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陈薇 四川大学哲学系前史大事记

2017-12-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四川大学哲学系前史大事记 高小强.陈薇.李山 为庆贺四川大学哲学系恢复重建五十周年,我们撰写这份<四川大学哲学系前史大事记>,为此,我们遍查四川大学档案馆.校史

四川大学哲学系前史大事记 高小强、陈薇、李山 为庆贺四川大学哲学系恢复重建五十周年,我们撰写这份《四川大学哲学系前史大事记》,为此,我们遍查四川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和《四川大学史稿》以及我们能搜集到的其他历史材料,务必使这里写下的文字及其图表、相片皆查有实据。

四川大学哲学系虽重建于1959年,但它的前史却至少可以上溯至1902年四川通省大学堂的经学门,1910年四川存古学堂的经学门(后易名哲学科),1926年国立成都大学的哲学教育系,以及1927年公立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的哲学科。

当然作为四川大学哲学系的前史,我们亦把四川大学的渊源列入进来乃至远溯至整个巴蜀学官教化的肇始。我们小心翼翼不敢忽视历史传统,因为我们深知,谁忽视文化传统,谁也就必将被历史传统所忽视!

我们把华西大学哲学系的历史也一同列了进来,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今天已经属于四川大学的一部分,而是我们更看重一所作为西式国际化的大学,它从没有也从不敢忽略哲学学科与哲学系。

相比之下,哲学及哲学系在四川大学的历史中却一直事实上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大家现在都基本同意了哲学系五九年是复系,却拒不认可最早的经学门是哲学系的开端。为什么呢?或者以为经学是“封建”的文化传统,或者以为是类似于西方神学的东西等等,连带地也就连经学门都不想认了。

姑不论中国的经学实质上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只是想指出上述的那些看法有违最基本的常识,不首先从自家文化传统本身着手来认识自己,而是从外面拿来一些教条就贸然地做出判定,必然十之八九都是错的。

反过来我们也就理解了当年的那些耆宿鸿儒为什么对“哲学”的称谓缺乏兴趣,而宁愿始终待在文学系或历史系来展现自己的经学造诣与渊深学问。

于是哲学及哲学系在川大便不能不尴尬!以后能不尴尬,还未可知! 公元前141年(岁庚子)汉景帝后三年,蜀郡守文翁(前156—前101年)在四川成都城南建立学官(今成都市文庙前街石室中学所在地),是为蜀郡高等学府,史称“文翁石室”。

“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班固《汉书·文翁传》) 汉·文翁像(自《四川大学史稿》第一卷) 汉代讲学画砖(自《史稿》第一卷) 李冰治水,文翁化蜀。

(川人颂诗) 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杜甫) 文翁石室有仪形,庠序千秋播德馨。(裴铏) 文翁润泽,蜀鲁齐芳。云蒸霞蔚,苏李马扬。(川大百年颂诗) 普敷教泽,石室文翁。

岷峨雄秀,不让泰嵩。(川大百十年颂诗) 公元1704年(岁甲申)清康熙四十三年,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文翁石室旧址上建锦江书院,是为通省性的最高学府,意在承文翁学官之遗教,继蜀学之渊源。

主张“先经义而后时文”、“先行谊而后进取”,成就远大,教绩突出。锦江书院一直是全川书院之首,规制崇宏,它无与比,名师聚集,人才辈出。乾、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彭端淑、“蜀中三才”的李调元,“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等,都出自锦江书院。

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并入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锦江书院旧址(自《史稿》第一卷) 石室云霞思古梦,锦江风雨读书灯。(时人颂诗) 公元1875年(岁乙亥)清光绪元年,由薛焕等十五位官绅倡议,四川总督吴棠与四川学政张之洞筹划,在南校场石犀寺(今成都市南校场某军工被服厂)附近建成尊经书院,以“通经学古课蜀士”,它与锦江书院同为四川全省最高学府。

张之洞曾主理教学事务,尊经书院学风崇实去浮,讲求经世致用,管理严格,历任山长、主讲都是博学之士。

像著名经学大师王闿运长期担任主讲,并两度出任山长,一直以经、史、词章等实学来教化学生。时人将他与张之洞并列,评价他们为:“文襄以读书相号召,重浸五经四史,风气为之一变。

湘潭王壬秋先生主尊经讲席,一时人文蔚起,蜀学勃兴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今文经学大师廖平,力主新学与维新变法的宋育仁,辛亥革命先烈大将军彭家珍、伟大人物吴玉章、张澜、罗纶、蒲殿俊,清末四川唯一的状元骆成骧,海内外知名学者吴之英、张森楷、邵从恩、谢无量、徐子休、刘咸荥、顾印愚、林山腴等,皆出自尊经书院。

