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教授在张志扬教授七十华诞诗话会上的发言

2017-10-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接到通知的时候呢,已经时间很紧了,所以来不及写一首诗,加上我这个人比较笨,在这方面没有那种急智,所以呢,我只好说几句干巴巴的话.  我认识

我接到通知的时候呢,已经时间很紧了,所以来不及写一首诗,加上我这个人比较笨,在这方面没有那种急智,所以呢,我只好说几句干巴巴的话。  我认识志扬兄是在1980年,在武汉大学的德语进修班、提高班里,当时进来一位风度潇洒的青年,当时我们都是青年,他和一般的教师和学生都不一样,我就觉得这个人有点特殊,于是就主动找他聊天,谁知道一聊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直有二十多年吧,将近三十多年了,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

长期以来我对志扬兄是心悦诚服,志扬兄不光是我,而且是跟我们同年龄的那帮人——就是经过下乡知青后考上研究生的,在武大、在华师大、在湖北大学,先是读研然后工作的这一帮人共同公认的大哥。对于志扬兄的学识和人品大家是没有话说的,这都是毫无疑问的。

当时我们在外面开会的时候,我们武汉作为一个群体,首推的就是志扬兄作为我们的代表或者说是发言人,在这方面我觉得是有原因的。根据我的亲身的感受,我第一次被志扬兄所震撼的是他当年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夜行的里程》,讲安徒生的一个故事,我觉得那篇文章写得太好,几乎是没有看到过的,有那么好的文笔,有那么深的感情,那么细腻的体会;后来通过不断的接触,发现志扬兄在哲学方面有一种特殊的眼光,有一种哲学感,有一种哲学的直觉。

我们搞哲学的,搞长了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说你这个人学哲学,不在乎你学了多少知识,而在乎你有没有那种感觉,哲学有一点像诗,有一点像艺术,他需要有那种感觉,志扬兄那种感觉特别好。

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经常你哪篇文章给他看,只要他看一遍,他三言两语就能指出你这篇文章的重点、缺点或长处,一下子就看出来了。他不是根据你的句子分析,而是凭他的直觉,而且非常到位。

很多学生晚辈都喜欢拿文章给他看,就是希望在他那得到点拨。我自己也很有感受。当然我和志扬兄的观点从一开始就有些不同,记得我们当时经常在聚会的时候争得面红耳赤,经常是打口水仗,志扬兄采取的办法经常就是沉默,随便你们去说。

然后呢,偶尔他就冒出几句话让你想半天。所以说志扬兄的这种风格就是和他的年龄和人品是结合在一起的,我和他有将近三十年的交往,我觉得我对他的了解不在乎对具体的观点的分析或是做了什么事情,而在乎一种心灵的相通,(掌声)  再一个我觉得志扬兄的思想他不是一种张扬的。

现在有很多搞哲学的也好,搞文学的也好,搞评论的也好,都很张扬,这个送礼,那个推荐、鼓吹,有一帮学生就形成一个流派,然后这个派的人就互相抬轿子,志扬兄他根本就不搞这些,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个上面。

他不讲门派,我们谁听说有张门弟子?没有,(下面插话:有,我们都是……邓:那是私门弟子,它不是一个宗派。)中国人搞文学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搞宗派,喜欢抱团,我们入了它以后就结成了一个死党,谁要是说我们老大不行,那大家就群起而攻之,我觉得这个非常要不得,志扬兄在这方面呢,我觉得是树立了个榜样,虽然在社会上,在学术界,在文学界,大家都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们从武汉出来的,志扬兄也是从武汉出来的,武汉帮,武汉派,汉派或者是清流,等等这些说法,但是从来没有一种正式的约束,大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潮,这样一种倾向,而这样一种倾向,我认为在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它是一股潜流,它不是在表面上那种咋咋呼呼的那些泡沫,而是潜藏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一股潮流,一种思潮,不管你现在叫得多么响,什么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但是背后的那个灵魂,有一种一脉相承的时代精神或者时代感,总的来说我们这种时代精神是在潜流里面,不是在那种表面的公开的那种场合叫得很响的,而是看不出来的。

我们今天的这个聚会很明显的很多人是素不相识,只是一种神交,只是通过读过志扬兄的一些文章就为他所吸引,为他所打动,然后就不远路程地跑到这里来,来见志扬兄一面,我觉得这种事是很令人感动的,也从里面就窥见这个时代究竟是什么东西在集中着中国人的心,什么东西在背后起作用,暂时看不出来,但是一旦时机合适,它就会形成一种狂风出现,这是我的一种感觉。

  那么最后我想以一个回忆来结束我的谈话,在1986年还是1987年,我们游青城山,在游青城山的时候,志扬兄在上山的时候出了一个上联,叫做:我上山山高我高崇高之外。

当时我想了一下,就对了个下联,这个下联对得不是很工整,后来经过皮道坚的修改比较工整了,我对的是:水下谷谷深水深深邃其中。这个对联对得不工整,后来皮道坚就改成:你下谷谷深你深深邃其中。

这样“我”和“你”就对起来了。我想这就是我和志扬兄和我们一帮朋友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一方面崇高之外,追求道德上的崇高;另一方面追求思想上的深邃。这一点类似康德所讲的,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律。谢谢大家。 (摘自“豆瓣·疯狂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