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钢赣州 1932的江西赣州战役 罗卓英大败彭德怀(转载)

2018-04-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红三军团的赣州之败,是个老话题了,后人对此战战略层面的讨论很多,见解也大同小异,在肯定其战略错误上,无疑异口同声--战略这一块,笔者就不多谈了.由于种种原因,赣

红三军团的赣州之败,是个老话题了,后人对此战战略层面的讨论很多,见解也大同小异,在肯定其战略错误上,无疑异口同声——战略这一块,笔者就不多谈了。由于种种原因,赣州之战一直被笼罩在战略错误的阴影之下,一提就是战略错误,而对其的战役战术错误不是语焉不详,就是一笔带过,军史上也多是一些含糊不清的东西。笔者在此,也学回赵括,从战役和战术层面分析一下。

1.战前形势

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胜利结束三反作战,在历时一个多月的作战中,红一方面军歼敌3万多人,光俘虏就抓了近两万,缴枪一万五,炮五十多门,战果可谓辉煌——而蒋介石不得不从攻势暂时转为守势,并从全国调集人马,积蓄力量,准备再次围剿。而红一方面军则借此胜利,发动攻势作战,一方面肃清苏区内白点,清剿地主武装,巩固根据地,一方面在苏区边界开展群众工作,扩大苏区,准备将江西和闽西真正联为一片,忙得不亦乐乎。

1931年12月14日,驻扎宁都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的率领下举行起义,这就是有名的宁都兵暴,其起义部队一万七千余人,原是西北军的老底子,携带二万余件武器,加入红军,编为红五军团,此举对于一方面军而言,只能用天上掉馅饼来形容。此时红红一方面军的实力,已达六万余人,而经过三反结束后几个月的攻势作战,苏区人口已发展到250万,占领县城15座,可以说是形势一片大好,越来越好。

但福祸互倚,宁暴后的第二天,周恩来几经辗转,来到苏区,他的到来立刻使红军领导层发生倾斜——在此之前,以朱毛为首的实力派,借助几次反围剿胜利的余威,尚能顶住中央某些不合实际的指令,虽然在此之前苏区内也有不同声音,但由于那些人除项英之外,资历尚浅,且没有一个懂军事,所以并没有翻起大浪,但现在,中央局的正式书记来了……

史载,周离上海之前,博古交给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赣州,据说临时中央有个小九九,一旦他们不能在上海立足,他们就转入苏区,弄个大点的城市当“金銮殿”,也显气派。而周初来乍到,不便专权,便征求毛的意见,遭到毛的坚决反对,其实周在上海时就是坚定的“攻赣派”,周当时未表态,随后致电临时中央,陈述毛的意见,结果临时中央回电,原议不变,攻打城市不能动摇,并提出:如果不能打下南昌,必须在赣州、吉安、和抚州三个城市之间选择一个攻打……

周本就是大员驾到,加上有了临时中央的尚方宝剑,便立刻在瑞金召开中央局会议,此时已是32年1月上旬,但这时已不是讨论打不打的问题了,而是讨论攻打哪个城市——结果是赣州当选,应该说,如果非要打的话,这三个城市中赣州最弱,这个选择无可非议,柿子自然是捡软的捏。

毛润芝在会上当然还是强烈反对,但他属于少数,老聂回忆说,朱德也反对打赣州,不知真伪。毛润芝见反对无效,便搬出要听取前线指挥员的意见,不料项英反驳,说他征求过彭德怀的意见,彭的意见是赣州可下,毛一时无语,随即中央局决定,以彭为首打赣州。

彭在自述记载,他的原话是:“赣州马旅估计有六千人,地方靖卫团两千人,共八千人,如有时间,蒋介石又不来增援,是可以打下的。”而细细分析这几句话,很有意思,彭云打下赣州有两个前提,一是要有时间,二是要蒋介石不来增援,可他也不想想,那时间也好,蒋的增援也好,能由你么?蒋介石就傻到你打赣州时,即不派援兵,又给你足够时间?真是好笑。

至于敌军兵力,彭德怀估计得基本正确,而且并不是他事后说的低估,而是高估了,敌军是八千人不错,但马旅的正规军只有三千人,地方靖卫团有五千人。

赣州战幕由此拉开……据说在往赣州开进的路上,有人放言:等打下赣州再和毛润芝算帐!是谁说的呢?史书不提,大概是为尊者讳,说这话的人肯定有相当地位,笔者原来一直以为是项英,但细想不对,项并未上前线……

3.我军战术配置

先看赣州的地势,赣州城墙高厚,自古就有铁打的一说,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它三面环水,是三江汇合之地,当然,要详细了解的话,必须要对照地图。大概而言,相当于一个倒着的“丫”字,“丫”的两岔分别为章江和贡水,那一竖则为章江和贡水汇集为成的赣江。赣州城就建在这丫岔的中间,城墙一边是依贡水而建,而另外两边,环着章江,但赣州城墙和章江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只有东面和陆地相连,类似半岛。

