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道新的《道新拳论》 韩起:重读《道新拳论》—— 假如训练不接近实战
“谈训练方法”,是《道新拳论》中的一篇小文章,因其与弥漫武林的陈腐练法大相径庭,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有人额手称庆赞其有拨云见日之功,有人困惑不已两眼迷惘,还有人心惊肉颤如小偷遇见警察赶紧躲着走。
这篇“谈训练方法”,语气和文字都比较平实,不象那篇著名的“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内心的激越和悲怆仿佛随着行文爆炸出纸面,充满了强烈的战斗欲与批判精神。“谈训练方法”时的赵道新,人是平和、沉静的,好象冬日里家里来了位求教者,爷俩围着火炉,求教者讲出困绕已久的疑问, 赵先生见此子不是那等冥顽不化之人,其探索的触须与“真境”只隔了层窗户纸,遂情绪舒展,话语随之娓娓。
在赵道新看来,这篇小文只是说出了几句实话——拳术本来的练法。他恐怕不曾料想,一篇围炉夜话式的叙谈,日后竟变成一枚擦着水面飞行的鱼雷,引武林一片惊呼骇叫。我并没有夸张,从客观效应看,某些人的眼睛只要遭遇此文,便会有根刺在他的心底扎根,这根刺拔不出来,想忘也忘不掉。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除非你不去碰触它,否则不管隔了多久,你一旦动它,当初的痛感便会弥漫全身。
此刻,我又要触动“这根刺”了,我摘引几段与大家一起重读——至于害怕《道新拳论》的先生,抱歉,您不愿看,就闭上眼睛吧:
——训练应该接近实战,而不是把实战去模仿训练,在训练中我们注重传统,更注重创新。
——某些习武者------从来不能容忍别人提出的异议,并固执地认为无论在任何方面外国的拳术不如中国,旁门的拳术不及本门。
——掌握一门技艺并不是越多、越复杂就越好。要知道高奥的技艺就存在于那些司空见惯的招法中,训练就是使平凡的招式产生不平凡的效果。
——纯粹的基础训练一般做为训练的开始,它包括如长跑、站桩的耐力训练;伸筋、跳绳等柔韧训练。还要掌握一些最基本、最简便的攻防动作。
——在执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就要以爆发力训练与实战训练为主。
——把实战视为艰苦和危险,并作为最后才能进行的高级训练是不对的------应把实战作为家常便饭。
——击物训练是爆发力与进攻技术的结合训练,包括击打能主要提高速度的梨球、主要提高力量的重沙袋和主要提高协调性的吊球,还包括击打能提高灵敏反应的那些无常规晃动的手靶。
——各个拳派中那些有价值的练法,以及其它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一种打法是否能成为进攻的武器,不是看这一打法是否正统,而是看这种打法在实际使用时是否舒适、有效。招法应因人而异,不必统一拘泥。
假 如 训 练 不 接 近 实 战
这篇“谈训练方法”并不具有什么拳学“深度”,譬如,像“训练应该接近实战,而不是把实战去模仿训练”这句,说的简直是“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之类的大实话。
“训练应该接近实战”,属于最基本的训练原则,它是从武术(中、外武技)到足球、拳击都必须遵循的训练原则,这一原则不可颠覆,假如可以颠覆而改成“实战应该接近训练------”的话,将会出现如下的荒诞情形:一个练武术的人与抢劫犯搏斗,当歹徒的打击使此人不适应时,他会怒责歹徒打得不对,把实战打走味了——歹徒没有照他训练样子打。
也就是说,只有当歹徒的打击与他平时训练的样子完全重合,即“实战接近训练”了,他才能顺利地把这场生死搏杀进行下去。这显然荒诞无比。
问题是,人们在讲道理上,很少有人会主张荒诞的“实战应该接近训练”,可一旦涉及到每天的训练,很多人走的却是与“训练应该接近实战”相反的路子,西里糊涂就把训练与实战分开了、不接近了。
譬如“流行的”八极拳,其训练便从内容到程序不与实战接近——我在“八极拳”前加一“流行的”定语,是因为大家常见的大路货的练法,并非传统的八极拳技击训练法。流行的八极拳,在走上“非技击”的不归路的同时也颠覆了传统。
