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1700 李登海:我想在15年内再为国家贡献1000亿

2017-06-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登海,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他培育的玉米种,使我国土地由每亩养活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

李登海,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他培育的玉米种,使我国土地由每亩养活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

18年前,《大众日报》曾刊发《青纱壮歌》一文,对李登海及其科研团队进行了报道;18年后,记者再次走进青纱帐,探求那如种子般饱满的“登海精神”。

科学家李登海:现代“夸父追日”

有人说,李登海是现代夸父。为追逐太阳做玉米加代繁育,李登海冬日赴海南,夏秋回胶东,30多年来,和家人只过了一次春节,而这唯一的除夕团圆,也是在海南的玉米实验田里。

有人说,李登海是台永动机,不知疲惫。30多年来,他几乎没休过一天假。这位得过一次脑血栓、做过6次痔疮手术,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的60岁老人,至今仍坚持在田间地头搞研究。

1972年春,李登海初中毕业后回村任农科队长。一次偶然机会获知,美国的玉米最高产量达到2500多斤。“人家一亩,顶我们10亩。”创造纪录的美国农民名叫华莱士,后来成为美国副总统。“美国农民能做到,凭什么我们做不到?”李登海心想。

李登海开始选用玉米杂交种搞高产攻关。一个玉米新品种,从培育到成功,几率只有12万分之一。8年间,李登海的农科队,选用了全国100多个优良杂交种攻关。但始终没突破亩产700公斤这道关。

科研似乎进了“死胡同”。

李登海注意到,玉米叶是平展伸出的,叶片易重叠,当一亩近4000株时,透风透光很差。能不能让玉米叶片竖起来,提高阳光利用率,加大玉米种植密度呢?

李登海开始“大海捞针”。在进行了2000多个组合,记录了50多万个数据后,他终于发现了几株叶片上冲、株型理想的玉米。李登海兴奋得彻夜不眠。但花期到了,玉米顶端的雄花成熟了,可雌蕊还紧紧包裹在棒中,玉米无法授粉。李登海顿时像霜打的茄子,病倒了。

一天,妻子张永慧把一碗面条端到床边,让李登海吃了补身子。拨开碗中的面条,碗底露出了鸡蛋。“有了!”李登海豁然开朗,他翻身下床,冲出家门,跑进玉米地。原来,李登海联想到了割开包裹、露出花蕊、提前进行人工授粉的方法。

1979年秋,在莱州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31岁、初中学历的李登海,一跃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在北方,玉米育种一年只能一次。要加快实验速度,必须跟着太阳奔跑,冬天到海南育种。

1978年冬,李登海和3个伙伴,背着干萝卜丝和猪大油,闯进海南三亚荔枝沟,租种荒地,开辟实验田。他们住在没门板的小茅屋里,遇上雨天,外面大下,里面小下;晚上看护玉米,为防蚊虫,头上、脚上各套一个麻袋,倒在地垄里睡;三块石头支口锅,面疙瘩汤就是主食……

从这年起,李登海再也没能在莱州家中过春节;从这年起,李登海把一年一育种变为一年三次,把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长了3倍。

天道酬勤。追日10年后,1989年,李登海育成了中国第一个有亩产吨粮能力的中矮秆紧凑大穗型高产品种——“掖单13号”,创造了109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2005年,李登海又育成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创造了亩产1402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新纪录并保持至今。

企业家李登海:首富的“抠门”与“慷慨”

李登海是企业家。这位上市公司——登海种业(22.70,-1.52,-6.28%)的董事长,身价已过10亿元,被称为中国科学家首富。

可这位脚穿黄胶鞋、裤腿沾泥巴、皮肤黝黑、一脸憨笑的人,怎么看也不像“董事长”。“企业家,这是我最不习惯,却逼着自己习惯的角色。”李登海说。

登海种业玉米研究所副所长姜伟娟说,为了拿到打折机票,李登海常坐“红眼”航班。“抠”的习惯,从艰辛中来。与其他科研者不同,李登海的团队是个“自负盈亏”的民间机构。

1985年,已是全国夏玉米纪录创造者的李登海,破格当上了县科委副主任。刚到办公室才6天,他就坐不住了。李登海作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辞掉科委副主任,回乡下搞玉米研究。李登海东挪西凑2万元,到工商局注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从事玉米育种与高产攻关研究的民营实验站。

筹经费主要是靠卖种子,而当时,一斤玉米种子才6—7毛钱。“日子很艰辛。”和李登海共事了30多年的毛丽华,现任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常务副主任,她回忆,为了省钱,往返外地,只能买火车硬座票或站票,一路下来,脚肿得穿不上鞋子;为了省钱,队员个个成了泥瓦匠,基地建设,打地基、砸石头、垒墙,全是自己干……

1990年后,李登海玉米研究所卖种子的收入超过了100万元。日子好过些了。但,“抠”的习惯没变。

1996年,世界种业巨头美国先锋公司主动登门,要求合作,并按惯例,提出控股60%。“种子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方必须控股!”谈判不欢而散。之后6年,先锋公司不断登门拜访,表示只要让他们控股,其他条件全答应。后又让步,提出双方各占50%。李登海一“抠”到底,寸步不让。最终,先锋种业俯首称臣。2002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种业公司——山东登海先锋种业公司成立,中方控股51%。

在科研上,李登海一点不吝啬。多年来,登海种业的科研经费增长速度远超公司销售额的增长。30多年来,李登海率领的这支“农民科研队”,从牙缝里挤出钱,在玉米科研上累计投入2亿多元。

“只有先让农民赚到钱,才能轮到我们赚钱。”至今,登海玉米种子累计为农民增产1000多亿公斤。

农民李登海:“如一粒种子,离不开大地”

“从根上讲,我就是个农民。”李登海说。

后邓村的村民也说,登海就是个农民。54岁的邓会进,对村里这位“名人”的评价是“没架子,和大家没啥两样。邻里之间常串门。”

去年,李登海终于下决心“奢侈”一把,在盖完了单位集体宿舍、修缮了科研楼后,他给自家盖了个二层小楼。今年4月,李登海和儿子一家人搬进了新楼。可只在新楼里睡了一晚,他便赶到外省玉米实验站忙去了。而妻子张永慧住了3天,实在不习惯天天爬楼。结果,老两口又搬回了那住了20年的平房。

妻子张永慧说,李登海最喜欢吃大葱蘸酱,每顿必有。

李登海最贵的衣服,是一套1000多块钱的西服,10多年前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时专门买的。平时穿的衣服,都是“便宜货”,上衣、裤子,不超过100元。

每天到地里转转,是李登海的习惯。不仅如此,李登海还把儿子和孙子,都抱进了玉米地。1997年,儿子高中毕业后到公司,第一天下地,手上就磨出了3个血泡。当妈的心疼,李登海却说,“我当年一只手上磨出13个泡,两三个泡算啥。”孙子现在成了李登海的另一个“宝”。1岁9个月时,李登海就把他抱进玉米地。他希望儿子孙子和玉米一样,扎根大地,茁壮成长。

黝黑,不仅是李登海的肤色,也是登海种业员工的肤色。“玉米繁育,追着太阳跑。越是日头毒时,越要往玉米地里钻,怎能不黑?”李登海说,这是个又苦又脏又累的活,“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扎根广袤的田野。”

8月8日清晨,阳光洒在一片片绿意正浓的玉米叶上。“我想在15年内,再为国家贡献1000亿。”站在莱州玉米实验田地头,60岁的李登海,说着他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