪的故居。这是一栋带有鲜明徽派建筑特点的故居,小青瓦,马头墙,水墨砖墙,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时代古韵。这栋故居建造的时间应该是在清朝光绪三年到六年即1877年到1880年左右开始修建的,建造者是胡适的父亲胡铁花。故居一共分为了两层楼,其中前庭有天井,两旁则是厢房,楼上是所谓的“通转楼”,楼下则是堂屋。在故居的大门前和正厅上各悬挂着我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所提写的“胡适故居”牌匾。厅内的一切摆设照旧。
然后是上海的故居。这栋故居一共为208平方米,三开间,前后进,也是一座通转性的石库门楼。故居最吸引人的地方应该是门窗上镂刻精致的木雕了。这些栩栩如生的镂刻兰花刀笔流畅,令人赏心悦目。自古有“兰为王香者,不与众草伍”,这反映的是胡适先生高洁的品格。
胡适故居都各有特点,是我们瞻仰和缅怀这位已经逝去的学术大师的最佳场所,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