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演员徐杰 为啥这些你熟悉的香港演员 都转行去卖保险了?

2017-09-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说起保险,总是有人一脸嫌弃,就像很多人在街上遇到推销保险的,往往避之唯恐不及,不过在香港或者发达国家,保险行业发展得相当成熟,保险经纪人在大众认知中就是一份常规

说起保险,总是有人一脸嫌弃,就像很多人在街上遇到推销保险的,往往避之唯恐不及,不过在香港或者发达国家,保险行业发展得相当成熟,保险经纪人在大众认知中就是一份常规的金融职业,社会地位与银行、证券等行业的从业者并没有区别,甚至我们在电视荧幕上常常见到的很多著名香港演员,从娱乐圈退出后转行进了保险行业,比如港版《天龙八部》里的阿朱和《西游记》里的唐僧。

谈起保险,小巴以前听到过一个评论是这样的:

一人干银行,全家跟着忙;

一人卖保险,全家不要脸。

这大概是过去十几年中国人对于银行和保险从业者的基本感观。

当家里有人在银行工作,全家人都要一起帮着拉存款、放贷款;而当家里有人是销售保险的,则往往都是先从亲戚朋友“坑”起,最后“卖一年保险,少一半朋友”。

很多人在街上遇到推销保险的,往往避之唯恐不及。

很多香港演员转行去卖保险

但实际上,在香港或者发达国家,保险行业发展得相当成熟,保险经纪人在大众认知中就是一份常规的金融职业,社会地位与银行、证券等行业的从业者并没有区别。

甚至我们在电视荧幕上常常见到的很多著名演员,从娱乐圈退出后转行进了保险行业。

这些是非常知名的演员转行做保险的举例,再加上其他不知名的艺人,他们的转行,说明保险业在香港即便不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行业,至少也不像在大陆一样被妖魔化。

在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险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具备高度专业水平的家庭理财规划师。他们会从家庭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家庭收入、未来的生活规划等等角度来制定保险计划。

内地赴港买保险十年增长16倍

过去十年,内地人开始大规模前往香港购买保险。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从2005年开始统计的数据,2005年,来自内地的寿险新单规模为18.2亿港币,而到2015年这个数据突破了300亿港币,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甚至在香港频繁出现反对内地游客的2015年,这种趋势仍然没有减弱。

注:想要购买香港保险,内地投保人必须亲自到香港投保,不能远程代办。

可见,大陆的保险产品相对香港,竞争力明显不足。大陆保险行业,不论从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还有很多需要改善之处。

从经纪人这个角度,保险业过去的门槛低,从业者的专业水平不高,而佣金又与KPI业绩挂钩,所以推荐给投保人的保险往往是出于好卖,而非合适。如此一来,保费就蹭蹭往上加,最后发现其实很多内容并不是必要的。

而内地的保险与香港保险相比,尤其是在寿险方面,同类的险种吸引力又不大。小巴有几位朋友,他们最初在内地购买了寿险,后来又退掉了,专程跑去香港买,就是因为香港在费率、分红上更有优势。

还有一种情况,销售产品时销售员“以顾客为上帝”,签完保单拿到佣金后,就不再跟进了,与投保人从“爱人”变身“路人”。一旦出险,投保人需要自己和保险公司沟通,极为繁琐。

而在香港,保险经纪人或者家庭理财顾问的角色更加接近于“家庭医生”。家庭财务的日常规划、调整,在他们的建议之下,基本可以得到满足。而高净值家庭进一步的资产大类配置,比如购买股票、房产、基金、艺术品等,则通过各项对口的“专科医生”完成。这些财务上的家庭医生和健康上的家庭医生一样,往往是和投保人打一辈子交道,知根知底。

而从投保人这个角度,对于保险的认知也显然还有待提高。很多人买保险的出发点是占便宜,带病投保,保险公司也因为各种原因拒付保险金,最后两相争执,往往又回到了保险公司是骗子这一点上。

这些都是我们对于保险行业的吐槽。不过,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这或许是一个必备的经历过程,在未来的一些年中可能得到改变。

今天广受赞誉的香港保险,70-80年代一样混乱无比,大大小小的保险公司林立,不少公司以承包的名义行诈骗之事,收取高保费,最后投保人还无法索赔。到80年后,香港产业升级,成为国际金融港,对保险业进行了规范化监管,同时保险行业竞争也开始加剧,产品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最终打造成为了行业标杆。

大陆的保险业在升级的前夕?

大陆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到了这样一个转折节点。最近几年中产阶级崛起,投资理财的需求飙升,而保监会也对保险业进行了大范围松绑,保险公司得以施展拳脚,进行各类创新。

如果我们关注财经新闻,就会发现这几年保险公司都好有钱,疯了一样地在国内、国外进行各种爆买。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多家大型地产房企业被收购,比如生命人寿和安邦保险对金地集团的收购、平安对碧桂园的入股、以及前段时间的宝万之争。

在所有的金融机构中,保险其实是最适合做长期投资的。作为一种投资品,保险的收益率显然不高,所以当保险公司规模足够大,它就可以进行各类长期的、优质的资本运作。比如巴菲特能够进行长期的价值投资,就是源于其背后有一家超大型保险公司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一方面保险公司在收购实体企业,而另一方面,大型集团则在收购保险公司或者申请保险牌照。金融与实业的整合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迭代高峰,其中竞争加剧所带来的“鲶鱼效应”,会将保险行业带向成熟。

作为一名要买保险的人,我们或许可以期待,未来十年,我们对待保险经纪人的态度就会像这些香港演员一样,将其视为生活的正常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