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霞大豆 吉林榆树李明霞 小蘑菇做出大文章
要想成功,必须有特色。这特色可以是珍稀的品种、独特的技术、惊人的创意……也或者是在创业的路上比别人多一份坚持和踏实。
致富故事
走进李明霞的食用菌培育基地,满眼是各种各样的蘑菇。有我们都熟悉的金针蘑、滑子蘑等,更多的我们都叫不上名来,但李明霞说起它们却是如数家珍。
从事食用菌生产己20年的她,己由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发展成为拥有占地2万多平方米食用菌培育基地的高级园艺师,还成立了明霞菌业技术推广中心及产业协会,辐射500多农户,产品销往长春、哈尔滨、大连及日本、韩国等地,供不应求。
李明霞是榆树市秀水镇大于村的一名普通农家妇女。回首20年的创业路,她也是感触颇多。1980年,明霞高中毕业,她在当时的农村姑娘中,也算是有文化的人了。随后,她嫁给了一名拿国家工资的职工,这样的婚姻,让很多村里人都羡慕不己。
但明霞和她们想的不一样,她不想靠丈夫,她要靠自己!因此,她几次与丈夫商量想出去干点事情,但都遭到丈夫反对。执着的李明霞私自买了烤箱,做起了烤食品的小生意,并在自家庭院种起了葡萄。
生意虽然都不大,但收益还不错。初尝甜头的李明霞不想只限于此,她不停地考察市场,收集信息。1985年,她从收音机里听到省内一些地方发展食用菌的消息,她马上来了兴趣。通过分析,她认为这个项目市场需求很大,且成本低、效益好,自己也想干。
但由于孩子小,她劝丈夫先去学,并取回了资料及菌种。她还买了很多技术书,自己在家搞起了实验,培育了100多平方米的银耳。当她第一次带着鲜嫩的银耳走进市场时,心里充满了希望。没想到,本是市场上少有的新奇货物,当地却无人问津,有人甚至怀疑银耳有毒,根本不了解它的食用方法及营养价值。
此后,她又培育了木耳、香菇等,但都市场销路不畅。初次尝试失败了。但她没有心灰意冷。为掌握更多的知识,她经常骑着自行车,带上几个馒头,长途跋涉去外地学习求教。
她还带着3岁的孩子去了省农科院,找到这方面的教授,一学就是半个月。本来就不被人们接受,她却再次把菌种带回家,村里炸开了锅,闲言碎语、冷嘲热讽扑面而来,但李明霞没有退缩。
没有钱,她自己出去花高息借到了2000元钱,用这笔钱她建起了70平方米的简易大棚,重新开始了食用菌培育。产品开始上市时,商贩不感兴趣,她便自己叫卖。一段时间下来,有了回头客,逐渐地,她的产品成了小商贩的抢手货,供不应求。
第二年,她用挣的钱盖了一栋200平方米的大棚,全年收入1.7万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李明霞没有满足于此,她将挣来的钱都用来扩大生产规模,她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她的产品要走向全国,走进国际市场。
创业难,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要想创业就更难。为补充自身知识积累的不足,李明霞一个人先后到河南、辽宁、黑龙江等地参观学习,到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请教专家、教授,还参加了东三省食用菌学术讨论会。她到处取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制菌方法和培植方法,独创了用粮食培养基制首代菌种的新方法。
2003年,她投资成立了明霞菌业技术推广中心,组建了食用菌产业协会,并赴辽宁学习液体菌种制作方法,购买了液体菌机等先进设备,建起了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蘑菇栽培基地,建立了标准的制菌室、接菌室、培养室、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管理。目前,己建大棚9栋,安排300余名妇女劳动力就业,年销售鲜菇300多吨。
现在,李明霞的"蘑菇蛋糕"越做越大,己经开始规模化生产,产品不仅销往吉林、长春、哈尔滨等地,日本和韩国的一些客商也主动找她要产品,产品供不应求。她还用"中心 农户"的方式带动周围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目前己带动500户妇女栽培食用菌,占地面积达20余公顷。
她本人也先后被授予省级庭院经济示范户、长春市"双学双比"女状元、区域经济带头人、种养加女能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今年,她又被授予吉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