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的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注解

2018-02-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宗岳<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经典理论,其言简意赅.蕴蓄不尽.练拳是在明理晓法之下去苦练才能长出较好功夫.为了让太极拳爱好者看得更为明白,拟从

王宗岳《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经典理论,其言简意赅、蕴蓄不尽。练拳是在明理晓法之下去苦练才能长出较好功夫。为了让太极拳爱好者看得更为明白,拟从拳理和技艺方面着眼入手,兹汇几位名家明师较好的注解,间附一点自己的拙见愚谈。愿与同道一起探讨太极拳真谛,为弘扬国粹尽一份力量。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见谅,诚心欢迎指正。王宗岳《太极拳论》注解如下: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四句讲有重要的两个内容,其一是“太极返还无极”,也即“后天返还先天”,就是要求精神的高度入静和肢体在维持一定形态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放松也就是肢体的高度入静。或者说无论是练拳还是用拳,精神上要达到不假思索、无思无虑,肢体则要达到不用力、不主动,尤其在应用中是没有主观的预期目标的。

其二是“无极生太极”,也就是“无生有”或“先天生后天”,就要是以无思无欲的精神状态使肢体发生动作变化与应对变化的环境;要使活动的肢体局部绝不主动,活动的动力要是传递而至的力量,从而使得发生局部不用力反有力的现象。

通过这样的拳术来促成人获得“延年益寿”的生理效能和非常的武术技能;也就是说这“延年益寿”和非常武术技能即“太极”的获得是在精神与肢体入静之“先天”即“无极”的作用下实现的。

从理论上总括了太极拳体用之道,乃以有形有象之法,而论无形无象之拳。)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两句讲动静在心,分合在形,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静本还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洞洞,少有接触即知。动和静都要做到攻防招势的劲、形无过无不及才是太极拳功夫。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这两句讲与人打手不是用力抗拒,而是“粘连粘随不丢顶”,应合他力,因势乘便,随曲就伸,无过不及,他力皆为我用。)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这两句讲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两句讲不论推手、散手,都以对方动得快,我也应得快;对方动得慢,我也以慢相随,这就是所谓“舍己从人”和“因敌变化示神奇”。

太极拳法并不是只要慢而不要快的,这种随对方动作速率的变化而变化,离不开粘劲的具体运用。)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这两句讲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两句讲太极拳功夫之顺序:先求着熟,掌握拳势运动,战术形式,技击方略;逐渐运用自如后,再求懂劲。懂劲要懂自己身内的内劲,外形之“筋劲骨力”的劲力;内劲和外形主从相互为用的“劲力关系”。

明白上述两点,在做到与人推手、攻防较技时,顺随为法,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走不离;形不离劲,劲不离形,内劲、外形刚柔相济以为用。“神明”的阶段意即神妙高明,应物自然。)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用力”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这句讲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尽快的透彻悟解。)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这三句概述了太极拳身法的立身中正,是顶劲领起与腹部的沉劲同时作用于身弓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掌握和运用自如地把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缜密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太极拳“立身中正”、“八面支撑”的身法。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气沉丹田有三个作用:一是与虚领顶劲形成一个折叠的对拔劲,保持静态定势的立身中正;二是贯彻上虚下实的动态身法稳定重心之用;三是产生内劲。关于丹田的位置,先哲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以脐中、关元、神阙、石门、气海为丹田的几种说法,这与道家养生术对下丹田位置的说法相同。

从修炼太极拳而言,只要把脐下小腹部视为丹田即可,无需拘于分寸之间。因为从“下守重心”的观点看,丹田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面,而是小腹内的一个圆形腔体。

)忽隐忽现。(这句讲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宜无,忽轻忽重,虚宜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于适应顾此失彼。隐者藏也,现者露也。假设敌向我身击来,我身收缩为隐,使敌不能施其力。

如敌手往后回抽时,我随之跟进为现。敌不知我式之高低上下,无法挡卸我手。)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这两句讲自身手足动转的开合、方圆变化要做到上下相随,对方从我左方或从右方攻击都能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使来力落空。

