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银行洪崎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 商业银行如何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
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和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布局渐次铺开,打造对外开放新动力成为重要课题。日前,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做客《领军人物》,就商业银行如何认识和推进国际化,如何更好支持中国经济的开放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与发展需要银行业不断学习与提升
记者:当前全球经济体系呈现多级化发展趋势,您怎么看待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洪崎:首先,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贸易大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跨国投资目的地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对外开放成果斐然。人民币的国际化使用有了显著增长,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深。
也要看到,新常态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经济金融与全球的紧密度已今非昔比。当前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面临全球经济疲软、总需求收缩、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金融风险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挑战。
这个大背景下,中央适时出台“十三五”规划,着眼于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出了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的新要求和新任务,这对我国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新常态下,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与国际经济的互动进一步增强。根据安联发布的第六版《全球财富报告》以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我国金融资产在全球的占比为6%,虽然首次超越日本,但仍远落后于经济总量占全球13%的比例。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金融的发展水平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金融业的发展还有着很大的空间。
记者:那么,对外开放对我国银行业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洪崎:我的总体感受是,至少有三大积极影响:第一,促进了思想解放。在对外开放中我们拓展了视野和视角,学会了辩证思考。比如,怎样才能算国际一流银行?我个人认为,国际一流银行一定要拥有出色的公司治理、良好的信用文化与风险管理、多元化的产品和盈利模式、高品质的客户服务和品牌,在其特色领域不仅专业而且卓越。所以,未来的国际一流银行不一定是块头很大的银行,但一定是最具特色和管理能力的银行。
第二,促进了银行业的改革发展。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试点股份制改革,动用外汇储备注资并引入战略投资者,这是加入世贸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新的序幕。通过改革重组和对外开放,我国银行业在公司治理、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综合竞争实力逐步提高,为近十余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供给。
2015年年末,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达199万亿元,有10家中资银行跻身全球前50名,其中,民生银行位列第38位。
第三,促进了中资银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风险控制、系统建设、内部流程等各方面,中资银行整体水平都有显著提升。比如,在组织架构上,外资银行普遍采取矩阵式管理架构,将行政领导线与业务管理线分开,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相互制约、相互合作,有不少中资银行都在积极学习和借鉴。
当前,我们民生银行正在全面推进“凤凰计划”,目标就是借鉴国际上同业优秀经验,重组和优化内部管理架构和经营体系,实行专业化分工,逐步强化业务管理线的职能。
当然,对照国际一流银行的风控、产品、服务和管理,国内银行还存在明显差距。比如,国际一流银行自主开发产品能力很强,系统强大,能提供完整的产品和服务系列,业务范围和利润来源多元化。以银行收入构成为例,2015年中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平均为20%左右,而摩根大通银行这一比例高达55%,富国银行为47%,汇丰集团为45%。这说明差距仍很大,还要继续学习和提升。
就学习和提升这个问题,我有三点体会。首先,做银行一定要有国际视野、超前思维和大局观。战略规划、资产经营、风险管理、创新变革、企业文化是未来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深度经营客户才是“道”,这也是我们民生银行实施凤凰计划,加快全面变革的根本原因。
第二,这一轮新的改革开放为中国金融业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为我们深入学习借鉴国外同业先进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必须抓住。
第三,我们必须在深入了解国情、行情的基础上,辩证学习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先进银行靓丽数字的背后是一系列内外部环境的支撑和长期的实践积累,对我们而言,尤其要避免把问题简单化,避免急功近利,要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差异化竞争,提升我们银行业自身的软实力。
商业银行稳步推进国际化的战略与实践
记者:在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强化国际视野?
洪崎:一是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在最新制订的民生银行十年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我们明确提出,要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走国际化道路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必由之路。随着国家推进“双向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十三五”将成为国际化发展的黄金期,作为中资银行中最具活力的代表,民生银行有信心应对新形势下各种挑战。
关键是把握国家战略,积极稳妥开展国际化布局,更好服务客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未来“走出去”的布局重点。
二是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国际化发展道路。这不仅是我们的经验总结,也是客观实际的需要。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发展必须有明晰的定位、审慎的规划和科学的布局,也一直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自己的国际化进程。
2009年11月,民生银行H股成功上市,成为该年度香港规模最大的IPO;2012年3月,民生银行在境外设立的第一家分行香港分行开业,肩负“探路国际化战略、打造海外重要窗口和平台”使命;2014年5月,民生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正式挂牌成立,在推动自贸区政策惠及全行经营机构的同时,为国际化进程探路;2015年3月,民生银行在港全资子公司民生商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三是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当前,中国已经上升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和外资吸引国,我们的企业也在积极走出去。坦率地说,我行的国际化进程与整个大环境、与我行的资产增速和国际排名还不完全匹配。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国家“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战略这个核心,进一步丰富客户综合金融服务功能,有序开展境外机构建设和境内外业务联动,在境外主要金融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资产组合管理,力争成为核心客户群跨境服务主办银行,实现“十三五”期间民生银行国际化新的发展。
记者:您前面提到了国家的自贸区战略,您是如何看待自贸区这一经济形态的?商业银行又应如何借助自贸区的政策和平台优势促进国际化发展?
洪崎:新加坡、中国香港等自由贸易区一般具有合适的区位、优良的投资环境、立法保障、优惠措施等特点。要理解我们国家自贸区的不同之处,关键词是改革和创新。国家赋予自贸区的第一功能是改革,通过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主动走进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核心地带等试验性举措,为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探索新途径,是我国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其中,金融领域的创新是自贸区所有制度创新体系中的最大亮点。
自贸区是金融创新高地,也是与全球市场接轨的舞台。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它不仅是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试先行的载体,为实现本外币、离在岸一体化服务提供了金融工具,而且创造了一个与境外资金相通、与境内金融体系风险相对隔离的金融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以构建与国际金融同步的规则,对内试点推出金融业的综合经营,加速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对外构建金融要素市场的国际版,推进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经营。
上海自贸区成立不到三年,但已在加快金融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帮助资金“引进来”和企业“走出去”等方面显示出重要的战略价值。去年4月,国务院又先后下发了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个自贸区改革开放的总体方案,各地方案基调基本一致,即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基于各自区位特点、历史沿革和竞争优势,各地方案又有不同侧重点。
目前形成的由南到北四个自贸区的布局,就很好地说明了中国对外开放已步入快车道。
从金融支持国家开放发展的角度讲,自贸区对金融和银行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设立四个自贸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支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是通过自贸区内金融创新试验,成本低的资金“引进来”,更多的企业“走出去”,支持自贸区内金融机构促进跨境贸易及投融资,支持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三是鼓励和引导银行业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生银行设立了上海自贸区分行。成立伊始,总行即按照“准法人、准外资、一级分行”的机构定位,明确将自贸区分行打造成为全行跨境金融的服务平台,成为总行跨境金融商业模式、产品体系和风险管控的重要创新基地。
成立两年来,上海自贸区分行充分利用区内特色和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开展产品创新,搭建服务全行、联接境内外的产品研发平台、业务创新平台和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利用上海自贸分行这个特殊平台,引导更多新业务、更多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落户上海、落户自贸区。应该说,这也是我行创新驱动、转型提升和深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和前沿实践。
当前,民生银行已先后在四个自贸区都设立了分支机构,这既是对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持,更是我们推进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民生银行将持续深化改革,把握时代机遇,用好自贸平台和海外平台,积极稳妥推进国际化进程,做国际市场合格竞争者,更好地支持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