流行的八极拳大家都很熟悉,它的训练呈现如下的特征:A、“训练内容”重套路、单操和磕树、撞树、讲手拆招之类;B、在“训练程序”上,走的是由基础套路(小架)→技法套路(单打)→对练套路(对打)→动作更复杂的拳械套路,中间穿插拆招讲手,即把套路中的动作拿出来用之技击讲解。
大路货的流行练法是否能提高练习者的技击能力?你随便找一个八极拳爱好者试一试就一清二楚——他们往往连最基本的出拳、启步都不摸门(出拳、启步要依法专门练习),结合步法、身法的连续击打更谈不上(他们没练过),再看他们身上的功夫,要爆发没爆发、要弹性没弹性、灵动闪化全无踪影,尤其是,他们从没做过从初级到中级逐级深化的技击实战训练(在流行的八极拳里见不到这套训练方法)。
“训练与实战不接近”的大路货练法,也普遍流行于大成、形意、八卦、少林诸拳种——事实是否像我说的这么“流布广泛”,你只要看一看武林里绝大多数的武术爱好者,“练了跟没练一样”已成普遍现象,就该有所感悟——正确的练法不会造成或许只有千分之一的成功率,而高达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失败率,必然表明“流行于诸拳种的流行练法”是错误的(常有人指责爱好者练得少,但每天练一个多小时,也该获到‘小’的格斗能力啊,怎么会能力为‘零’呢?)。
某种练法的对或错,与执行这一练法的人数没有关系,“人数与方法正确”之间不是正比例关系。
要检验某种练法是否正确,在缺乏科学介入的前提下,惟一的办法就是格斗。你练了能打,你的练法就是对的;练了不能打,你的练法就是错的——不管你练的是什么拳。除此,没有别的衡量标准。
“糖是甜的、盐是咸的”—— 告“味觉错乱”的武林
我前面说,赵道新的“谈训练方法”,讲的是“糖是甜的、盐是咸的”这类常识,或许有人提出异议:除了味觉发生错乱的人,难道会有人认为“糖不是甜的、盐不是咸的”吗?
问题就在这里,假如武林不存在“味觉错乱”的话,当有人一本正经、很当回事地告诉大家“糖是甜的、盐是咸的”,大家肯定会哄堂大笑,笑这人实在得有点傻,而不会觉得他的话尖锐扎人,更遑论是根扎进肉里拔不出来的刺儿?反过来看,一篇“糖是甜的------”的实话文章引发了鱼雷冲向目标一般的惊悚,这件事本身,即证实了这篇文章的价值,表明此文携带着非比寻常的冲击力。傻人痴话引不起轰动。
在人的认识领域,由“常识”造成轰动的现象并不鲜见,譬如许多年前,经济学家何清涟教授写了部热销一时的《现代化的陷阱》,此书讲了什么呢?照何教授自己的解释:其实他“做的只是一件事情,以理性与良知向世人揭示了‘太阳是从东边出来的’这类常识。”
“糖是甜的、盐是咸的”,揭示的是与“太阳从东边出来”同样的常识。
说来,只有当“太阳从西边出来”的荒谬迷惑了人的眼睛,人对“太阳从西边出来”已习以为常、毫不见其荒诞的时候,“太阳从东边出来”这等实话,才会令人惊恐不安或无比振奋。
一篇说出“糖是甜的-----”的小文,令武林或惊恐或回避或振奋,这本身即是武林悲剧。所幸,惊恐、回避、振奋这些反应又表明,武林还没有彻底麻木,因为彻底麻木的人是没有感觉的。
“马步撑捶”和“五行拳”—— 训练不接近实战
“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武术是什么样呢?我再举八极拳的例子,譬如那著名的技击单式“撑捶”——拳打直线,类似形意“崩拳”,本是很简单的东西,却莫名其妙地打成“马步撑捶”。如果抓典型的话,该“马步撑捶”可视为八极拳“训练不接近实战”的“首犯”。
该“马步撑捶”是一步拳,即打一拳一停步,但实战格斗没有打一拳就结束的,即使有人一击得手,也属偶然现象,比例极低(千分之一次的成功不能当做范本列入拳术训练让所有的人依样画葫芦)。
“马步撑捶”先就错在“步型”上,马步无法使两脚做快速位移,因为快速不停的步法连接,其内在原理是靠快速地转换两条腿的承重来进行位移——即“调重心”,运动力学告诉我们,“位移腿”承载的重力越小,移动越快,就是说,在“五五步、四六步、三七步、二八步、一九步”五种步型中,“一九步”里只承载“一分重力”的那条腿,位移速度最快,而承载“五分重力”的腿,移动最慢,“马步撑捶”呢?偏偏选择了移动最慢的的“五五”步型(八极拳另有一著名的步型‘四六步’,不用说,源自对马步之弊的纠正)。
