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春书法 胡长春:集天下之智慧 成一体之书法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到形声、会意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古老文字,汉字成就了中华文明,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也是破译中华文化的重要密码。
书法家把汉字的美感提升到一种极致,而书法本身却不仅注重外在,更关乎其内涵,此为历代先贤所崇尚之境界,来自重庆的胡长春就是如今书坛“内外兼修”的践行者之一。
作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少壮派书法家,胡长春以行书为主,兼及篆隶,他的作品重骨力之遒健,也具韵趣之清拔。而胡长春本人除了是书法家,同时也是知名学者、书法理论家和古汉字专家,今年12月,他还将发行出版《胡长春书法作品集》。
身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书法博士生导师的他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访问时表示,书法家的文化修为相较其书法技巧更为重要,“文化的修为是基于‘知识’层次的践行与修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美等文化传统之后,更进一步融化到自身的行为之中,关注对‘人’的关怀,体悟宇宙生命之道。”
临习碑帖 汲取前人营养
胡长春是安徽当涂人,他接触书法的时间很早。“我八岁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临习书法,最先学的是柳公权《神策军》碑,每天临一页,慢慢地养成了我对书法的兴趣。后得到张正楷叔叔和范和桥叔叔的指导,尤其是范和桥叔叔,他不仅教我写字,还教我数学和古诗词,对我一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
初中二年级时,语文老师左筱轩先生提倡背古诗、写毛笔字,在初中书法比赛中,我得了第三名,进一步激起了我练字的兴趣。进入高中后,由于高考的压力,所有的业余爱好都停止了。”
1983年,胡长春考取安徽大学图书馆学系,参加了安徽大学学生书法协会,当时正是全国性“书法热”的升温之时,校书法协会会长先后为吴雪、张学群、王茂水等,书法协会先后请刘夜烽、葛介屏、李百忍、刘子善、张良勋、张翰、方绍武等名家来校做讲座,正是这些先生的讲座开阔了他的眼界,正式点燃了胡长春学习书法的激情。
当时他几乎借阅了校图书馆的所有有关书法的书籍,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书中对魏碑的推崇让胡长春如醉如痴。
他说:“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延续至今的购买、搜集、研读碑帖的爱好,《广艺舟双辑》中提到的碑帖,我现已基本购全,但一直乐此不疲。由于受康有为的影响,在这期间,我以魏碑为主,主要临习《龙门四品》和邓石如的隶书。”
1985年,胡长春毕业后被分配至坐落在安徽凤阳的皖北农学院(现名安徽科技学院)图书馆工作,两年之后,他又调到了华东冶金学院(现名安徽工业大学)图书馆工作。他坦言,这期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中国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马鞍山一带有不少林散之弟子,因而我有机会看到林老的精品真迹。
尤其是在陈艾中先生的努力下,马鞍山市政府在采石公园建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老亲自选定的一百幅代表作,我的书法鉴赏眼光是建立在对林老作品的学习研究之上的。这段时间我书法模仿林老,用长锋羊毫,临习汉碑、《泰山经石峪》等,楷书对颜真卿《自书告身》用力较多。由于长锋羊毫的特性,临习行书颇不易,这对自学探索的我来说是吃尽了苦头。”
重庆求学 走上专业书法路
在马鞍山工作的时候,胡长春还想继续进高校深造,他本来是准备报考首都师大研究生的,可是1990年,他师兄汪军自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来马鞍山工作,受师兄影响,他转而报考了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第二年,他顺利考入西南师范大学(现名西南大学),师从徐无闻、荀运昌、秦效侃先生,同级的研究生有曹建、龚文、李彤、韦渊五人。
他说:“重庆时期的书法学习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说以前的书法研究是业余的,那么,从此书法就成为专业了。”
徐无闻对胡长春的书法之路影响很大,他说,一是先生纠正了我对康有为书论的过度崇拜,先生说康有为的碑学知识来源于杨守敬,且持论偏激,并使我认识到唐碑和帖学的重要性,我开始从头学《九成宫》《雁塔圣教序》和《兰亭》《圣教》,先生曾在我作业上批语:“学行书还是要攻王,《兰亭》《圣教》《丧乱》等。
明清人作品只可参考,不要专学”;二是教导我认识到学术研究对书法的滋养功用,正如先生诗云“植根在篆籀,润泽赖诗骚”,先生又谆谆告诫我:“有品德、有学问、有过硬的临池功夫,三者具备,可望成家,现在到处都是书法家,哪会有那么多?年轻时立志要高远,持之以恒,久而久之,自然有心得。”
在西师期间,胡长春还选修了刘又辛先生的《论语》课,喻遂生先生的《甲骨文》课。1994年,他毕业分配至安徽大学教书,兼任《书法之友》杂志编辑,1997年正式调入安徽美术出版社。这一时期,由于工作的关系,他采访和请教过启功、沈鹏、章祖安、欧阳中石、曹宝麟、黄敦、王冬龄、华人德、陈振濂等先生,并利用编辑《名家临书》丛书的机会,遍访了金陵四老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适、萧娴的后人和学生,再一次近距离地欣赏学习四老的精品力作。
弃政从教 潜心研究古文字学
胡长春还有过短短一年的从政经历。2005年,他参加安徽省厅处级领导干部公开招考,被任命为黄山市文化局副局长,分管黄山市书画院和黄山市博物馆,他说:“徽文化博大精深,在黄山期间,使我有机会大量接触到徽派书画的真迹,使我亲身体悟到当代展厅书法与古人书画的不同之处,又结识叶森槐、喻宏理、鲍黎建、王涛、董建等徽州书画名家。
在徽州老街,偶遇制笔名师杨文先生,并得其所赠紫毫笔,得心应手,于帖派书法有新认识。在黄山期间,我还结识了制墨大师汪培坤、周美洪先生,制砚大师周小林、郑寒先生,对书画笔墨工具有新的感悟。”
2006年,胡长春弃政从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书法学和古文献学。他曾任安徽大学教授,文字学博士生导师、书法学硕士生导师。他还曾主研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规划项目《中华大典》之《石经部》《四书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汉字发展通史”和“商周金文字词集注与释译”子项目,主持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和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
出版专著一部,编著六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专著《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3年,胡长春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开办书法本科专业,继续招收书法硕士生,并计划招收古文字和书法学博士生。胡长春昔日同学、如今任安徽省书协副主席的吴雪评价他:“这么多年来,他兼攻古文字、书法两大门类,并融会贯通,从而使自己的书法既师出有门,又别具一格。
从他的这个作品集来看,长春先生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学习书法的一个成功范例。那就是,书法与文化不可分割。对书法的探寻离不开文化的基础,而掌握了文化的钥匙,就可以更好地打开通向书法艺术宝库之门。二者相得益彰,须臾不可分离……”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
胡长春简介
胡长春,又名西江嘉碚。1966年生,安徽当涂人。现为重庆市书法篆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书法博士生导师、书法学科带头人。
曾任安徽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博士生导师、书法学硕士生导师,安徽省青年书协主席团成员,黄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师从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徐无闻、荀运昌、秦效侃先生;古文字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何琳仪教授、黄德宽教授,2004年获博士学位。
主研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规划项目《中华大典》之《石经部》《四书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汉字发展通史”和“商周金文字词集注与释译”子项目,主持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和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
出版专著一部,编著六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专著《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邓石如书学师从考论》入选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
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展览,作品多幅为各大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