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和司马光是兄弟的关系
司马迁和司马光是兄弟的关系
司马迁和司马光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如果硬要说他们两个人有关系,大概就是他们都姓“司马”,五百年前两个人是一家。
司马光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而司马光则是出生在北宋的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也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两个人在时代上面就已经相差了一千多年,就算有血缘关系,经过这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两人之间的基因,也应该没有几处相同了吧。
另外两个人也有一个相关的地方,就是两个人都是史学家,并且都著有一部流传后世的巨著。司马迁遭受宫刑,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史记》对后世的历史、小说、戏剧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著作之一被称为是“二十四史”之首。
而司马光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主编,这本官方修订的史书在中国历史上也有非常高的地位。《资治通鉴》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写起,写到公元前959年停笔,涵盖了十六朝1362的历史。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贤臣、鸿儒等都会对《资治通鉴》点评批注,而且还是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可以说除了《史记》之外,其他著作的赞誉都不能与《资治通鉴》媲美。
这样说来,修史倒像是“司马”家族的传统了,而且有司马迁、司马光两位大家,相信史学家族的称号应该没有人能够和司马家族抢了。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
司马迁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史官,文学家、史学家以及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成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深远。
司马迁塑像
司马迁成年之后被父亲派出去游历山河,天南海北的搜集了大量的旧识古文,这也给后来司马迁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之后司马迁尊父亲的遗愿,当上了太史,在长安为官的司马迁也因此认识到了许多当时的鸿儒大家,诸如董仲舒等人。董仲舒对司马迁的思想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也都在日后体现在了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当中。
后来因为李陵被俘,背反汉军投降匈奴的事件,司马迁仗义直言,认为李陵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因此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后来李陵被诬告是要带兵进攻长安,司马迁也因此被判了死刑。但是司马迁因未完成父亲的遗愿,编写史书,所以选择以宫刑代替死刑苟活了下来。
侥幸活下来之后,司马迁在悲痛中站起来,用了十数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部被称为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完成了自己太史公的使命。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司马迁承受着这样的伤害和屈辱,最后还能有这样的成就,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和决心。这份毅力和决心这也是司马迁为后人所称道的原因之一。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读后感
历史上有那么多人留下了浓墨重彩,后世的人们喜好对这些伟人的分析,后来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分析的最为成功,但这并不是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司马迁画像
就好比听相声,你明知道知道上面是在瞎扯,但你就是喜欢听。与其如此分析,倒不如分析真实的人物性格,最让后人佩服其坚忍的司马迁最值得让人分析。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因为他的特殊经历让他格外伟大。
在人格上司马迁是坚强的代名词,在风格上司马迁是务实代表人。下面结合两点来分析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
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求真务实,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全国各地,收集历史材料,慎重挑选,辨明真伪,方有一丝怀疑的的地方都不会收录其中。就在史记编写到一半时,天降横祸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这对男人来时是莫大的屈辱。忍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他依然坚强的将《史记》编撰完成,前后共花费13年时间,历史记载更是超过3000年之长久。这样的事迹是对司马迁人格与风格最有利的分析。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绝对是历史少有的,若人格上不坚强,谁能13年只为写一本书,谁能在忍受宫刑后继续前行?如果风格上不务实,谁能风餐露宿13年遍访各个历史发生地点?若真是随意写,那岂不会胡扯个3000年?最后的定论,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就是坚强和务实。
司马迁的历史观是怎么样的
司马迁所写的历史继承了先秦史官的“不虚美,不掩恶”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念,这种观点都体现在了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批判和评价上面了。
司马迁图画
司马迁写的历史力求真实,所以“实录”精神是司马迁的历史最大的特点。而且司马迁的历史不是生搬硬照历史上的事情,硬生生的将事件记录下来,而是按照自己个人对于历史史实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来记录的。不论你是皇帝,还是王公贵族,司马迁都不会抹杀任何人的功绩和光彩,与此同时司马迁也会揭露他们腐朽,黑暗的一面。就如项羽,他虽然失败了,没有当过皇帝,司马迁依旧把他收录到“本纪”当中,称他为霸王,英雄。
另外司马迁的历史也是一部爱憎分明的历史,他可以高度评价在统治阶层看起来十分险恶农民起义的领袖,甚至还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放入到“世家”中,与诸侯并称。可见司马迁对于做了于人民有益的事情的陈涉的态度是高度赞扬的。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史记》除了是一本史书,还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的文学作品,可见司马迁对于历史的要求还有“好看”。这个“好看”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对于读者观看体验的一种总结,司马迁的历史加入了许多鲜活的描写和自己的评价,使得历史更加的好看了。
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104年,这个时候司马迁就开始写《太史公书》了,《太史公书》后来被称为《史记》。
司马迁铜像
司马迁早年间就在全国各地游历,收集各地的风土人情,从当地百姓口中去了解古事旧闻,之后又受学于孔安国和董仲舒。司马迁具备写作的能力,又有写作的素材,因此早早就开始写作了。
但是谁的人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司马迁的也是。公元前98年的时候,意外出现了。当时李陵自请五千兵马出击匈奴,战败被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生气。汉武帝问司马迁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司马迁说李陵孝敬父母,又忠君爱国,投降是无奈之举。于是汉武帝就把司马迁给打入天牢。之后李陵投降匈奴的时候被公孙敖“坐实”了,司马迁也受到了牵连,被处以宫刑。
受此大辱的司马迁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奋发图强,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史记》的创作中去。以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等书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自己去当地调查取得的一些资料为材料,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认真的摘选,去掉了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言,对无法证实的事情保留态度,或者附上多种说法。前后总共经历了一十四年,司马迁呕心沥血最终完成了这部史学著作《史记》,也留给了后世留下了一份无价的文化瑰宝。
史学家司马迁性格如何
历史上的人有的能千古留名,被万世称颂,有的人遗臭万年,为后世所不耻。然而司马迁就是那个万古流芳的人。我们也能从司马迁的性格中看出,这个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什么能够为后世所称颂。
司马迁雕像
司马迁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太史令书写历史的笔,并且将这个任务视为自己一生的重任。司马迁的父亲弥留之际,将自己的遗愿和家族的使命说与司马迁,司马迁含泪答应,并且在几十年后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完成这个使命,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性格中的那种为父尽孝的孝心,百善孝为先,太史公也是个孝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过自己对李陵的惋惜,当然在当时,司马迁也是勇敢的站出来为李陵说话。李陵案发生之时,满朝文武都对李陵群起而攻之,只有司马迁能够冷静分析情况。虽然当时的情况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司马迁性格中这种冷静沉着、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当然司马迁性格中最宝贵还是司马迁对生死的态度,对理想的最重,和对责任的看中。司马迁大可以选择一死了之,但是他没有,他做了一个超越生死和人格的选择。在屈辱和痛苦中滋长出的花朵总是格外的鲜艳,《史记》就是这样的一朵鲜花,一个用苦难和屈辱浇灌出来的奇迹。司马迁性格中对苦难的不低头,对生死的超脱都是人性中宝贵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