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华人摄影大师何藩:草根精神的歌颂者

2017-06-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何藩是唯一一个拍摄50.60年代香港的人,他对光影的表达充满戏剧性,非常好看.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试图去记录香港,而是用镜头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从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人性,感到暖心,那些照片里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样有亲切感."(图:<勿忘我>,照片摄于1949年,再创作于2012年.何藩从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得到灵感,想象这位漂亮的少女愁眉苦脸,心里在惦念战乱里失散的.渺无音信的爱人身在何方,是否已经天人永隔)山边海旁的横街窄巷.纵横交错的

"何藩是唯一一个拍摄50、60年代香港的人,他对光影的表达充满戏剧性,非常好看。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试图去记录香港,而是用镜头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从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人性,感到暖心,那些照片里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样有亲切感。

"(图:《勿忘我》,照片摄于1949年,再创作于2012年。何藩从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得到灵感,想象这位漂亮的少女愁眉苦脸,心里在惦念战乱里失散的、渺无音信的爱人身在何方,是否已经天人永隔)

山边海旁的横街窄巷、纵横交错的电车轨道、招牌密布的三层骑楼,在摄影大师何藩的记忆里,香港是这样一副光景。挑担的小贩、闲聊的老人、嬉戏的小孩在此间来来往往,构成光影交错的黑白画面,真实却又唯美之至。一生与影像结缘,他却从未想过记录香港的城市建筑和名胜,而是努力捕捉香港的魂,记录香港人的苦难和坚韧。

作为开创香港街头摄影先河的"一代宗师",何藩以拍摄50、60年代的香港闻名,早在年少之时已获奖无数、扬名国际。90年代移民美国的他,在耄耋之年,回到香港举办个展,一时掀起怀旧的风潮。

这场持续三个月的展览《何藩:香港回忆录》(A Hong Kong Memoir)于香港和旧金山同时开展,展出何藩近年来将旧底片双重或多重叠加,再创作的大量富有诗意和戏剧张力的影像,"旧瓶装新酒",味道却是越酿越醇。

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到了身在美国旧金山的何藩。年届84的他思路清晰,谈起往事毫不含糊。"其实我第一次在香港开展是1952年。那时才21岁,还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但就‘胆大包天’,居然开个展。

我那时候有点野心的!"他说着笑起来,"不少采访我的记者那时都没出生,还以为我最近才初次开展呢。"只是当年开展的中环思豪美术馆现在"被更赚钱的商店取代",一如现今高楼林立的中环,早已不是他记忆中的景象。

就在接受访问的两天前,何藩接到消息,广东省摄影家协会颁给他第二届全球华人摄影大奖年度致敬人物奖,但他对是否前去领奖踌躇再三。他近年来饱受腰患之苦,走路或久坐都甚为辛苦。他提到早前远赴香港,为个展同名摄影集签售,就有些过于劳累。几天之内数十家媒体的访问,令他大呼吃不消。家人也担心他的身体,不想他再长途跋涉。

不过,何藩并没打算停止摄影工作。尽管无法再走街串巷,但他仍借助现代科技进行再创作。"既然不能外出拍摄,那就在家里把旧底片翻新吧。"他十分紧张观众对此次展览的反应,"因为我是创新的路子,很少人用这样的方式,要看看大家的反应,再考虑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言谈之间,他仍流露出对摄影的巨大热情。

《老街万花筒》, 照片摄于1955年,再创作于2011年

《幻境》,照片摄于1962年,再创作于2010年

香港回忆录

《何藩:香港回忆录》展览位于港岛东区柴湾的AO Vertical。作为独创的垂直型艺术空间,其展厅存在于楼梯之间。观众在拾级而上之际,欣赏沿途墙上的一幅幅作品。策展人莎拉(Sarah Greene)对《外滩画报》表示,此次展览筹备超过一年,在选定照片之后,她特意配合影像在每一层都做了不同的布置。她分别在各楼层加入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品和何藩的电影海报、片段等,使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这位摄影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