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民编剧 话剧《地质师》编剧杨利民简介
杨利民,47年11月出生于齐齐哈尔,64年参加大庆石油开发建设,74年入党。7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编剧专修班,90年再度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研究生,并获艺术学类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国家一级编剧,新当选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并任大庆市文联名誉主席,大庆市文化局创评室主任。
二十多年来,杨利民在戏剧、影视,以及文学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发表、上演、播映的作品达500万字,被评为我国新时期十名优秀剧作家之一,并荣获中央戏剧学院首届学院奖。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大型话剧《黑色的玫瑰》、《黑色的石头》、《大雪地》、《大荒野》、《危情夫妻》、《黑草垛》、《地质师》等,影视作品有《家族的荣誉》、《北方往事》、《北方故事》、《漂亮女孩》、《今晨雨加雪》、《撼天雷》等 ,小说散文《暴风雪中》、《灰色的羽毛》、《秋天的远行》、《长跪哭娘》、《还乡》等,还有一些论文《在情境中把握人的生命活动》、《我正在滋生一种新的饥饿》等等。
他的戏剧作品中,有8部大型话剧先后在北京和全国各地上演,在中国戏剧界有较大的影响,被曹禺先生和一些评论家荣誉为新时期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三次获全国优秀剧本奖,“电影华表特别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戏剧文华大奖”、“金狮奖”、“金虎奖”、“中央戏剧学院首届学院奖”和多次获得最佳编剧奖。
94年和95年被授予大庆市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95年1月14日被评为黑龙江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96年1月3日被黑龙江省政府评为省优秀专家;97年5月11日荣获省“模范工作者”称号。2001年荣获“黑龙江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和“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杨利民的作品大都写石油工人,写身边活生生的人。即使是在北京读完戏剧研究生,艺术观念调整之后创作的探索性实验话剧,他的主人公仍然是黑土地上的普通人。他的艺术触角延伸到了政治、经济、教育等广泛的领域,但又带有浓郁的黑土地色彩。
他每年都要安排几个月的时间了解黑土地上的人们,熟悉他们,努力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寻找生活中崭新的闪光点。技巧固然必不可少,然而更重要、更无法替代的是对生活的挚爱和激情在这个有着太多诱惑的时代,一个作家功成名就之后,最难得的是保持了真诚和人格的力量,对生活的热情。
杨利民则有如他在《地质师》中所倡导的那样,坚守写作的品格。《地质师》的酝酿与创作,正是杨利民所有作品创作轨迹的折射。
时间是穿透历史的利剑,《地质师》将场景设在一间能看得见北京火车站大钟的房间里。三十年,人们不停地分别,聚首;生活、事业、爱情不停地改变。而以时间来结构整出戏的构思,就得自于一位1958年毕业的大学生所说的原地质部的宿舍能看见北京站的广场和时钟的启示。
杨利民并没有仅仅仰赖已有的生活积累。他骑着自行车,数次采访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地质师、工人们,他将剧本的提纲、初稿、修改稿一遍遍念给他们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重新改。
杨利民的妻子也是一位地质师,她成了杨利民的第一个读者,许多专业术语他都是从妻子那儿学来的。同时,十几年前杨利民就与王启民成为朋友,王启民的命运和情感经历杨利民更是了然在心。创作是异常艰苦的,杨利民说:“如果说《地质师》的创作,对我来说有一点突破和长进,那就是不停地接近你所要写的人,心平气和地面对你要写的人,再就是痛苦地磨练自己的编剧技巧。
”十易其稿之后,话剧《地质师》呈现在舞台上,一代知识分子献身我国石油事业的崇高精神和悲壮的命运历程,使观众得到了强烈的震撼。
话剧《地质师》中的主要原型,是油田开发研究院的高级地质师王启民同志,他研制成功的表外储层开发,带来了油田高产稳产,增加可采储量十一亿吨,仅此一项,就为国家增加财富两千多个亿。每当我想到这些,眼泪就要流下来,对比起这些人,我是何等的渺小,因为我常常抱怨和诅咒,似乎别人该把一切都为我准备好。
人的一生,看起来似乎很长,有时又觉得很短。有人用生命本身去感受土地、阳光和空气,扎扎实实地做人;有人却把生活当作一种手段,为了达到一种目的而惶惶不可终日。
最初,我在构思这个形象的时候,总是想到骆驼,总是有一匹骆驼在我的脑海里迎着风在沙漠里行走,恰巧这个人的外号也叫骆驼,于是我想写一种骆驼精神,骆驼精神也是铁人精神、大庆精神。
为黑土地和石油人而歌唱——试论杨利民的戏剧世界杨利民不仅“血管里流淌的是大庆人的血”,笔下塑造的也是大庆人的形象。创作伊始至今,他的文学视界没有脱离油田生活,他的戏剧使命始终为石油人而歌,他的艺术成就使他在新时期工业戏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如同采油树下的执著守望,杨利民在这片生活沃土上的开掘与采撷,定会再度收获丰硕的戏剧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