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湛若水、陈献章书法选

2017-11-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白沙书派"的创始人陈献章(白沙)(1428—1500)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讲学创"江门学派",门下弟子甚众,其书法自成一格,开岭南书法之先河,名闻宇内.在书法上他初学苏东坡,后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并参以怀素.其追求书境妙造自然,笔随人意,正心陶情,以达超妙之境.为求"神工",他甚至自制以新会圭峰山长成的硬朗的茅草为材料的"茅龙笔",取得特殊

    "白沙书派"的创始人陈献章(白沙)(1428—1500)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讲学创"江门学派",门下弟子甚众,其书法自成一格,开岭南书法之先河,名闻宇内。

在书法上他初学苏东坡,后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并参以怀素。其追求书境妙造自然,笔随人意,正心陶情,以达超妙之境。为求"神工",他甚至自制以新会圭峰山长成的硬朗的茅草为材料的"茅龙笔",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写出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特点和风格是挺拔沉雄,生峭涩辣,自具独特面目。以疏野苍劲的书风,一扫时流软弱造作的习气。其作品备受推崇,被人视若珍宝,至于"得其片纸宝之若金"的程度。

据说当时京城人士每遇广东来者,必开言索求。陈氏传世之作颇多,如行草书《种蓖麻诗》,"沉雄苍劲,朴茂绝伦"。新会《慈元庙碑》,更是挥洒自如,已到炉火纯青的高境。陈献章的茅龙书法对岭南书坛影响甚巨,五百年间,仿效者不绝。

    大儒湛若水(1466~1560)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字符明、民泽,号甘泉,增城(今广东省增城县)人。孝宗弘治间进士,后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著有《湛甘泉集》。

少师事陈献章,是白沙弟子中成就最著者。其书法亦学乃师陈献章,得其心法。在书法上主张字为心画,应"由画以传心",他的书法作品豪纵不羁,极有气势,如草书《咏芙蓉诗》轴。他与同时期的赵善鸣、邓翘、萧文明等"白沙书派"代表人物一样,不计较于一点一划的得失,所求取的是书法的神韵以及字幅的整体感,给人以质朴和谐的美感。

有关学者对湛若水一手书遗迹进行考证后认为,它为研究庐陵文化以至华夏文明在明代社会发展历史和进程,提供了一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实证资料。

湛若水书法作品选

湛若水作品1:行草诗轴:筑西樵讲舍

  释文:"西樵绝壁迥无依,云锁千峰鸟度微;居士往来谁是伴,翳门关外一僧归。甘泉。" 鉴藏印章:"小容安堂"(白文方印)、"秋波琴馆"(朱文方印)、"简氏斑园藏真"(朱文长方印)。

湛若水这件行草书纸本,纵144、横72厘米。从笔划特点看,也应是用茅龙笔所书,比如笔划间出现的飞白,与毛笔出现的略有不同。湛若水书法虽承继白沙,但能自出新意,这点较为难能可贵。

 陈献章书体以唐欧阳询(557-641)为骨,用笔带方,而参用宋贤苏轼(1037-1101)、米芾(1051-1108)为血肉。又束茅草为笔,自创"茅龙书",以追求支离劲利之视觉效果。湛若水此幅行草豪放潇洒之气度,清楚地呈示对陈献章书法的倾慕,同时着笔提按的韵律,亦明证了米芾的深刻烙印。此幅旧藏于香山李氏秋波琴馆,曾于一九四零年香港"广东文物展览会"展出,并收入《广东文物》图录。

    原诗见于《甘泉先生集》卷二十六,题曰〈阳明赠方吏部归樵四首金山出示次韵〉,乃和王守仁之作,是四首中的第一首。

湛若水作品2:太守书札  释文:

辱知湛若水再拜奉太守大人贤契:令弟翰至,始闻奄弃善养,岂胜惊怛!制于官守,奔慰末由,谨即令弟行馆敬申微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