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导演 中国导演柏林梦之李扬:柏林坚定我的导演路
在导演了《盲井》后,李扬又拍出了《盲山》,作为他的“边缘题材三部曲”最后一部,《盲流》也将在今年开始筹备。可以说,对于李扬,最适合他,以及他的电影的,便是柏林电影节,至少相对欧洲其他两大电影节是如此。
李扬当然忘不了6年前自己夺得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的那一幕——这个奖在30年的时间里,有14年是空缺的,单看这个数据,就意味着它有多么稀有。不过,按照李扬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收获,无心插柳柳成阴”,那一年,是李扬第一次参加柏林电影节,当台上念出自己的名字时,李扬形容说:“当时就傻掉了。”
“傻掉了”的李扬,通过03年的柏林,将这部看上去“销路前景不畅”的片子卖出了不错的成绩,4年后,李扬带着《盲山》去了更大的卖场戛纳,同样卖得不错。《盲井》通过柏林的获奖,让李扬再次意识到,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不论他讲的是什么,收回成本总是很关键的:“一部电影不管讲述什么,要想让你的故事传播,要想有人接受到你所传递的信息,就需要能收回成本。”
当然,明白市场重要性,并不是第一次柏林之行带给李扬最透彻的认知,在这部《盲井》前,李扬拍过纪录片,当过演员,是这部《盲井》的成功,验证了自己做导演的选择正确性,也让他继续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到社会现实题材当中。
跟许多行走国际的导演一样,李扬也体会到了近几年包括柏林在内的各大电影节的变化:“金融压力越来越大,艺术电影的市场从某种程度在萎缩。欧洲各大电影节都越来越向好莱坞和商业化的电影趋势靠拢”,不过,让李扬深感欣慰的是,在柏林,艺术还未消亡,“柏林还没有被艺术完全包裹,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李扬坚信,艺术从诞生之初就是小众的,他同时也认为先锋得太过了,就会消失,所以,对于商业化倾向加剧的柏林,李扬也无法判断究竟是好是坏,他一直强调的,并且念念不忘的是柏林浓厚的现实主义氛围以及对政治的关注,而这恰恰也是李扬的电影一直力图表现的。
给李扬打电话过去的时候,他正在法国一个电影节担任评委,倒时差的他睡不着,上网浏览信息,看着不远处柏林电影节的消息,他说,中国电影这样一个品牌已经在欧洲电影节上立有一席之地了,它是国家软实力的表现,所以,问到对柏林的关注,他只说了一句话:希望中国电影能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