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称中国父亲正在 失去精神引领的价值
6月21日是父亲节。近日,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做客中新网《人物对话间》,谈父亲在家教中扮演的角色、孝道问题及家风家教问题。在于丹看来,很多人对事情的评价太急功近利,把人的尊严、自由、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能力,这些指标放的太边缘了。
中国父亲们太重视事业成功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事业型父亲出现。在于丹看来,无法评价哪一家的父亲是好父亲,因为人不能归类,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于丹谈到,现代的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妄自尊大,或者妄自菲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评价系统问题。因为孩子从小听到两种声音,一种爸爸妈妈会说宝贝你是所有孩子最棒的,谁也不如你聪明,谁也不如你优秀。一种是你看看人家孩子,你怎么什么都不如别人家孩子,几乎中国小孩成长的过程中最大敌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样拿一个孩子跟所有孩子优点比,谁能扛得住这种评价系统?”
于丹说,父母的责任,是要让孩子知道一个家庭里的自我评价。而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的人格稳定是孩子人格稳定的起点。“往往有这种情况,父亲自己回家,有时候喝醉摔杯子说,谁谁是混蛋,我们上级不长眼睛。父亲的很多宣泄,也给孩子带来一种判断上面的失衡。有时候父亲突然就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我爸是李刚’这种事情,而有时候父亲的突然坍塌会让孩子抬不起头。”
于丹认为,一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父亲,可以让他的孩子知道,我有我的优势,也有我的劣势,但正因为这些与众不同,所以我是不可复制的。我能够承诺责任,因为我的存在,从我的家人到我的朋友,到长大以后社会上遇见我的人,都因为我更相信人性,更信任这个社会还是有一点美好的理由。
“一个孩子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成长,比一个父亲事业上成功与否、孩子会弹多少钢琴曲重要得多。我认为我们中国现在评价太多的事情过分的急功近利了,就是我们把人的尊严、自由、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能力,这些指标放的太边缘了。”
父亲要告诉孩子“有所不为”
谈及今天中国的父亲,她认为,“中国的父亲正在失去精神引领的价值”。
于丹称,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伦理的根就是一个家族的门风,一个族姓会有一些价值默契,这是家里面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是哪一代父亲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
她说:“为什么孩子做错事要去跪祖宗牌位?尽管祖宗人不在,但是他是这个家族的。就像《白鹿原》里面族长的形象,过去他们家里孩子不能做什么,被发现要挨打,甚至被赶出家门,其实那就是中国传统父亲形象。你会觉得一个地方门风是极为重要的。”
说到今天我们失去了什么,于丹坦言,中国的父亲正在失去精神引领的价值。“现在大家族分开都变成核心小家庭,那父亲的形象往往认为我就是挣钱养家的,也就是男主外女主内,我挣完钱养小的供老的,就是尽责任了。”
“我觉得中国的父亲正在失去精神引领的价值,这令人堪忧,就是觉得父亲回家是可以有威严,我骂骂孩子,因为我最累我有这个资格。其实我们看到一个父亲在家里威严是因为我辛苦,但是没有看到其背后是有一种精神价值是要在家里传下来。”她说。
在于丹看来,现在父亲往往鼓励孩子要有所作为。但她认为,父亲更要告诉孩子“要有所不为”。“我们听到有几个父亲说,孩子你要有所不为的?我们经常听到说你要努力走到多么高,但你听到几个父亲说我们思维底线不能打破什么?听到几个父亲说孩子要守住规则?”
于丹说:“家是教人守住常识的地方”。在她眼中,这些常识包括了关于公民的常识,关于学问的常识,关于科学的常识。
她说:“家是告诉人常识的地方,家是培养秩序守住常识的地方。家中的父亲不一定要学富五车,也不一定要金玉满堂。其实父亲就是一个家的规矩底线,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今天比较缺失的:就是在家里面,父亲说我们家的孩子绝不能做什么。”
她说:“我们现在能看到周公一沐三握发,这是写给他自己儿子伯禽的家书,然后别人觉得他的孩子很有出息。周公觉得这是一个大事,就告诉孩子,你要知道你是谁的后人,你要知道我是怎么工作的,你怎么能够不辱没文王、武王的名声,你拿到地位只有更谨慎。这就是我们能找到的最早家书。再往后到曾国藩家书,然后一路下来到今天,其实从傅雷家书还能看到家训的影子。”
但于丹也坦言,今天父亲在家里应该做什么,传承什么精神已经“被弱化了好多”。“今天,还有多少家训、家书,家里有所不为的规矩?你是这家的孩子,我们家有几件事情不能做的?还有哪些道德是我们家孩子必须要遵守的?这些事情你现在去问做父亲的人,他心里也不是特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