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关田书法作品 季关泉:书法篆刻创作先有高度 再求宽度

2017-10-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季关泉:浙江义乌人.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为空军某部政治处副主任,中校军衔,后转业供职于浙江省作家协会.作品入展"全国篆刻艺术展""西泠印

  季关泉:浙江义乌人。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为空军某部政治处副主任,中校军衔,后转业供职于浙江省作家协会。作品入展“全国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大展”“西泠印社篆刻评展”“全军书法篆刻展”“全国篆刻名家邀请展”“全浙书法大展”等国内外重大展览。

  记者 夏琳

  季关泉的书法作品冷峻刚硬,一笔一画颇有金石趣味,而篆刻却于淳正清刚的铁勾银画之下,透露出丝丝柔丽,既稳健,又灵逸,刚柔相济,动静得宜。可见其30多年的艺术功底。

  与季关泉谈论艺术,其丝丝入扣的比喻,更是将书法篆刻艺术描绘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问:您是如何从一位书法篆刻的爱好者,进而走上一条专业的书法篆刻道路?

  答:其实家叔是一位颇具匠心的书画艺术爱好者,尤喜刻章,后因家贫而外出谋生,留了一副刻印工具在家里。在我14岁上初二时,我便用这套工具刻印,从邻居、同学的赞许及同龄人的羡慕中,我对刻印一直情有独钟,从中获得了莫大的乐趣。

  但真正让我步入篆刻艺术大门的却是从军以后。高中毕业当年,我便“携刀”应征入伍,并顺利考上了军校。当时一位部队首长拿了几方他自己收藏的印章给我看,并告诉我真正的篆刻是用篆书刻就。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篆书印章的艺术之美。

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学习篆书,从书店买了各种字帖印谱来临摹研习,还报名参加了《上海青年报》举办的全国首次篆刻函授班。这让我学到了许多艺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一次对篆刻艺术有了全面的了解,大大增加了我的艺术底蕴。

军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嘉兴工作,当时拜访了杭嘉湖一带几乎所有的篆刻家,其中有著名的钱君匋、陈左夫、李伏雨等老一辈西泠名家,遇到了启蒙老师袁道厚先生;经常请益同乡西泠印社前辈陈仲芳先生,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先生更是悉心点拨,当然,西泠印社的张耕源、朱关田、余正等篆刻名家的提点,使我的书法篆刻也有了长足的提升。

1992年调入杭州工作,尤其在浙江省作协工作后,从这个岗位上,吸取到了很多的文人涵养,也有助于我的书法篆刻创作。

这十多年来,我基本平均每天坚持临习及创作不少于三四个小时。经历了自学入门、遍访名家、刻苦实践三个过程,终于完成了传统意义上从业余到专业的转变。

  如今回想自己的从艺之路,若要归结为一点,就是兴趣使然。因为从小即以自学为主,我总被大家归类为天赋型,那是我对这门艺术的特别喜爱,正是这种超于常人的爱好,使我可以摒弃外界的诸多诱惑,孜孜不倦地研习篆刻艺术。也许在旁人看来苦不堪言,但于我却是其乐无穷。

  问:您最擅长篆书创作,为什么会选择篆书作为您书法艺术的主攻方向?

  答:这与我从小喜欢篆刻有关系,因为篆刻用的字体主要是篆书,如果在篆书上没有建树,很难想像能够把篆刻艺术传承或提升到一个高度,犹如一个体力不支的运动员能够取得佳绩。于是我下大决心在篆书的学习上下足功夫。

我一直有这么一个观点“印章是中华文明之母,而篆书就是艺术之父”,篆书最早是从甲骨文演化而来,而中国绘画的造型、书法的线条,其实都是从篆书的线条演变发展而来。印章则代表了一种权利,一种信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的载体,故从古至今,印章也被称为印信。

更为重要的,国学经典如四书五经,初始的文字都应该是篆书,从篆文这种形式上,直接可以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所谓“尚友于千古”,研习篆书正是一条捷径。

  另一方面,从书法艺术史的角度而论,某种程度上我赞同著名欧体书法家田蕴章的话,他认为前人的书法是现代人无法超越的,学得像就已经是传承了。此话对于真行草等书体也许是对的。我感觉到现代书法真正的亮点是奠基于自清以降金石碑学的复兴。

尤其是篆书出现了诸如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吴昌硕等风格迥异的大家,使篆书完成了从传统铁线篆的超越,从而真正成为了一种书法艺术。清代以后,擅长篆书的名家很多,其中邓石如以隶书笔意写篆,稳健大度,有纵横捭阖之妙,是我所钟爱并临摹最勤的;但邓石如的篆书似乎还是缺少点灵动,因此也有意识地选临了如吴让之、徐三庚等的以姿取势,加以融会贯通后,不意间竟也别出心裁,有了今天自己的这番风格。

  问: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您有哪些目标或者突破点?

  答:首先,“以书入印、以刻入书”是我一生的艺术追求。今后我都会致力于这方面的钻研。其次,目前书画界都会追求“诗书画印”皆能的艺术境界,但我个人有这样的理解:古人追求“诗书画印”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皆因其文化底蕴达到了这个境界,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而现在许多人,都是在刻意追求这样的境界,纯粹为了功名利禄在努力,这不是我所追求的。如果有朝一日,我的艺术造诣和底蕴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我才会去尝试绘画等领域。第三,虽然现在是个商业社会,但我坚持着艺术的纯净度,我努力做到我的艺术不被金钱所奴役。

  问:面对现代艺术界尤其书画圈,各种展览评奖层出不断,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获奖作品中不乏有许多优秀作品,但很难出现传世之作。这个问题,我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我把一些获奖作品比作是“盆景”,可以轻易地移到各地去做展览,但是这些“盆景”虽然精致美丽,却很难长成参天大树的。许多“参天大树”都是在深山中默默地吸取着天地精华而茁壮成长着。优秀的艺术家都有一个艺术的积累和沉淀过程,就像深山里的“参天大树”一样,不经一番严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来。

  问:现在许多书画名家都在追求自己作品的一种个性,很多大众对其作品都觉得“看不懂”,结合您自己的作品个性,谈谈您的看法?

  答:这个问题,我也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牡丹花是大众认可的一种花卉,雅俗共赏,惹人喜爱。我们现在很多大名鼎鼎的书画家的作品,就好比是奇花异草,非常珍贵却不是每个人都熟知。而我坚持根植于传统,遵循艺术规律,追求平而不俗,奇而不怪。

包世臣说,邓石如的篆书“有纵横阖辟之妙”;马宗霍评吴让之篆书的特色是“长势取姿”。至于吴昌硕,向燊谓其“以邓法写石鼓,变横为纵”,所以形成了如符铸所说的“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归纳这几家,可见均擅以笔势的张扬来生发结体的变化,这对我的书刻创作无疑有直接的影响。

  问:能透露下您近期有哪些新的艺术动向吗?

  答:我本月22日—25日将在义乌举行个展,欢迎各位师友莅临指导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