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陈佳欣 对话导演陈佳欣:重庆天生就很“国际”
巴黎街头的迷离慵懒在陈佳欣镜头里汇合,成为2014年巴黎青年短片电影节开幕影片《法式距离》。除了拍巴黎,陈佳欣也拍重庆。《法国女孩在重庆》把重庆拍得明快又厚重,比起巴黎毫不逊色。"重庆本来就是这样,国际范儿不是拍出来的。"陈佳欣说,我们并不足够了解这个每日身处其中的城市。
就要想法儿"洋气"
重庆青年报:你拍的《法国女孩在重庆》被选为重庆旅游的宣传片,但为何宣传重庆却要选择法国女孩做女主角?
陈佳欣:因为我的初衷是想向欧洲推介重庆。重庆不像北上广,之前都没有专门的对外宣传片,所以像梅兰妮(女主角)这样的女孩子到重庆来,会感觉很陌生。但欧洲人在旅游方面,其实在全球影响很大。那么我觉得就应该专门拍一个片子,针对国外的人来介绍重庆。又因为自己喜欢法国,所以选择了法国女生作为女主角。
重庆青年报:也就是在对外宣传重庆时的刻意包装?这样真实么?
陈佳欣:我认为对任何创作而言,包装都无可厚非。重庆可以很国际,而且重庆本来就有很强的包容性,不仅对于外地人,包括对外国人,这种包容性都是有效的。用一个老外的眼光来看一下重庆,然后通过自己对画面的把握与剪辑等,让这个片子看起来既有他们所说的传统东西,又有一些国际感的画面等,看起来更赏心悦目,也更愿意看下去。
我小时候,觉得重庆挺传统的,老东西比较多,但没多久之后变化就非常大,很多外地人对重庆仍然不够了解。特别是外国人,在没来过之前,他们甚至不知道有这个地方。
重庆青年报:"国际化"的感觉,你怎么把它加到画面里?
陈佳欣:首先,现在重庆的品牌越来越多,高楼越来越多。而且,重庆有很多遗址跟国际都挺有关系。但这些地方,我们重庆人不甚了解。女主角因为拍这部片子而去的地方,重庆可能99%的人只去过不到一半。我们所进行的拍摄,就是想引起不光外国人的兴趣,包括我们本地人,是不是应该去这些地方看一看。毕竟历史的地方少一样就少一样了。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地方是人少老外多,有些地方是人多老外少,这里面就有值得挖掘的东西:为什么外国人对这些地方感兴趣?那么我们重庆人是不是应该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几分钟几百万?
重庆青年报:你开了一个微电影工作室,但重庆的微电影发展得可不太好。
陈佳欣:因为现在很多微电影要生存都要与广告相结合,而北上广地区有更好的客户,有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有更好的作品与更好的发展。相对而言,重庆地区在这个方面的要求很低。
有的客户直接问我要拍几分钟,你们大概要多少万。我觉得几分钟的东西,几百块钱都可以拍出来,因此我觉得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进行价格的衡量。做一个片子就必须要有调性,要有质量。
没有调性,那微电影和电视节目就没有区别了。电影和电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定格的那一帧能让人看出来是电影截图,而不是像《生活麻辣烫》一样的电视节目。因为我对画面有着自己的要,你想表达的思想等,都是画面进行承载的。
人们不是想看家常的东西,现在的年轻人还是想看有调性、真正有电影感的东西。中国的纪录片,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前,没有能拿出来和别人,比如BBC的纪录片进行对比的东西,原因就是画面没有艺术性。
重庆青年报:日本、泰国都出现了很多微电影形式的广告,你觉得有借鉴意义么?
陈佳欣:中国接受这种形式广告的市场还不大,因为泰国那种微电影广告只用传达一个理念就可以了,但是它花费很高。可是对于重庆来说,这么大的花费,虽然有可能,但确实很少。可是在北上广这些地方,有这样的花费就很正常。所以人家可以花巨资拍摄一个两三分钟的微电影广告,最后只为传达一个品牌理念或者品牌价值。
换作内陆地区,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思想。内陆地区还没有完全达到这种境界,一般只有高端品牌才会这么做。高端品牌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保证他们的权威性,保证他们的市场地位。如果这些品牌的广告拍得很俗气,只是介绍性质的话,对他们的品牌来说也是一种失败。微电影广告这个市场,内陆现在还没有,但我相信以后肯定会有的。
我从不说自己"文艺"
重庆青年报:你一直挺受旅游局欢迎,重庆旅游局力推《法国女孩在重庆》,中国国家旅游局请你拍三峡,法国旅游局又邀你拍了《法式距离》。你觉得这些机构在你身上投资的原因是什么?
陈佳欣:我听过一些旅游局人士的评价,他们觉得我的作品看起来比较新颖,不太传统老套,有所谓的"国际范儿"。还有一个片子做到政府和网友都满意很难,因此旅游局比较重视。
其实片子只要无关三俗,成功都是合理的。我们拍出来的东西,有信心拿出去就一定可以得奖。那么,之后就会有人来投资。总之,自娱自乐不会有价值,就不会有人来进行投资。
重庆青年报:商业价值第一位?
陈佳欣:我不会说我自己"很文艺",大家都不用装,我做不到摆脱很商业性质的东西,我想做的就是推出投资方和观众都满意的电影。工作室的名字叫OurFilm,因为Our承载着替别人定制微电影,甚至给重庆定制电影这么个意思。
艺术不光是只有少数人能欣赏的,包括我自己也喜欢看那些所谓的"高分电影",因此电影不需要搞得非常个性而不为观众着想,至少我拍东西还是要考虑观众的感受,这个是必须要考虑的。自己虽然能控制整个电影,但还是要符合市场,这样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在电影里加入自己思想的同时也要给投资人看到回报,这是必须的,只有投资人觉得你的作品有价值才会继续投资,你也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电影一日游"没意思
重庆青年报:你自己喜欢哪种电影?
陈佳欣:应该是以克里斯托弗·诺兰为代表的这种。片子很好看,却也不失商业性。现代人生活节奏都很快,所以做电影的点一定要抓到,不用让人进入很深以至于不能出来。
重庆青年报:从国内主要电影受众来看,院线电影还是主流。想过做大电影么?
陈佳欣:重庆出现过院线电影,但真的能说出来的没有几部。《疯狂的石头》也不是我们重庆人拍的,虽然故事发生在重庆,但和我们没太大的关系。可是像现在也有所谓"一日游电影",只有那么两三家关系院线会进行放映,这些电影的政治价值就大于其商业价值。有的人一提到商业价值就嗤之以鼻,但这样电影就永远得不到发展,永远只能自娱自乐。
重庆青年报:跟法国之前不考虑市场、不考虑观众感受的"作者电影"一样?不过吕克·贝松就改变了这种情况,将之改变为既有好莱坞运作模式也根基于自身民族文化的独立电影。你认为这种转型模式,能否被中国电影所借鉴和运用?
陈佳欣:能把商业和艺术相结合的导演才是好导演。比如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在迎合商业口味的同时也有导演自己的思想在其中,包括我喜欢的克里斯托弗·诺兰,也是这样的好导演。中国这种借鉴很多,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的导演就比我们做得好。
但在内地,电影可以做很传统的东西,但很难将传统与商业结合起来。包括现在的《亲爱的》,也是香港导演做到的,大陆似乎就没有导演进行这样的尝试。他们总有很多思想上的限制和顾虑。从国外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们需要进行借鉴和尝试。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 王静爽 实习生 陈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