形意拳也犯“训练不接近实战”的毛病,形意“五行拳”同样是打一拳顿一步。此外,对比“马步撑捶”我们会发现:五行拳弃绝马步比“马步撑捶”先进,但在形态与实战一致的同时,劲力却失之爆发不够。形意拳出身的赵道新,对形意拳的劲力尤其不满,他在《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中给我们留下了他的那句名言:“形意是‘打人’的招、‘推人’的劲”。用“一步一拳的推人劲”来格斗,成功率能有万分之几,形意门徒心里应该最清楚。
不过,一个更耐人寻味的问题是,既然无数的事实已证明:“不接近实战的训练”会在实战中一溃千里,为什么众多的失败者仍沉迷于错误而不知醒悟呢?显然,荒诞如“太阳从西边出来”的练法能够大行其道,必有其潜在的原因。
“练功夫”一说是“太阳从西边出来”
潜在的原因之一是,譬如练八极拳的人,他们认为“马步撑捶”是用来练功夫的(‘练功夫’一说主要指‘小架’,‘马步撑捶’是‘小架’中的一个动作,另外也见于‘金刚八式’)。“练功夫”的意思是说,“马步撑捶”(小架)是个巨大的人体功能宝库,等你从马步撑捶里挖掘出功能宝藏,即练出了功夫,你的马步撑捶就能打人了。
在形意拳界,宣扬“五行拳”蕴藏功能宝藏的说法更甚,譬如几年前,有一位名李仲轩的老者,竟然妄称:“形意拳一个五行功架,什么都练到了,桩法、内功从里出,打法、演法从里出。唐维禄、傅昌荣、孙禄堂练形意拳甚至练出轻功来了。”
如众所知,说五行拳什么都能练出来的李先生,他本人什么都没练出来。再有,一百多年来,天下操习五行拳的人万万千,由五行拳练出所谓功能的人,是否有过一个——李存义(及八极拳的李书文)有功夫,但传说带有神话文学的特征,把他们的功夫缩减三分之二恐怕尚有水分,最关键的,传说不具有证据资格。
即便李存义、尚云祥身上可信的功夫部分,你以为是由五行拳练出来的吗?这简直如同说李书文、吴秀峰是由“小架”走出来的技击大师,真笑话。
拳术大师是不练流行的那一套的,赵道新就说:“你若能偷窥到那些发劲放人脆快的太极大师关在院内都秘练些什么就会明白的。”太极大师人前嘴上一套背后一套,难道形意、八极大师就是圣人啦?赵道新长期混在大师堆里,他对大师的了解绝不是李仲轩所能比的,李仲轩跟尚云祥满打满算才两年,人家会教你个“小孩”多少东西?说多了你消化的了吗?没消化的东西过了七十年没忘,是记忆力邪门还是想象力长了翅膀?所以我看,李先生嘴里的“尚云祥说-----薛颠说------”是李先生“自己的练功体会说”。
“练功夫”该练什么?借用《道新拳论》的话讲:“在拳术练习中,提高身体素质被称作‘练功夫’、‘增长功力’------在现代体育运动理论中,把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分为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
”八极“小架”和形意“五行拳”,能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这些功夫吗?倘若有人说:“小架”和“五行拳”不是练身体素质,是练内功、练整劲。但不管你练素质还是练内练整,最后不都要投入实战吗?实战不跟你讲理,在实战中,谁的拳脚、躯体力量大,谁的步法身法拳脚快,谁在格斗中有灵敏的神经、肢体反应等等,谁就打人,而欠缺这些功夫的人,他就挨打。
无数的人早已证明,小架和五行拳,练不出打人的功夫。
痴迷内功和整劲的人,往往格斗中的失败都唤不醒他,他会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功夫没练到家,而不去想是练法错了。这种人在昏噩中遥望着远在云端的“功夫画饼”,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地消磨着自己的光阴,直至中年。当此时,有的人恍悟自己上了大当,痛悔不已;另有昏聩者——哪怕他已放弃不练了,仍无限神往地对后辈描绘“功夫画饼”的美妙。
当一个人把梦境当成真(‘太阳从西边出来’),赵道新那“太阳从东边出来”的钟声,能不令他惊悚大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