假设对方击我左方,我身略偏虚使彼不能得逞;如果敌击我右方,我右肩往后收缩,使其拳来无所着。)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这四句是讲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之,使对方凌空失重;如对方往下进攻,我低以引之,使对方愈陷愈深、如临渊欲坠;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两句形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两句讲对方对我无处入手,莫能预测;而我手有灵动知觉,敌手稍动我早知来意,随手凑巧以发即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这两句讲拳术种类甚多,各门姿势有所不同。)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这四句讲有力气的人打败没力气的人,手脚慢的输给手脚快的人,这些仅仅是反映着人们的天赋自然的本能,而不是由于在学练拳法这一门学问上所下功夫的深浅而有所作为的啊!

同时指明非太极劲的二种特性,反过来说,只有“柔克刚”(“无力胜有力”),“慢制快”(“手慢缚手快”)才是太极劲。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这两句讲与人打手我能变化灵活,以柔顺走化,引进落空,转为我顺人背,以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借势发放,不是靠蛮力取胜。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工程中心副主任李祥通过有关实验对比之后说:“太极拳力量不大、速度不快,但在攻击时却作用时间最长。

太极拳是很科学、很省力、很精巧的一种进攻方式,它追求的不是速度和力量上的华丽,而是最终结果。太极拳在防御时是四两拨千斤,但进攻时恰恰是千斤打四两。

”)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两句讲有太极拳技击功夫的老人可战胜年青壮汉的拙力之快。慢练有慢练的妙处,快练有快练的功效。太极拳并非不要劲力与速度,只是其劲力在于周身一家,意气一致,开合有法。其速度在于心神镇定,触觉灵敏,物来顺应,应感而动,得机得势。)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这两句讲自身犹如一架天平,乃尾闾中正神贯顶、百会虚领顶劲所至,始终保持动态平衡,要像秤准一样。手足上下相随,一气九节贯串,内外周身一家。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

)偏沉则随,(这句讲虚实转换的方法,以下肢为例:“偏沉”以支身着力于一足,人要走动,重心从一只脚转移到另一只脚,虚腿依附实腿就叫“随”。上肢也一样,由虚变实偏沉而松到脚底地面。)双重则滞。(这句讲如果双方劲力相顶抗,动作就会滞钝。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这三句讲可见“双重之病”危害之大,其根源则是虚实分辨不清。练拳架时两足、两手不分虚实就是“双重”,推手时两力顶抗、僵滞不动也是“双重”。倘若体悟到“中定”和“虚实”,“双重”之病自然也就解决了。)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这句讲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轻、合、蓄势、吸气等,阳指刚、实、重、开、发劲、呼气等。)粘即是走,走即是粘,(这两句讲粘劲中随时可以走化,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劲。

粘劲由不丢而得, 走劲由不顶而成。)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四句讲“粘、走”与“阴、阳”都是为了说明变化,不仅是局限于自身劲力的变化,也是自己与对手之间态势的变化。

只有掌握了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而活用了这种变化,才有运用劲法变化规律于克敌制胜的能力,称之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这三句讲懂劲以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精密,一边研练一边体悟其中拳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松沉、轻灵,搭手即能判断对劲力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着何处即从何处防守或攻击。)

本是舍已从人,(这句讲太极拳的技艺要求在沾连粘随中以求我顺人背、人为我制,为此,要“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这句讲舍近从远则易丧失战机,为人所制。)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两句讲太极之巧,分寸之大,厘毫之小,所以不可差也。

如差厘毫就有千里之远。修炼太极拳必须遵循本论中指明之窍要,不可稍有差异。比如:太极名师王壮弘说:“'四两拨千斤’应为'四两拔千斤’,拨是力量,不合太极之拳理;拔是重量,符合太极之拳理。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练拳者不得不留意啊!”)学者不可不详辨焉!(这句讲学拳的人要详细辨别这个道理。)是为论。