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锁麟囊全剧 【戏曲欣赏】京剧经典:402《锁麟囊》{十版}上
《锁麟囊》是程砚秋大师代表作之一,1940年编演,剧本由翁偶虹编写,1940年4月29日在上海黄金大戏院首演,回北京后于10月7日在长安大戏院公演。在唱腔设计和演唱技法上有极为丰富的创造,不仅使程派艺术登上新的高峰,而且对旦角行当乃至京剧整体唱腔音乐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锁麟囊》这出戏的唱,比一般的戏多得多。程老师在唱腔上下了许多功夫,许多腔调来自梆子、大鼓、越剧等曲调,还有的参借于西洋歌曲。
这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融化到京剧唱腔中来。记得程老师常这样说:“把人家的腔吸收了以后,经过消化和艺术加工,作出适合我们京剧的新腔,让人觉得好听,但是千万不能让人听出来这腔是梆子、大鼓和其他腔调。”《锁麟囊》的唱腔在京剧唱腔里,有了不少的改革和丰富发展,这都是程先生的创造。
正因为这出戏唱腔新颖复杂,所以学唱这出戏也比较吃力。很多人乍学的时候,就感觉“气不够”,有时候遇到一些曲折低回的腔,很难一口气唱下来,憋得很难受。而程大师几句话就解决了,他说:“许多人都说唱程腔会憋死,我唱了几十年也没有憋死,也没有听说过有一个为了唱程腔而憋死的。
为什么憋不死?主要是适当地、巧妙地运用气口。许多很长的腔,别说你们一口气唱不下来,连我也一口气唱不下来。唱这类腔的时候,准备工作要作得好,先换足了气,再托住气,千万不能塌下气,这样就有充分的准备。
在唱的时候也有许多气口。这些气口要换得巧妙自然,使人听不出有气口,这叫偷气。把偷气以前的末一音唱重些,偷一口气再用细小的音接上去。这样听众根本听不出你在换气,反感觉是一气呵成的,腔圆滑好听,巧妙无穷,但是腔要有轻有重,字,一定要每一个都喷口重,收放清楚。
唱我的腔,最忌象发疟疾一样忽轻忽重。字一定要正,腔一定要圆。字正可以使人听得清楚,腔圆才能悦耳。
所以轻只是腔,而字必须重。每一个字音要分“头、腹、尾”三部,例如象“春秋亭”的“春”字,要分做“区、依、蕴”三部。不能立刻就念做“春”,要有放有收。等到一个字完全收了以后,再吐第二个字。不论多快多慢的尺寸,一定要收放清楚。
遇到音的工尺是高的,容易听清楚,有些可以不太使狠劲,如果逢到低的工尺就必须使狠劲,越低的腔越要使劲。例如象“寻球”时唱的“我只得放大胆四下找寻”的“寻”字,就是音很低要重唱,否则会使人听不见,而且不好听。
唱腔时的任何一个音调,不是直上直下象钢铁一样,要带一种波浪形的水音。这种水音很难掌握,不能太大,大了就有棱有角不圆,太小了使人听上去就觉得声音发抖,也不好听。一句唱完了或是几个字唱完了,将有过门的末一字音,一定要挑起来。
例如:“一霎时把前情~~~~~~~~”,“一霎时”唱到末一音时要往上挑一点,也不能过火,也不能不够。唱腔时一定要注意“抑扬顿挫”。有时象高山流水,有时象珠落玉盘。
掌握好这一切的是思想感情,例如唱四平调“怕流水~~~~~~~”要体会高门大户娇养的小姐得不到心爱东西的娇嗔。“春秋亭”要带有好奇心的情感。结婚六年以后,出场要有慈母溺爱孩子的感情。“发大水”时要体会一个小姐落了难初次凄凉孤单的心情。
二黄慢板“一霎时”悲哀和悔恨都涌上心头。最后的团圆,见到母亲、丈夫、儿子时的心情也各有不同,唱出来的调子当然也不一样。总之,每一场有它一场不同的戏,每一句有它不同的情绪和含义,要洞悉当时剧中人的思想和情感,才能使唱出来的腔动人,否则空乏五味。
如果说,剧中“春秋亭避雨赠囊”的(西皮二六)和(流水)、“珠楼寻球认囊”(二黄慢板)和(快三眼)按一般戏剧规律都是在情节发展关键之处非唱不可的,那么到了“回忆往事”、“换珠衫”,已经进人了要“起堂”的当口。
可是程先生却敢于在这种地方安上(西皮原板)(流水)和(西皮二六)(哭头)两个大段唱段,而且让观众继续坐下来,听下去,无法抑制地再热烈鼓掌,实在是令人叹服的大手笔!
