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的原因是什么

2018-02-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陶渊明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可分为前期与后期之分.陶渊明前期有着积极入世,大展抱负的的人生态度:到了后期,人生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他鄙弃官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可分为前期与后期之分。陶渊明前期有着积极入世,大展抱负的的人生态度;到了后期,人生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他鄙弃官场,淡泊名利,追求安逸知足的生活。

陶渊明

陶渊明自小勤奋好学、博学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深受儒家孔子济人救世思想的影响,有志之年心中就抱有远大的志向,渴望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热情。在二十岁时,陶渊明就开始了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宦官生涯。

然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并没有实现陶渊明的理想,反而令他憎恨。官场的黑暗、朝臣的奸污和政治的昏庸,让陶渊明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最终,在督邮刘云检查公务时,他保持着自身高尚的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选择辞官归隐田居。这个时候,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已经发生了大转变。

陶渊明看透了仕途生涯注定是一条失败的道路,与自己的人格背道而驰。于是,他选择了隐居的生活。回到家乡耕耘着几亩田地,农作之余饮一杯薄酒,赏一片菊花海,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平静,享受岁月的美好,如此生活妙不可言。

陶渊明后期追求隐居生活的人生态度有积极和消极的意义。从积极的方面来讲:面对官场黑暗社会腐败,尽管陶渊明没有力量去改变它,但也没有被它改变,在这浑浊的尘世中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朴质纯洁,此高洁傲岸的品质是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反之,陶渊明隐居田园生活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陶渊明的追求

陶渊明的追求是实现理想抱负,追求和谐社会及追求自我。陶渊明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有不同的追求,这一个个追求是彼此递进、彼此联系的,它们是陶渊明的思想进阶、成熟表现及对生活的要求。

陶渊明的追求图片

早期,陶渊明为了实现自己济世救民的宏伟之志,沉入宦官生活十余载。在实现政治抱负的道路上,陶渊明担任了不少的官职,期望能做出一番成就。无奈官场昏暗、风气不正,与陶渊明的志向和人格相悖。辗转沉浮,多次又辞又归,使陶渊明身心疲惫,失望之极。他所理想的社会与现实的社会差距甚远,自己坚持了十多年也无能为力改变。认清现实后,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宦官生涯,顺其自然的追求自我回归田园生活。

回归田园生活的陶渊明,过着种种地、喝喝酒、赏赏花的安贫乐道小日子。虽然隐居的田园生活清静自然,无人纷扰,但他心有不甘,仍在日复一日的幻想和谐的社会。心中的念想难以平复,只能寄情于笔,最后创作出了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林》。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理想王国,寄托着他对美好和谐社会的想象和追求。可惜这个“乌托邦”式的和谐社会终是个幻想,并不能实现。

陶渊明对于自己的追求,有过挣扎、有过无奈。身处在纷扰的尘世中,陶渊明懂得放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取舍之中选择坚持和追求自我。

陶渊明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历来被大众广泛咏读。《桃花源记》描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的世界,这个世界也就是陶渊明的理想国。陶渊明把自己的理想虚构出来著以文章,以此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及对美好世界的憧憬。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这”。此散文的大意是,晋太年间,武陵有个打鱼的人,误打误撞进入了桃花林深处。他看到里面的房屋整齐有序、树木枝繁叶茂,鸡鸣狗吠彼此起伏,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良田,青年男女辛勤耕种,老人少儿怡然自乐,穿着服饰与外面的人并无差别。

桃花源里的人看到他非常惊讶,都围上来询问他。渔人把外面的事情都告诉了他们,他们还邀请渔人去家里做客。渔人得知这些人是因躲避战乱才来到此处,从此与世隔绝,不问世事。渔人在桃花源里住了几天便告辞回家,桃花源里的人告诫他不得将此事说给外面的人听。渔人返回时,在路上都做上了记号。回到县城之后,就将此事告知太守,太守随后派人前往寻找桃花源。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了。南阳有个人听说了这个消息,也高兴前往,结果还是一样没有找到。之后,再也没有人去寻找过统桃花源。

陶渊明通过描写桃花源的安宁、自由的生活,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没有阶级斗争、没有战争侵扰,人们和平相处、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的社会图景。这图景实则是个不能实现的空想社会。

陶渊明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诗一共有五首,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形象的描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及感悟,抒发了诗人远离仕途重返家园的愉悦心情和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

陶渊明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生活、理想的逐步呈现。

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复得返自然”:首先表明辞官归隐的庆幸和喜悦之情,抒发诗人解脱了官场的压抑,重获新生的惬意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第二首“野外罕人事……零落同草莽”:描写诗人进入归隐生活后的日常生活和心境。相较于黑暗的官场,更喜欢现在朴质、没有心机的生活。

第三首“种豆南山下……但使愿无违”:描写诗人亲身耕种劳作的情景。短短的八句词,表达了诗人反传统观念、破陈旧思想的精神。

第四首“久去山泽游……终当归空无”:描写诗人外出漫游,偶遇之事。由此事引发了诗人的思绪,对尘世的感悟。这首诗与前三首诗相呼应,总结了陶渊明当下的心境。

第五首“怅恨独策还……已复至天旭”:描写诗人劳作归来的心情变化,由怅恨到欢欣,隐喻陶渊明从宦官生涯到隐居生活的历程。

从这组诗中,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陶渊明对自由田园生活的炽爱、对劳动者自食其力的尊敬。相比之下,隐含着对宦官生涯腐败浑浊的厌恶之情,体现了陶渊明宁愿忍受田园的辛劳也不愿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及保持洁身自好的毅力。《归园田居》集体展现了陶渊明追求悠闲自在、崇尚清贫、安逸知足的美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