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领头雁——访十六大军队代表空军工程大学李应红(一)

2017-12-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应红,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于重庆,1978年9月入伍,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硕士,现任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一系主任,教

李应红,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于重庆,1978年9月入伍,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硕士,现任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一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空军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飞机推进系统重点实验室及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之一,是中国航空学会专家会员、理事,对新机高原使用研究试验、发动机延长寿命和故障诊断及新机可靠性设计与分析等有重大贡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次、军队科技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四次,国家专利2次,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今年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

走近李应红,是秋日的一个上午。连阴了一个星期的西安城上空开始晴朗。太阳把光芒洒遍这个十三朝古都,洒向西安城东、白鹿原脚下的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阳光透过工程学院繁茂的枝叶,一直照射到一系主任李应红的办公室,室内顿时亮堂了许多。

这天李应红正在办公室里辅导自己带的几名硕士研究生。

李应红看上去个头不算高,皮肤白白净净,鼻子上架着一副宽边眼镜。透过眼镜可以看到,镜片后的那双眼睛沉静、有神,还透着他在20年教学科研工作中磨炼出的严谨、执著和一丝不苟。

目前,李应红正带着6名博士生和12名硕士生,教学科研任务非常繁重,因此加班加点成了他工作的基本常态,过一个休息日对他来说简直成了一种奢望。一系教员宋志平是李应红带出的博士,去年完成了6年的学业后留校任教,他对李应红很了解。

他认为,李应红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能熬夜。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一系进行一项课题。李应红连着四五天都工作到凌晨3点。加完班后,就在自己办公室的沙发上用毛巾被一盖就睡下了,类似的事情在李应红身上还有很多。

一名军人的使命感,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促使李应红在工作中只争朝夕、不断创新。还在上大学时,他就开始从事飞机发动机故障诊断研究,成为我国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人员之一;他发表的国内第一篇用模糊数学对发动机进行故障论断研究的论文,被钱学森评价为模糊数学在中国应用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之一;他还编著了国内第一本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方面的专著――《航空发动机监控与论断原理》;主编的《飞机高原使用与装备技术》是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飞机高原技术方面的专著。

1992年,空军有1000多架飞机的发动机寿命到期面临停飞,为了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李应红带领课题组查阅了上千卷发动机大修履历本,进行了4次100多个小时的长期试车,终于将飞机发动机的寿命延长了一倍。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省经费几十亿元。

针对某型飞机发动机经常发生喘振现象,李应红和专家们提出综合治理法,使困扰部队作战训练近40年的难题得到解决。他主持研究成功的《某型飞机地面压力加油数字控制系统》,极大缩短了该型飞机再次出动的准备时间,提高工效50倍。

“某型飞机高原作战研究试验”是一个风险性极大的课题,李应红主动请缨担任这个课题的负责人。他带领课题组三上高原,每次一呆就是一个月。就在飞机试飞的紧要关头,李应红的岳父不幸去世,妻子因悲伤过度住进医院,年幼的儿子无人照顾,他自己也在高原得了重感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应红仍然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

他带领课题组大胆挑战技术极限,先后攻下了某新型战机发动机高原启动、战机高原放起落架、降落等一系列难关,使新型战机翱翔在祖国的高原上空。

了解李应红的人都说,他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工作上他勇于创新,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刻展示着新时期共产党人的风采。一系副教授王建平介绍说,在生活上,李应红关心周围的每一位同志。他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员在深夜突发急病,作为系主任的李应红,亲自将教员背下5楼,送到医院,一直守护到教员脱离了危险。

在荣誉面前,李应红总是将其他同志推到前面,比如说某型飞机发动机试车,还有飞机推动系统学科建设及教学实践这两项成果,按道理他都应该排名第一,但是在报奖的时候呢,他又把自己的名字给去掉了。

    李应红就是这样,以一个军人的使命感和共产党人的责任感,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兢兢业业地践行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每一个共产党员作出了榜样。对于自己当选为十六大代表,李应红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他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当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地去践行三个代表。党代表参加党代会时间并不算长,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来说,践行“三个代表”却是长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