这里着重谈谈(西皮原板)转(流水)唱段。这个大段的唱腔分为五个小唱段,第一个小段是赵守贞问薛湘灵,出嫁那天天气如何,湘灵唱(原板)四句。 程先生设计唱腔,十分讲究“以腔就字”。他认为必须根据词意、根据字的四声阴阳来行腔。
程先生说:“腔是字的引长,是字的续音,腔之长短、疾徐、高低、顿挫、抑扬准于'情’而生于'字’。”以此为指导,他的唱腔对于字的四声阴阳总是处理得很科学。如第一句“当日里好风光忽觉转变”的“忽觉”二字。
“忽”是阴平,他高唱、平唱(头一个音符为“7”音),“觉”是阳平,根据调值就低起(头一个音符为“6”音)。在字韵方面,程先生按照京剧的传统,遵循“湖广音、中州韵”的规范,而且相当严格。湖广音的四声调值他把握得也很准确。
前两句的拖腔,是程派(西皮原板)较普通的旋律,和一般(原板)“大路”腔区别也不大。但经程先生演唱,流派特色也很鲜明。这是因为他有独特的唱法,他的行腔特点是感情十分内敛,细小的地方抑扬顿挫变化很多,起伏跌宕的幅度比较大。这显然不同于梅派明亮、平静的风格。程派在节奏处理上也有自己的特点,程派(原板)在尺寸上,一般来说比别的流派要慢一些。
他的新腔并非句句生变,如第三句“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程先生就按(原板)的一般规律处理。但只有这一句平稳无奇的唱腔,才为第四句的垛句唱腔做出了最好的铺垫。第四句是一个长垛句:“耳听得风声断、雨声喧、雷声乱、乐声阑珊、人声呐喊、都道说是大雨倾天”。
运用(西皮原板)的板式,处理这样的长垛句,在京剧旦角老唱腔里是没有先例的,这是程先生一个突出的新创造,也是这段(原板)的主要特色。据翁偶虹先生说,本来他写的唱词都是规格的十字句,加垛句是程先生的要求。
程先生明确提出,破格多写些长短句,是为了“憋出新腔来”。程先生参考了(二黄原板)中加长垛句唱腔的技法,试图移用到“西皮”声腔里来。但“西皮”腔的旋律一般不像“二黄”那样婉转,要用“西皮”腔的特点谱写好这样的长垛句,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程先生凭着经验和才力,谱成了非常妥帖、和谐的新旋律,诚如创造了一个新的“西皮”板式。
前三个小段,都是这种加“垛句”的新型(西皮原板)。三次运用这一新样式,使整段唱腔的特色得到了强化。三段的旋律安排却都不一样。如第三个小段,垛句中绘声绘色描述了赵守贞在出嫁途中悲泣的情景,寄予了薛湘灵对她的极大同情。唱腔起伏跌宕更大,刻画“巴峡哀猿”、“似杜鹃啼别院”的情状,很有分量,十分出色地体现了人物的善良和同情心。
第五个小段设计为(流水)板,其中也有一个长垛句,在整个唱段的全部构思中,与前面三次垛句的处理,风格是统一的。程先生在处理(流水)中的垛句时,放慢了尺寸,旋律相当舒展,前后的句子则甚为紧凑;而上述(原板)加垛句正相反,是垛句紧凑,前后的句子舒展。所以(流水)加垛句的处理,与(原板)正相映成趣。于是,更显出整体布局的协调、完美。
程砚秋自己演唱的《锁麟囊》(西皮原板)转(流水)唱段录音,现在只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4年录制的一个实况。由于当时这出戏的内容正受“左”的种种指责。程先生被迫无奈作了很多不必要的改动,这段唱腔虽得以完整保存,最后却多加出了两句(摇板)。现在程派传人们演出时,当然都不再加这两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