赣州城内的守军为12师34旅,旅长马昆,是个杂牌,当时城内正规军有两个团加一个独立连,三千人,加上赣南十七县的地方武装五千,共计八千多,应该说,这些地主武装多是亡命之徒,对红军仇恨刻骨,困兽犹斗,战斗决心不容低估。而34旅在赣州战役一年之前,旅内曾发生过新城起义,陈正湘、彭加伦就是从34旅起义的出身。

战斗经过笔者稍后再讲,先看彭德怀的战术配置。彭德怀带到赣州城下的部队,是红三军团的三个师和红七军,在很容易地扫清外围之后,彭令红七军主攻东门,红一师主攻西门,红二师主攻南门,红三师呢,则令其越过章江,在章江对岸控制北门——实际上是隔岸观战。

这样真正用于攻城的部队,只有一个军两个师,听起来不少,但在当时中央红军编制都是小团,所谓小团,就是团直接辖连,中间并无营级建制,号称一个师,但实际战力只不过相当一个团或者一个大团而已,而号称为军的红七军,也只有三个小团,实际上也只是一个大团。这样,轰轰烈烈的赣州战役,倒真正攻城的时候,只有三个大团,而且,彭德怀还将这三个大团分三个方向出击……

大家知道,攻坚攻城作战相对于野战而言,更讲求集中,这个集中,不但是火力集中,更是兵力集中,攻破城池的战斗,往往取决于一个几十米甚至十几米几米的突破口,打开了,巩固住,后续部队能突进城内,展开巷战,也就胜利了——但往往是突破口的战斗最为激烈,也是决定性的。

配置上的平均兵力,是攻坚攻城作战的大忌,拢共三个大团的兵力还分三个方向突击,在哪个方向也形不成拳头,有点象刘瞎子云的五个指头摁跳蚤,一个也摁不住……许世友打济南,就知道用牛刀子战术,不管牛多大,我一刀子下去就往死里扎。

彭的部署,导致的结果是,即使在一个方向打开或炸开突破口,也由于兵力有限,没有强有力的后续部队,也巩固不了突破口,导致功败垂成——这种情况在三军团的后来的攻城作战中,出现好几次,俗话讲这叫“有前劲没后劲”。当然,后来刘亚楼打天津,另当别论,他把天津都打成筛子眼了,可人家的炮火也好,兵力也好,都比敌人强很多倍。

再谈火力,红军的装备就不用多讲,平射的攻坚炮火很少,炮弹更是不多,赣州之战,曾调山炮参战,攻击过敌军的城门楼。五军团的宁暴,却给红军带来了不少炮兵,虽少重炮,但迫击炮和小平射炮不少,且炮弹并不匮乏,如果说对使用五军团的步兵攻城不放心的话,但调五军团炮兵参战的话,完全是可以的,虽说轰不塌城墙,还是可以压制敌人城内的火力兵力的,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五军团没有接到这样的命令——他们巴不得有机会立新功呢……

再说一句,红军当时装备不行,守城的敌军也好不了哪去,杂牌也好,地主武装也好,哪有好的装备?蒋介石的空军,那时还没有后来的规模。

6.作战经过之三:孤注一掷

3月4日,就在11师的三个团进入赣州城后的第二天,三军团居然发动第二次总攻,还是以疲惫的那一军两师,还是三个方向,应该说这是孤注一掷……东门红七军爆了三个棺材炮,第一个未响光冒烟,使本来躲在城下的敌军产生了错觉,以为都不响了,营长就带一个连上了城墙,结果那两个突然炸了,就把城墙上二百多守军送上了天,其中还有一个营长——大概这是三军团攻赣作战中迄今为止的最大战绩。

这个口子炸开了有六七十米,敌人守军上了天,红七军乘机突入,却发现敌人在突破口后,另筑有防御工事,又给挡住了。敌人没有神机妙算,也不是瞎子听出了坑道的方位,而是在此之前的3月2日,三军团中有两个人投降了城内敌军,这两个人原为马昆部下,后来当了红军,在被缒上城墙之后,马上告知了马昆红军三个棺材炮的位置,马昆还不信,说他的瞎子们没听出来,以为是诈降,吓唬人,叛徒讲了一大堆道理,大意为红军在城外地势低,而且挖的是沙地,所以城外能听见城里的挖坑道声,而城里却听不见城外挖坑道声……

结果马昆相信了他们,在预爆地段的后面重新设了工事,结果是导致红七军突击数次,仍未成功,后人常拿这次进攻说事,好像赣州眼看唾手可得,但是因为什么什么的,所以什么的,其实那是瞎扯,笔者看没有突击进去是红七军的运气,是万幸之极!