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与四川中西学堂合并,在书院原址上组建四川通省大学堂。

张之洞像(自《史稿》第一卷) 季世凌迟,国难未央。尊经存古,百载沧桑。(川大百年颂诗) 季世陵夷,麟殂道穷。书院爰立,振铎鸣钟。(川大百十年颂诗) 公元1896年6月18日(岁丙申)清光绪廿二年,时任四川总督兼广东巡抚的鹿传霖(1836—1910年)奉旨在成都铁板桥三圣祠街(今成都市商业场对面三圣祠街)创办中国西部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四川中西学堂,标志着四川大学的肇始。

学堂标榜讲求西学,但仍以经史之学为本。“分科治学”,先后建立英文科,教习长德;法文科,教习恩禧;算学科,教习苏映魁、徐树勋、宝琛,等等。学生除公共外语、国学课以外,还要学习10类26门数学及自然科学的课程。

钱为善、胡骧、何鲁等均为学堂高材。 四川中西学堂外景(自《史稿》第一卷) 更兴新学,中西铸熔。大学协合,业有专攻。(川大百十年颂诗) 公元1902年(岁壬寅)清光绪廿八年,四川总督奎俊奉旨将尊经书院建为四川通省大学堂,而以中西学堂并入其内,裨中西两种学问均有涉猎。

同年底改称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第二年又将锦江书院合并进来。这是一所中西结合、文理兼备的近代综合性的高等学校。1912年又易名四川高等学校。

1916年,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1905年创立)合并,成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学堂正科一部(文科)便设有经学门(以中国哲学为主体)、政法门、文学门、商科门。其中经学门,当标志着四川大学哲学系的肇始。

其首任总理(即校长)胡峻先生(1869—1909年,1902—09年在任)力倡“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

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的办学方针。继任校长还有周翔、骆成骧。学堂主要教师有陆慎言(经学、伦理、国文)、徐炯(修身)、辜增荣(经学)、胡念祖(经学)、谢无量(国文、外国历史)、曾学传(人伦道德)、张荫棠(伦理史)、沈宗元(论理)等。

而正科一部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诸子、词章、算学、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哲学概论、名学、政治学、法学概论、国际法、比较宪法、经济学通论、理财学、商业史、心理学。

正科部(含一部文科、二部理科等)的公共课程是:人伦道德(宋儒学案)、经学大义(主要讲五经)、中国文学(古文辞类篡)、外语、兵学、体操等。学堂培养了许多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人物,像朱德、郭沫若、张培爵、张颐、温少鹤、吴照华、李植、王光祈、周太玄、蒙文通、李劼人、邹杰、曾琦、魏时珍等。

四川通省大学堂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校印(自《史稿》第一卷) 考四海而为隽,纬群龙之所经。(胡峻集句) 公元1910年(岁庚戌)清宣统二年,四川总督赵尔巽经清廷学部核准,在成都外南黉门街国学巷原杨遇春宅(时为“四先生祠”,四先生者,范景仁、范纯甫、张南轩、魏鹤山等宋代大儒也。

)创办四川存古学堂,“以储通才而维国学”,因为“中国以文教立国,政治学术风俗道德,见于经传记载,足以匡扶世教,范围事理者,甲于五洲。

实由中国文之优美绝于五洲。”后学堂先后易名四川国学馆(当年底),四川国学院(1912年),四川国学学校(1913年),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1918年),直至成为公立四川大学的中国文学院(1927年)。

学堂分经学门、史学门、词章门(最后改名哲学科、历史科以及文学科),分门授业。学习课程通用,有理学、经学、词章、声韵、小学(文字学)。

学堂监督(校长)先后由著名学人谢无量、刘师培、廖平、宋育仁等担任。学堂教师有吴之英(经学)、廖平(经学)、刘师培(词章、经学)、曾学传(理学)、黄镕(经学)、季邦俊(经学)等。

同年三月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经过多年筹建而正式开学,大学位于成都古南台寺之西,锦江之滨。一开始它就是一所完全西式的国际化的综合性大学,“以培养高尚品格、教授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

到1950年历任校长:毕启(Joseph Beech)、张凌高、方叔轩。本着“华西大学之设,萃聚各科以为之极,盖会通乎中外天人之理,学之以精”,故“特聘中西名儒,分门教授”。

像今文经学大师廖平、古典文学家林山腴、学兼汉宋的纯儒龚道耕,等等。大学文科设哲学系、教育系、英文系、西洋史学系及综合文科系。除预科三年统一教学计划外,正科三年按专业制定教学计划。

