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岩非线性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接受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专访
陈志文:“双一流”现在正式推出来了,您又怎么评价新时期的这种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工程呢?
胡海岩:我认为“双一流”和“985”、“211”假如说有不同之处的话,首先就是它的目标定位更加明确了。因为当年的“985”“211”只是比较笼统的讲要如何提升水平。但是现在要进入“双一流”建设的话,都是有具体的时间表,什么时候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陈志文:它是符合工科人的思维。
胡海岩:而且就是说,不再像当年一样是一句口号了。当年如果说是在20年前,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大家肯定笑。可能把它当做一句口号吧,现在肯定不是口号,对北理工来讲,每一个时间节点,我们都是经过认真研究的,认为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如果不努力,那有可能是句口号。
陈志文:针对国家“双一流”,您或您对北理工有什么样考量或者想法?
胡海岩:对我们来讲,我想可能最常用的那句话还是叫做“扎根中国,世界一流”。如果没有扎根中国,那么世界一流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不久前,我也在一个论坛上发表了我的观点,要用三把尺子来度量“双一流”。一把尺子是叫高等教育的规律,一把尺子是人民的满意,还有一把尺子就是说大学作为一个师生的共同体,它追求的是学术。
那么这里面,人民满意实际是社会效益。实际上就是扎根中国的体现,扎根中国不是说这所学校办在中国,它对中国的意义和贡献、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要起到推动,甚至是引领的作用。
陈志文:现在讲“双一流”的时候,大家纷纷动手干的一件事就是抢人才,你怎么考虑这个问题?
胡海岩:这件事情,我想可能既有长远的考虑,又有现实的考虑。如果从长远考虑的话,我认为一流大学它自己就应该培养出很多很多的一流人才,它不用太着急去抢,它可以用它的一流人才跟别的大学去交换人才。因为我自己也感受到,你自己培养的人才如果不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历练一下的话,他的视野是不够宽的,但是短期的话,现在毕竟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差距,所以大家就千方百计要从世界名校来引进人才,不管是华裔的还是外籍的,只要是优秀的我们都想要,就想要快速有一个提升,这是现实的考虑。
陈志文:这也是客观的,的确在短期可以产生效率。
胡海岩:对,对这种做法我肯定是不会反对的,但是我同时又经常跟我们很多同事谈我的观点,就是还是要立足于长远,立足于自己怎么能够培养出人来,如果你太追求这样的短期效益,就跟我刚才讲的那个教育规律是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