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流被雪藏 温流雪藏:毕业生“被就业” 有关部门观念要改 时事话题凤凰评论
经过这么多年观念与意识的社会变迁,逐渐熟悉、理性看待毕业与就业关系的人越来越多,包括毕业生和家长,在思路上扭不过弯来的,恰恰是受制于陈旧的毕业生管理机制的学校与有关部门。大学毕业生应当进入正常的劳动力市场,而不是陷入为就业率而生的虚拟就业之中。
于学校和教育部门而言,迫切需要走出狭隘的"毕业即就业"执念,坦然面对暂时不就业、就不了业甚至短暂失业的真实状态,彻底放弃对机械、仓促统计学生就业率的制度迷恋,给毕业生留足择业、就业准备的时间。
毕业与就业的关系没那么狭隘,观念有待更新,一揽子的人才管理思路与方式也有待配套改革。比如户籍、人事档案乃至工龄福利的僵化管理,毕业生派遣机制的陈旧、落后于社会发展,甚至包括就业率的计算方式都变得不为学生就业着想,而完全服务于数据考核。
学校疲于应付教育主管部门对一时就业率的偏好,不惜为此造假,对社会评价、用人机构评价等多元化的真正反映教育质量的因子缺乏应有的尊重,根子上也是大学行政化问题的一个表现。大学面向主管部门,受制于行政主管部门的考评、排名,而社会的评价、社会用人机构的实际体验却被忽视了。
明明是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这么"被就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很简单,甚至在新闻爆出伊始,公众大多已经猜到结局。大学毕业生"被就业",不是新鲜事,每年的这个时间总会有类似新闻出现。看西北师范大学涉事学院此次的事件处理流程,也不温不火、按部就班。
学生的真实就业状况被虚假的就业信息所遮蔽,因为影响到其他就业考试,才被报道、被快速纠正,及至有责任人被处分。事件善后处理的常规节奏之外,需要讨论的是,为什么"被就业"、"假就业"的问题会屡禁不止。
大学生毕业,有曼妙的青春追忆与不舍,也有略显残酷的就业压力和未来迷茫,落实到程式化的学校管理系统,则应该归于流程,办理一揽子毕业手续,限期离校即可。理论上的大学生毕业,与实际操作中的毕业生管理,一直存在差异,其中校方乃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最大的纠结在于,毕业与就业通常被简单粗暴地建立联系,以短期内的就业数据考核,代替常态化的毕业生就业评估乃至校友跟进联络。
就业率成为大学多项工作考核的核心指标之一,成为衡量学科建设、教育质量的标准,这是就业率被妖魔化、工具化的原因所在。不少大学甚至不惜为此造假,逼迫学生自己伪造就业信息,或者学校亲自动手,强迫学生配合。
日前,媒体报道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近500名大四学生遭遇"被就业"。即将毕业的学生被签约到学生自己都不知道的用人单位,导致其无法参加基层服务项目考试、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甘肃省教育厅回应称情况属实,已责成学校更正,并处分相关责任人。
毕业并不必然对接快速、顺畅地就业,在毕业与就业之间无法仓促地画上等号,毕业生从校园到社会到真正走向劳动力市场,需要时间、机会以及个人的选择与思考,也可能还需要一些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本身就是市场化的就业环境所应有的真实状况。
毕业就意味着就业,毕业就必须马上就业,这是计划经济模式下毕业生管理方式与思路的残余影响。不包分配了,但还是希望毕业生可以步调一致地从校门直接进入工作单位,这样的想法有点强迫症,并不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