其中哲学系正科教学计划(见下表) 第四学年 第五学年 第六学年 上期 下期 上期 下期 上期 下期 中文 3 3 3 3 3 3 英文 3 3 3 3 3 3 哲学史 2 2 心理学 2 2 基督教伦理学 2 2 生物学 3 3 比较宗教学 1 1 认识论 2 2 近世伦理学 2 2 人类及人种学 1 1 科学、哲学和宗教 1 1 高等伦理学 2 2 国家和宗教关系 1 1 哲学概论 2 2 教育学 2 2 美学和社会学 2 2 选修课 4 4 4 4 5 5 周学时总结 20 20 18 18 18 18 以后文科又调整为三组七系,其中第三组为哲学心理学宗教学伦理学组,设哲学系。

1927年华西协和大学向省府申请立案前后,设有文科,科长由张凌高兼任,1930年改由费尔朴(Dryden L. Phelps)担任。文科设有国文系、英文系、社会学系、经济学系、哲学系等。其中,哲学系的办学宗旨是:“使学生养成深刻思考之习惯,明了人生旨趣,并培养分析的批评的眼光,以解决各种思想上之重要问题。

”系主任由宋道明副校长兼任。1932年哲学系教师有11人,其中有方叔轩(教务主任)、费尔朴(文学院院长)等。

1935年,由于学习英国牛津大学经验,将教育系、哲学系和美术系合并成为哲学教育学系,分设教育组、哲学组、美术组。学校还先后建立了中国文化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史研究所、国学研究部等。

抗战时期,华西协和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大学集中在华西坝进行办学。这里汇聚了大量的著名学者,像钱穆、陈寅恪、蒙文通、冯友兰、张东莼、贺麟、吴宓、萧公权、顾颉刚、容庚、徐中舒、吴叔湘、许寿裳、傅葆琛、孙伏园、缪钺、董作宾、张君劢、梁漱溟、王云五等。

此时华大文学院设哲学史学系,由文学院院长罗忠恕兼任系主任,教师多为著名学者担任,像顾颉刚、钱穆、张东荪、何鲁之、蒙文通、徐中舒、常燕生、肖公权、郑德坤、蒙思明等。

开设课程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地理沿革(蒙文通),法家哲学、希腊罗马史(常燕生),四川古代文化史(郑德坤),人类学(冯汉冀),等等。其下属哲史研究部由钱穆主持,招收研究生。

在罗忠恕、钱穆、蒙文通等的倡议下成立东西文化学社,其宗旨在于“联络国内外学者,以客观的批判精神,检讨东西文化之价值,并直接交换思想,共同努力于文化之交融及新文化之建设”。

继之英国牛津、剑桥大学也先后成立中英文化交流合作委员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艾格斯顿、李约瑟等著名学者来华讲学。 抗战结束至1949年,哲学史学系由姜蕴刚主持,除钱穆、张东莼、萧公权等继续受聘讲学外,还有墨学大师伍非百受聘来系讲学,曾轰动一时。

文学院已发展到八个系,招收学生为全校之最。 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岁辛卯)国家接办大学,命名为华西大学,仍然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而文学院仍设哲学历史系。

但1952—53年大学被调整为医药院校,更名为四川医学院。文理学科统统调出,其中蒙文通、蒙思明、缪钺、蒲葆民、方文培、冯汉骥、赵卫邦、甄尚灵等教授调到四川大学。原华西大学的大量文科图书资料尤其是许多珍贵的外文图书也移交给了四川大学。

这无意间却也为日后四川大学哲学系的复系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条件。1985年四川医学院更名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成为四川大学医学院。 华西协和大学首届毕业生(1915):哲学学士胡海云、 教育学士吴树成(自《史稿》第四卷) 欧亚交通文轨新同,邕邕璧水宫。

西暨岷蒙原隰鳞龙,鳳麟郊薮中。怀旧俗维事变本于风,文质递嬗无穷。东方有圣西方圣,大道一凿堪通。鼓警众筐陈业利发蒙,金声玉振从容。

昭德方期四门开,广乐岂限华风。帝会昌神建福井络中,馆宇四望嵸嶐。石室流风今未沫,西来意企文翁。(华西协和大学校歌) 公元1916年(岁丙辰)民国五年,由四川高等学校和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合并建立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先后担任校长的有周翔、杨若堃、贺孝齐、吴玉章、付振烈、蔡锡保等。

