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法家梁同书 恬淡一生的书法家梁同书

2017-06-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乾隆37年(1772年)11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认同,便昭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朝廷集

乾隆37年(1772年)11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认同,便昭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朝廷集中名士纪昀、戴震、翁方纲等360人,整理出版《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

亦有恬淡之士,未参与其事。例如:东阁大学士梁诗正之兄启心,字守存,入翰林后,即乞归养。梁同书为梁诗正长子,自幼过继给伯父启心,自知不适于官场,藉伯父过世闲居家中,使其弟敦书仕于朝。

梁同书,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人。乾隆12年中举人,17年在殿试时特赐进士,官翰林院侍讲。梁同书性不近妇人,不宴客,亦不赴人之宴。唯袁枚回杭州,则具华馔,一主一宾,相对而已。故袁枚《寄怀》云:“一饭矜严常选客,半生孤冷不宜花。

”梁同书回以《反游仙》多首,今录其中两首:“曾侍朝正三殿来,遥瞻旌节下蓬莱。如何一片飞鸿影,也被人间网得回?”“扰扰蜉蝣奈若何?寸田尺宅竟蹉跎。自从偷吃嵇康髓,只觉胸中块垒多。”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乾隆4年进士,入翰林院;7年外发江南,历任溧水、沭阳等地知县;乾隆14年辞官,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主持乾隆诗坛,为性灵派领袖。袁枚不善于书,请人委托汪节庵制墨,其分贻女弟子者,正面是“闺秀吟诗之墨”,背面是“随园手制”。广交游,内自王侯,外自封圻,尚风雅者,无不造墨赠遗。

乾嘉之际,梁同书与刘墉、王文治并称三大书画家。钱泳《履园丛话》称梁同书:“家居六十年,博学多文,而尤工于书。日得数十纸,求者接踵。”“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盖先生以书法见道者也。”“侍讲早年亦宗赵、董,惟自壮至老,笔笔自运,不屑依傍古人,故所书全无帖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生而已。”为人不慕名利,以书艺维生。

袁枚《随园诗话》记载:“梁山舟侍讲以书名重海内。余过其家,见笺绢塞满西屋,余笑曰:‘君须有彭祖八百年之寿,才还清此债。’梁为一笑,赋诗自忏云:‘誓墓归来王右军,暮年都付代书人。小生那敢希前哲,只合从人役辛苦。

’‘可笑涂鸦逾四纪,半生白日此中颓。书家纵有凌烟阁,耻把千秋托麝煤。’‘我自无心结蛇引,错传韦陟五云知。世间到底无真赏,认煞题名一字书。’‘从来得失寸心知,无佛称尊或有之。未必西家胜东宅,却教屈了效颦施。’‘手未支离眼未昏,业缘欲断竞何因?从今誓囓工倕指,懒作供官设客人。’语似谦而实傲。”梁同书自负之心,于此可见。

善书者慎选笔墨,或者订制。乾隆36年《歙县志·食货志》记载:墨分为三种:文人自怡、好事精监、市斋名世。“文人自怡”即文人自制墨,除文人墨客外,包括书画大家、社会名流、达官权贵等,根据自己的爱好、情趣,在墨店或请墨家按照自己的意愿、情趣自制、订制的专用墨。

梁同书自制墨存世两种。其中一种:长方形,上端委角,面篆书“万杵膏”,阴识填蓝;背楷书“钱塘梁山舟制”,阴识填绿;侧款“汪节庵选”,楷书阴识,喻其书法,千锤百炼。整体朴素无华,如其人品。

汪节庵,生卒年代不详。名宣礼,字蓉坞。徽州岩寺镇信行村人。歙派着名制墨家。墨肆名“函璞斋”,清乾隆中期崭露头角。乾隆末,其墨店“函璞斋”与曹素功、汪近圣两家并驾其驱。曹素功墨店迁苏州后,汪节庵取而代之,成为古徽州制墨业的翘楚。制墨配方极有法度,宜书宜画,颇受书画家的欢迎。周绍良《蓄墨小言》:据其所藏墨单推断:“万杵膏”制作于嘉庆7年(1802年),袁枚过世后五年,梁同书时年八十。

王葑亭有句云:“宦情似墨磨常短,诗境如棋着不高。”足为梁同书恬淡一生的注脚。在乾隆盛世,尤属难得,值得吾人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