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与玉米 与玉米打交道44年 李登海亲述自己的玉米情结

2017-06-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登海向"供给侧·山东策"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记者介绍研发的玉米新品种.登海618玉米品种的育成,有效地解决了黄淮海高纬度区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光热不足的矛盾

李登海向“供给侧·山东策”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记者介绍研发的玉米新品种。

登海618玉米品种的育成,有效地解决了黄淮海高纬度区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光热不足的矛盾,解决了小麦高产区夏玉米高产的难题。

大众网烟台9月20日讯 目前国家正在进行“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在烟台莱州的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虽然公司的玉米种子总是供不应求,但登海种业的创始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依然在忙着创新研发新的品种。“我们目前主要研发生育期短、产量高、质量优、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的新品种。”李登海告诉记者,登海种业的下一个目标是补齐早熟高产产品这个短板。

今天下午,“供给侧·山东策——第十二届全国媒体山东行”采访团记者在登海种业的第十六试验场见到了李登海。作为一家总资产40余亿元的上市公司创始人,李登海身上一件普通的灰衬衣、一双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廉价休闲布鞋一下拉近了他和采访团成员的距离。

李登海说,自己和玉米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所以直到现在,他还喜欢蹲在地里听一种“咯吱”声,“那是玉米生长的声音,从中能听出哪些长得好,哪些长得不好。”

17岁就开始务农的李登海还清楚地记得,影响自己一生的那条新闻。1972年,美国的春玉米最高亩产达到了1250公斤,创造这个纪录的是美国农民华莱士。“那时我国的玉米亩产量只有一两百公斤,而美国的最高产量却是我们的8到10倍。”李登海说,看到那条新闻后,自己反复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美国人行,中国人就不行?“后来,我给自己定下了一生的目标: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在我们这里,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时间。人生能有几个七八年啊!”为了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10月,李登海带队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海南育种38年,从家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李登海吃尽了苦,流尽了汗,遭够了罪,但也收获了希望。

在海南育种的最初8年“抗战”中,李登海观察记录了上百万粒种子的栽培实验,发现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很难突破700公斤产量能力极限。他开始转变观念,选育叶片上冲、适于密植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1979年,李登海育出了“掖单2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创造了我国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新纪录。这一突破,不仅刷新了当时的玉米亩产纪录,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发现了紧凑型玉米的高产潜力。

在实践中,李登海总结出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比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在种植密度、经济系数、叶面积指数等高产因素方面的五大突破。1989年10月,李登海培育的中矮杆、抗倒伏的紧凑大穗型“掖单13号”玉米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亩产1096.

29公斤,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亩产1000公斤以上高产能力的夏玉米。2005年,李登海利用通过种质资源创新育成的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创造了亩产1402.86公斤的夏玉米高产纪录。2013年9月29日,“登海618”创下了亩产1151.65公斤的百亩丰产方全国高产纪录,为夏玉米区玉米高产创建开了路,树立了样板。

从1972年至今,44年里,李登海始终以不断创新的科研精神,坚持不懈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研究,他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先后七次创造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一次创造我国春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全国累计有11亿多亩的土地上种过他的种子。

“八五”、“九五”期间,李登海育出的玉米种种植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最高年份种植面积的占43.5%,全国种植的5株玉米中有2株是登海育成的。这些品种累计为国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300多亿元。

如今,已经年近古稀的李登海本该在家颐养天年,可是闲不住的他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响应国家号召,补齐早熟高产玉米的短板。“在黄淮海地区,玉米只能种一季,所以我们希望收完玉米后,能够接茬种上小麦,让两者互不耽误。”李登海说,这就需要缩短现有玉米的生育期。“玉米生育期大概需要比原来缩短7-10天。”

生育期缩短,产量势必会降低,而李登海要做的是恰恰不能让玉米产量降低。“原来每亩玉米种4000-4500株即可,现在要种到5000株甚至到6000株。”玉米的密度变大了随之而来的它的抗倒伏能力和抗病能力越来越差,最重要的是单株生产能力也降低了不少。

不过,通过李登海和他的团队反复努力,现在新培育出的“618”品种已经解决了上述问题。“618的玉米亩产能达到1100公斤,再加上小麦的600多公斤亩产,这块地的粮食亩产量已经超过了1700公斤。”最让李登海高兴的是,这个品种的高密度下抗倒伏以及抗病能力都非常不错。

夕阳的照射下,原本绿油油的玉米地发散出金灿灿的,这是收获时才有的颜色。“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新的品种,适应现在土地流转,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的新品种。”李登海说。夕阳下的李登海,身上沐浴着阳光,与地里金黄色的玉米融为一体。(大众网-山东24小时记者 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