教师主要有贺孝齐(伦理)、蔡锡保(心理、伦理、论理)、曾学传(伦理)、陈燮周(哲学)、宋育仁(国文、经学)、廖平(国文、经学)、任翱(论理)、余舒(国文、诸子)、向楚(音韵学、文字学)等。

本科公共课包括:哲学概论、伦理学、中国伦理学史、西洋伦理学史、心理学、教育学等。后学校又重新分开,1926年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迁回南校场,独立为国立成都大学;原师范部分于1927年升格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附录: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时期国文部的课表) 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课表(自四川大学档案馆) 公元1926年(岁丙寅)民国十五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中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分出独立为国立成都大学,校长张澜,教员主要有龚道耕(经学、古文)、蒙文通(经学、史学)、景昌极(康德哲学)、陈希虞(心理学、伦理学、哲学通论)等。

学校招收本科生的有哲学教育系(参见下表)、中文系、英文系、历史系等等。 国立成都大学哲学教育系学生一览表(部分)(自四川大学档案馆) 岷山峨峨开天府,江水泱泱流今古。聚精会神生大禹,近揆文教远奋武。

桓桓熊熊起西土,锵锵鸣凤叶东鲁。和神人,歌且午,领袖群伦吾与汝。(国立成都大学校歌) 公元1927年(岁丁卯)民国十六年,四川公立法政、农业、外国语、工学、国学等五所专门学校联合组建公立四川大学。

公立四川大学未设校长,由中国文学院、外国文学院、法政学院、工科学院和农科学院的学长(1930年后改为院长)共同组成大学委员会,公推中国文学院学长向楚承头,联合办公,协调对外,内部则由各院自主。其中中国文学院下设有哲学科(参见下表)、国文科的本科。

著名教师有:龚道根(经史)、向楚(训诂)、赵少咸(古声韵)、余苍一(诸子百家)等等。 公立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哲科第七班学生一览表(部分) 以及邱广勤同学的成绩单(自四川大学档案馆) 公元1931年(岁辛未)民国二十年,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建立国立四川大学。

到1949年有五任校长,他们是王兆荣、任鸿隽、张颐、程天放、黄季陆。

其中尤以任鸿隽为川大带来一股新风,力使川大真正的国立化与现代化,以践履他本人对大学的抱负,亦即:“大学者,智识之府也。对于既往,大学为其承受之地。对于现在,大学为其储蓄之所。对于将来,大学为其发生之机。

”一大批著名教授受聘执教川大,像张颐、刘大杰、李植、林山腴、龚道耕、魏时珍、周太玄、吴大猷、朱光潜、蒙文通、冯汉骥、徐中舒、向楚、谢文炳、罗念生、萧公权、吴宓、钱穆、伍非百、谢无量、卞之琳、缪钺、黄宪章、杨伯谦、柯召等。

许多社会贤达、名流学者像黄炎培、晏阳初、马叙伦、马寅初、梁漱溟、张伯苓、吴文藻、顾颉刚、顾临等亦被邀请来讲学。这时期作为本科专业的哲学系不复存在,而任鸿隽、张颐乃留洋博士,深知哲学及哲学系对于一流大学的不可或缺性,因此他们做了多方努力,却终因种种原委而未能如愿恢复与重建哲学系。

不过,哲学课程仍然为学校公共课,像伦理学、论理学、西洋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名著研究、中国哲学名著研究、教育哲学名著研究等等。

1950年学校定名为“四川大学”。1959年经国家高教部批准,终于在28年之后恢复重建了四川大学哲学系,当时全国大陆高校也只有四川大学、北京大学等七所高校建有哲学系。

1960年四川大学被列为国家直属的重点高校,这时的川大有11个系20个专业。 20世纪30年代的国立四川大学皇城大校门(自《史稿》第一卷) 星辉井络地雄,巴蜀山川秀毓。西南美焕门墙,声扬弦诵,同瞻学府高严。

人尽其才,学成于志,文华启后承先。由精逮博,积知为用,润身立德希贤。文章政事民生,物理分科敬业。能专通贯古今,切磋中外,勿拘勿曲勿偏。言以兴邦,功期建国,治平学术相关。始于修身,成于济众,学优人己兼全。

勉旃勉旃,吾侪责任非等闲,敏求好问勤探研。勉旃勉旃,吾侪责任非等闲,时哉易失休弃捐。(国立四川大学校歌) 联翩俊彦,新我旧邦。坤维学府,喷薄朝阳。雍雍穆穆,济济跄跄。求精求是,自信自强。(川大百年颂诗) 众流汇归,上庠合同。恢宏气象,宾雁来鸿。振废起滞,俊彦登庸。人文炳蔚,郁郁芃芃。(川大百十年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