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对中国的影响 利玛窦传教对中国的影响
1552年,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的马切拉塔,家里经营利氏药房,是当地的名门。利玛窦在这里一所耶稣会开办的中学学习,他的父亲一直很担心利玛窦加入耶稣会。
1561 年,利玛窦在马切拉塔的耶稣会寄宿学校学习。
1568年,他父亲把他送到罗马圣汤多雷亚学院预科学习法律,并希望利玛窦在法律领域取得成就。
1571年,利玛窦中断了学习,违背了他父亲的愿望,进入耶稣会实习,并在圣母升天节那天加入了耶稣会。由于成绩优良,在托斯卡纳的一个寄宿学校度过了几个月的时间。为利玛窦在罗马寄宿学校学习人文和科学奠定了基础。
1572年,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并从师数学家克拉乌学习天算,其时范礼安也是他的老师。在这期间,他还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
1577 年,利玛窦被派往东方传教,来到了葡萄牙里斯本。由于从里斯本前往印度的船只有每年春天才出发,1577年8月底9月初的时候,利玛窦抵达科英布拉,并前往著名的科英布拉大学附近的耶稣学院。他在这里学习对前往葡萄牙殖民地的传教士们来说必须掌握的葡萄牙语,并开始学习神学。1578年2月底,他受命前往里斯本,和其他意大利和葡萄牙耶稣会士一起为前往东方做准备,从那儿的港口,利玛窦等待前往印度的船只。在科英布拉的寄宿学校等待出发的 六个月里 ,开始学习神学。
传教印度
1578年3月24日,利玛窦和其他14名耶稣会士从里本斯乘船前往印度传教。一路上绕过好望角,途经莫桑比克,1578年6月29日,在纳塔尔远方的海面上,帆船遭遇狂风暴雨,他持续了一整夜。也许正是因为想起这次九死一生的经历,多年后利玛窦曾经这样感叹,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就如同"眼巴巴地看着船沉大海,所有人只能在茫茫大海的巨浪中求生"。1978年7月22日,圣路易号驶入莫桑比克港,在这里停留三周,对船进行必要的维修,补充饮水和给养,以及准备带到印度和远东交易的黑奴。经过6个月的航行,1578年9 月13 日到达印度果阿,继续学习神学,在果阿和柯枝的寄宿学校教授学生人文科学。 印度果阿是葡萄牙在亚洲最重要的殖民地。路途非常辛苦,在到达果阿前,船上来自莫桑比克的400名奴隶死了13名。
利玛窦在来到印度之前,由于沙勿略对印度的赞美以及教会的神化,他所听说的印度非常令人神往,在这里传教也比较容易,但是现实的反差令他大惑不解。1580年他给耶稣会的历史学家玛菲用葡萄牙语写的信中说道:"查看一下有关印度、日本的注释书和地图类,会发现明显的谬误比比皆是。"但是耶稣会在日本布教非常顺利,而且在印度还发现了聂斯托里教派(景教)的信徒。这使得利玛窦他们精神上非常振奋。利玛窦在印度和交趾传教四年。在1580年7月26日他晋升为司铎后,又学习了神学。他在印度认识到应该允许当地人也学习哲学、教理和神学等欧洲文化,并且写信给耶稣会总部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阻拦他们与他人为伍担任职务——通过学问而出人头地——我担忧他们会憎恨我们,而我们耶稣会在印度的主要目的,感化异教徒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信仰的使命将会化为泡影。"
游历澳门
1580年,利玛窦被授予神职神父,罗明坚神父向东方总巡察使范礼安举荐了利玛窦。范礼安神父是当时的耶稣会东方总巡察使,他的主要使命是向中国派遣基督教传教士。由于明朝的海禁政策,之前的传教士都未能进入中国传教。因为欧洲的葡萄牙人在澳门获得居住权,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们只能停留在澳门。
1580年4月26日利玛窦从果阿启航,沿着锡兰海岸前行,他在他的《世界地图》中这样描写:"这片海域出产美丽的宝石。岸边的居民会游到海里寻找宝石。"1580年6月14日,他抵达马六甲,并在这个由葡萄牙人布防的城市停留了两周。这里不仅是重要的商贸中心,更是从印度前往菲律宾、中国和日本的海上要道。1580年7月3日,利玛窦从这里再次启航前往澳门,在行程中身染重病。1582年8月7日,他抵达澳门港。传教士们想通过汉语著述天主教义来吸引中国人,"练习用他们的语言写作,作为一种吸引捕捉他们心灵的手段。"因此他们先在澳门努力学习汉语,开始学习汉语的利玛窦对完全与拼音文字不同的汉字感到很兴奋,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此外,在澳门的时候正好有来自日本的天正遣欧使节团路过,利玛窦趁此机会还学了一点日语。
传播天主教
利玛窦,成功地在北京觐见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而且也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利玛窦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容许中国的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敬孔。据他的了解,这些只属尊敬祖先的仪式;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利玛窦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但他亦认为天主教的"神"早已存在于中国的思想,因为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没有分别。利玛窦本人更穿著中国士人服饰。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后跟随他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所遵从,称为"利玛窦规矩"。
上帝一词其实并不是专指基督教的"上帝",也不是西方基督教的"上帝"一词之中文翻译,既不是形翻更不是音译,上帝一词乃是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中的历史记载。史书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记载的书籍是《尚书》和《诗经》。明代利玛窦将天主教传至中国,为了便于传教,便将拉丁文"Deus"翻译成中文古已有之的"上帝"。
传教影响
利玛窦等意大利传教士在中国取得了很大成就。明代末帝崇祯的皇后在清军入关时曾写信准备皈依天主教并请求教皇支援(此信尚保存在梵蒂冈)。清朝康熙仍然重用意大利传教士。但后来欧洲其他天主教各教会之间对中国传统祭祖敬孔习俗的争论以这些习俗对当时中国天主教的影响削弱了利玛窦等人本已取得的成功。
康熙时代,西班牙传教士为了在菲律宾和中国排挤意大利传教士,向教皇申诉并取得教皇敕令,宣称利玛窦等人允许中国教徒崇拜祖先违背了天主教教义,并派特使到中国晋见皇帝,态度骄横,和康熙争辩。
康熙认为"天下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说这个特使"不可理喻",下令囚禁到澳门,使其病死狱中。从此中国皇帝和罗马教廷关系急剧恶化,禁止了西班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并进一步严格的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而祭祖敬孔的禁令直到数百年后的1939年12月8日由教宗碧岳十二世(Pius XII,即庇护十二世)删除,这也侧面显示出了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利玛窦除了通过"汉语著述"和西方僧侣"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