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华达内 李文华:我国每年森林生态价值可达10万亿元
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于4月27日在武汉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城市森林 低碳城市 两型社会” 中国经济网现场直播本届论坛。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 鲁南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8日讯(梁梦晚) 在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表示,经统计,我国每年提供的森林生态价值初算可以达到10万亿人民币,其中各种各样的森林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北方森林、热带森林以及湿地方面,它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这和我国在植树造林作出的努力分不开的。
以下是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大家好,参加今天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特别感谢武汉市,在此之前提供一个机会,了解武汉创建城市森林中的情况,使我很受感动。今天我想谈的题目是“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碳汇”问题。关于生态服务功能,已经成为在当代,也包括我国的重点。
就在2000年刚刚结束的,联合国千年评估计划,就是围绕生态服务功能,这是由前联合国总干事安南负责,要作为重要研究来对待,而且也在中国列入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项目,大家正在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研究。坦白的说,这个问题也不是什么新的问题,改造环境,我们受环境所影响,在座的有些同志专门是从事林业工作的,对于这个问题早就已经认识到了。
为什么现在突出了这样一个新的情况呢?这和现在一方面是环境全球变化产生的新问题分不开,另外一个就是科学发展认识在不断的进步,对于这个问题,由过去的分散研究到了融合,从过去的定性的研究,到现在从整体上进行定量研究,这个工作应该说比较有效。
这个工作在国际上得到特别重视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97年之后,Daily做出研究之后,全世界提供的生态功能每年可以达到33亿,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几倍,这个数字虽然不精确,但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后,在全世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他从十几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的分析,分析的情况大家可能有一些具体意见,但总体来说,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认同的。这里面特别谈到的就是湿地对生态服务功能方面是非常突出的。中国也在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分成八个方面,比如说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健康与环保等方面,然后进一步细化。我觉得这样做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项目统计之后,虽然组织了不少人,我们也介入了一些活动中,但这些数字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现在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每年提供的森林生态价值初算可以达到10万亿人民币,其中对于碳方面,各种各样的森林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北方森林、热带森林以及湿地方面,它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这和我们国家在植树造林作出的努力分不开的。
当然我们在统计过程中,中间有一些标准的改变,比如说过去森林标准是0.3亿公顷,后来变成0.2亿公顷,这是按照国际惯例改变的。
另外在碳吸收方面,很多科学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科学院院士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这在国际一些重要杂志上也给予了肯定。中国研究和国际上一些研究还不完全一样,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些学者发现,过去认为在成熟的森林里面就不可能再有碳汇,因为他已经达到了顶级状态。
但后来我们发现,即使在成熟的森林里面,碳汇仍就有一个积累过程。这就说明,在储存碳方面给我们增加了一个砝码。有些国际人也统计过,关于世界上一些森林可能利用的潜力,认为还有50%的潜力可以发挥,如果我们很好做的话。
中国森林固定二氧化碳能力,从20世纪136吨公顷,到现在21世纪达到150吨公顷,整个森林碳汇抵消了整个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14%—16%。当然这个数字在不同学者研究中间可能不完全一致。中国做了很多工作,而且特别是我们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我们是非常负责任的大国,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郑重宣称,一方面说大家都应该有责任,但不同的国家要分别对待。
另外,发达国家应该给予不发达国家一定的支持。特别是在会上提出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我们在2020年要达到“两增”目标,这个任务很艰巨。我们植树造林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大家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来,干旱和半干旱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25%,大家知道,降水量很低的地方植树造林是很难的。另外一个,我们有一些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黄土高原,达到了64万平方公里,这都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一个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达到200万平方公里,以及石漠化的问题也很严重。这是我到山西看到的情况,这里如果进行植树造林,每个点都要靠搬石头,从别的地方搬来土进行的,很多专家到那儿看了之后,跟到非常震惊,中国人怎么可以这样造林。另外刚才我们提到的很多地方不能造林,我们主张城市化进程,在规模经济以及外向式扩散来讲,没有城市化不行。
但在城市化发展当中,生态环境付出的代价相当大,比如说空气污染、热导效应、城市垃圾、生物多样性、土壤退化以及对于机动交通的高度依赖、人居环境恶化、文化遗产丧失、城乡之间贫富差距拉大等等。中国城市化进程,现在如果是40%,到2030年会达到60%,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我们看看一些城市会是怎样的,热导现象本身就造成了城市地区和周围地区温度的差异非常巨大。
我觉得现在特别高兴看到,我们提出了一个过去在林业中间非常忽略的地方,就是城市森林建设,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打破过去传统理念。 关于城市森林的作用:造林工作的新领域、有助于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有助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有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助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新农村,也有助于履行国际公约。
关于国际公约,在《巴厘路线图》中间,同意将发展中国家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和可持续管理、增加森林面积而增加的碳汇的行动作为减缓措施,给予支持和资金支持。中国向国际承诺,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比05年下降40—45%;根据实际情况,我们的排放仍可能上升。城市除了城市现代化、城外城内整体进行城市森林之外,城市里确实有很多特点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
比如说屋顶绿化、墙壁绿化、阳台、垂挂植物等等这都是很好的,合适的管理措施所能获得的最大量仅为潜在碳汇能力的50—66%,适地种树,这方面还是有很大潜力的。 以上谈的是比较成功的一方面。但当我们遇到宏观问题的时候,有些问题有待于科学家和学者们不断的探索。
我们科学中间所做的一些东西,包括样地的科学性,以及在这个地方做的研究到那个地方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会造成一些误差,对于一些动态的过程我们没法真正把握,另外缺乏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研究。
森林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但你给他定量的时候特别困难,数值没有统一性。他在计算的时候采用的项目指标不一样,每个指标采用的方法不一样,在这个前提下,得出来的结果有很大差异。这是我们做的样地,然后测他的规律,比如说碳排放等等,很多人不搞科学的人用这个数字,这个推进时间差别很大,然后要通过摇杆,通过各种生态模型来做,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结果,看起来很确定,实际上不确定,宏观研究中不得不承认具有不确定性。
科学最需要准确性,但实际情况确实存在不确定性。这个时候我们经过研究,要尽可能的介入一个机制,让他考虑在某种情况下出现这种可能性是多少。
这是我们在工作探索中,力求实践和准确。另外一个,对于全球出现的总体规律之外,要重视区域规律原因。你在呼和浩特和在武汉就完全不一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周期特点。关于测定方法标准化转换以及用生命周期的理论追踪碳排放的全过程。这是我们没有做到的。
碳排放问题,在国际上存在既有合作又有博弈。环境利益博弈与气侯谈判组织就是争夺发展空间和发展权益的问题。尽管以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和全球增温不超过2摄氏度防止全球气侯继续恶化的目标,已在哥本哈根协议中被认同,全球变暖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敏感性尚存争议。
最后谈几点意见,第一,要做好城市森林,要因地制宜,因为城市不可能千篇一律。第二,要探索生态经济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途径。第三,重视农林复合经营,发展循环经济,第四,科学核算森林价值,加快生态补偿试点,第五,加快科学研究,为城市林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第六,从森林城市走向生态城市。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