从没人提过,此时城里除了马昆,最少还有11师的三个团在严阵以待!即便是红七军全部突入,也只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而在红一师红二师进攻的地段,却因为火药受潮,棺材炮没响,倒省得他们白白牺牲了……

3月4日的第二次总攻失败后,如果彭德怀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尽管前期伤亡惨重,还是能全身而退的——但他并没有放弃,仍然下令红军继续准备,抢挖坑道,以便再次攻城。他一直在前线,对敌对我的情况的了解,远比后方的人深刻,他不提出撤军,估计还是个面子问题,依他不见黄河心不死的性格,在战前拍了胸脯,打了包票,苏区中央局一干人对他给予厚望,现在却要提出撤军,可能怕在新领导面前无法交代,此时的他,只好打肿脸充胖子,硬扛——或许希望撤退的命令来自苏区中央局。

而此时的苏区中央局,一把手的周恩来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正在立威之际,一锅热油自然不可能让它凉下去,第一炮就哑火,以后怎么干?加上项英、任弼时等一干闲人的推波助澜,就更不可能放弃攻城了,如果放弃,不光是临时中央的路线没能贯彻,而且个人的面子也不好看,而最怕的就是怕给毛润芝以攻击的口实——毛润芝此时正在东华山等着看热闹呢。

战前,还有人等着打下赣州后找毛润芝算帐,如若撤军,岂不是等着毛润芝来清算自己——毛润芝早就预言,打赣州很有可能是屯兵坚城之下,久攻不开……不幸的是,他言中了。

这样,本属平常的一次战役,这时在某种程度上已沦为面子和赌气的牺牲品了,当然,在某些人眼里,或许已上升成为路线斗争——此时,打赣州已不是为了攻城而攻城了,至于朱德,他的地位很尴尬,名分很高,但权力有限,上不能左右中央局,下不能左右彭德怀,只能是个摆设或是传声筒而已。

而灾难终于来临……

7.战斗经过之四:惨败结局

3月7日凌晨两点,赣州城墙上的灯光突然全部熄灭,一片漆黑,11师的援军两个团,突然从西南门之间事先挖好的坑道中钻出,对红军展开攻击,而本配置在章江对岸的11师一部14师全部,按事先的部署,也在此时突然强渡章江,从侧后向红军出击,顿时形成内外夹攻之势,这样,一下子就将红一师和红二师大部,合围于章江和赣州城狭小的三角之间!

而守军马昆的一个团,也从东门出击,出击方向直指三军团的军团部的天竺山,如果说11师封的是个小口的话,那么马昆的那个团封的就是“丫”字的大口,如果袭击得逞,红三军团就被全部包在这个“孤岛”上。

攻城我军,屯兵坚城之下已近一个月,吃不好,睡不好,体力消耗极大,酣睡正香,对于敌人的出击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防备,一时红军阵脚大乱,失去建制,只能各自为战……黄克诚对此有比较详细的回忆,他把侯中英从梦中拖醒之后,曾打电话给军团部,请求撤退,但遭到了参谋长邓萍的拒绝——其实此时想撤也撤不回来了,已是乱成一片,而在转瞬间一师师部又遭到了袭击,部队更是失去指挥……黄云,本来侯中英已几乎出了险境,但不放心仍在敌人包围中的部队,执意回去寻找,结果被俘,黄算幸运,在乱军中他钻到了一户人家,从人家的后窗跳下,连滚带爬上了山,逃过一劫——笔者就不说这些了,提起来不舒服。

敌军这次出击,预谋已久,确实大出红军意外,只好拼死和敌人苦战,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但这,并不能改变局势。天亮之后,战斗仍在持续,这时彭德怀肯定想撤退了,也肯定后悔了,但晚了!整个战场已呈胶着之态,三军团被敌人全线粘住,撤不下来了!

苦斗一夜的三军团已渐成不支之势,弹药消耗殆尽,已开始肉搏,再无增援,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好在临近中午时分,朱德亲率中革军委警卫营和总预备队的五军团十三军赶到城外,配置在章江沿岸的十五军部分兵力也赶来支援。

五军团为西北军,自然有大刀功夫,此时也只能是抡着大刀上阵了,他们初上战场不但就杀出了威风,而且立了大功——他们挽救了红三军团!这种厮杀一直持续到傍晚,借助夜幕的掩护,三军团才收拢了队伍,撤出了阵地,脱离了战场——这,就是赣州战役的结局。

八、赣州战役之余韵

赣州战役历时三十三天,以惨败而告终,红军伤亡三千多人,其中牺牲团以上干部十名。

而赣州战役的余韵却颇为深长,在其后的江口会议上,毛润芝自然是咄咄逼人,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周恩来等人虽说是煮熟的鸭子,但毕竟心里却发虚,毕竟也知道有败军之将不言勇一说——这种惨败确实丢人现眼。只好发个训令,不指名道姓的骂了毛润芝一顿,自己给自己下个台阶——而毛润芝却借三军团的惨败,在一定程度上,又重掌兵权,这才有了后来的漳州战役。

而赣州战役,在毛彭个人关系之间,打下了第一个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