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兴旺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邓兴旺教授到水生所进行学术交流
3月21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耶鲁大学邓兴旺教授应邀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题为“How higher plant seedling gets out of soil to face the sun: hormone and light”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系水生所2013年创新系列报告第3场。
在光照条件下乙烯如何促进下胚轴的生长?在黑暗条件中乙烯如何抑制下胚轴的生长?光是如何与乙烯相互作用来对下胚轴进行反向调控的?光照下和黑暗下的两种调控通路为何能同时存在?带着这4个问题,邓兴旺教授在报告中阐释了种子发芽适应陆地生长的分子机制。
他指出,种子发芽过程中,乙烯直接激活两种不同的通路:在光照条件下,乙烯通过调控PIF3的转录和表达进而促进下胚轴的生长;在黑暗条件下,乙烯通过调控ERF1的转录和表达进而抑制下胚轴的生长。
乙烯激活两种不同的通路都依赖于EIN3。邓教授进一步指出,黑暗条件下,PIF处于饱和状态,无法通过调控单个蛋白的活性来调控细胞生长,而在光照下,PIF蛋白被光诱导降解导致活性很低,PIF蛋白成为调控因子;相反,在光照下,ERF蛋白活性较高处于饱和状态,无法实现对细胞生长的调控,而在黑暗中,ERF蛋白含量较低,可以通过调控各种相关基因从而抑制下胚轴的生长。
水生所相关学科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认真听取了报告,并就感兴趣的问题与邓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
邓兴旺教授长期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及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95年,因他在调控植物光形态发生的有关基因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杰出成绩,荣获美国总统青年教师奖。2003年,他获得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最高的Kuhmo奖。近年来,邓兴旺教授团队也致力于新型水稻不育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邓兴旺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已在《Cell》、《Science》、《Nature》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文章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