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武侠电影陈观泰 邵氏经典武侠电影大盘点
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了“邵氏电影公司”,由邵逸夫担任公司的总裁,在香港制作电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邵氏电影公司可以说是独霸香港影坛,成为了当时香港规模最大,商业上最成功的电影公司。
并由此诞生了一批佳作经典。尤其是《大醉侠》和《独臂刀》在香港影坛带起了一股彩色武侠片的潮流。在邵氏电影公司之前,香港的武侠电影大多粗制滥造,套路简单。影片的武打设计也基本上就是“劈头扫腿”之流的街头功夫。
既不真实,也不好看,很难让观众满意。邵氏电影公司拍摄的彩色武侠片无疑是一股武侠新潮流。一时间引得无数电影公司跟风拍摄武侠电影,香港至此进入了一个武侠电影的黄金时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那些经典邵氏武侠电影的精彩海报,来回味一下那些逝去的江湖味道。
邵氏公司在创办初期便有决心带动新的武侠潮流。在六五年推出由摄影师出身的徐增宏导演的《江湖奇侠》和《鸳鸯剑侠》,圴由王羽主演,但两部片成绩并不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胡金铨六六年的《大醉侠》,张彻六七年的《独臂刀》,两部是划时代之作,除了极之卖座,更带来极多新意念。《独臂刀》票房更达百万,令张彻从此有了百万大导的称呼。两片的空前成功,不单令到邵氏公司从此大拍武侠片,港台也有无数跟风拍摄者。
今天回看这两部影片当然有很多落后的地方,节奏稍慢关乎不同年代的欣赏习惯,动作设计也没有后来影片的巧妙;特技方面更难免显得假;外景厂景更常接得很突兀。但是回到当年,两片带来的震撼可以想见:一方面彩色宽银幕令到影片显得堂皇;认真的制作和简单剧情配合新鲜的武打设计,与同时代的武侠片比简直脱胎换骨。
胡、张这两部电影对武侠片兴起同样有很大贡献,但两人的风格实有很大不同。《大醉侠》制作和细节上十分讲究。一衣一物,一件兵器,一件头饰,都有考究。全片重视气氛的营造,对打时的对峙和奔跑构成重要的前奏。胡的动作比较强调动感美感,一招一式都很清脆,很有美感。
胡金铨特别擅长制造英气逼人的女侠,郑佩佩演的女侠金燕子便极之夺目,郑佩佩也就因本片成为邵氏武侠片的首席武打女星。不过胡金铨在邵氏只拍了《大醉侠》一部武侠片便离开了。
《独臂刀》没有《大醉侠》精致,但更加激烈和痛快。影片主要情节其实来自金庸《神雕侠侣》杨过断臂一节。张彻在本片很多创新之处都成为后来他的招牌场面:壮硕的男子赤膊大战、开膛破腹仍勒紧肚皮地血战、破格地用手提方法拍摄打动场面,强调到动作的剧烈气氛和动感。
《独臂刀》之后的《大刺客》(1967)讲聂政刺韩槐,以文戏为主,只有一两场打斗,票方却仍过百万。《金燕子》(1968)由郑佩佩演金燕子配王羽演的银鹏,更成为当时传颂一时的名作。
两片动作令人耳目一新之处,是用威也令主角飞越人头施以凌空一击,很有威势。而《金》片中,壁上题词的一个幻想镜头,令到整个画面充满大字,一个白衣人萧然独立,很有意境。张彻的影片以阳刚知名,充满了男性的粗犷和雄健的美。
打斗则特别惨烈,主角常常以一敌数十,满身浴血而亡。张彻的成功有一个独特的因素,就是他特别推崇年轻人的血气和勇悍。六十年代中是年轻人文化抬头的开始。同期的武侠片,最好打的往往仍然是老人家,最后常由两个老头子决战。
但张彻却讲年轻人打败有权有势的老人家,把年轻人的血气尽情发挥,难怪《独臂刀》的男主角会叫做“方刚”。张彻的影片缺点在粗糙之外,又常常打得很滥,连场厮杀血战不休。像《金燕子》王羽与罗烈决战负重伤后,还要与众喽啰打到肠穿肚烂至死方休,过度的打斗有时实在令人气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